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论高职院校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的发展策略

  • 投稿杨纳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28次
  • 评分4
  • 94
  • 0

文/祝世彬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应依照自身的办学优势,打造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环境平台和“三师并行、全员共育”体系。将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导教育学生参与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育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性社会实践 必要性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依照自身的办学优势打造“知行合一”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环境平台。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得到实际运用,在社会实践中突出“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专业性不强

很多高职院校把社会实践当做团组织开展的一项学生活动,内容大都以志愿服务为主,很少有专业教师、德育导师和实践单位代教老师积极共同参与,且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将社会实践融入教学计划中进行专业性的社会实践。

2.专业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当前大部分社会实践基地多为社会公益性质的志愿服务项目,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和专业性社会实践需求,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3.社会实践与学生的考评联系不紧密,学生对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参与热情不高

院校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只看重学习成绩,很少考虑社会实践成绩,并且没有与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党员发展等挂钩,专业实践中缺少激励机制。

二、高职院校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强调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高职院校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是当今国情和高职教育理念的需要

现在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适合本校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开展模式,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通过实践来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了解。使学生在专业性社会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寻找发展机会,准确定位自己人生目标,完善“三观”的形成,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高职院校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高职学生在学习期间利用空闲时间找份兼职、打打零工很常见。然而,他们大多以挣钱为主要目的,这些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联系是否紧密并不太关注,或者很少找到与专业相适应的工作。这不仅不能很好地检验所学,完善职业发展,而且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也在一定层面上影响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层次。因此,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已成为学生自身职业化发展的刚性需求。

三、高职院校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发展策略

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职业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今后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就是本末倒置。

1.按照“校企共建、双向受益”原则,依托专业优势与当地产业对接构建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打造实践育人环境平台

学生在企业实践,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价值。企业则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给予相当的报酬或设立专业奖学金来激励在专业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同学,借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2.建立健全专业性社会实践机制,根据专业特色进行专业性社会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建设

以学院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根据轨道交通运输的时节性,该专业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开发“春运、暑运”“铁路(地铁)客流组织与服务”专业实践项目、“铁路售票工作顶岗实操”实践项目和“铁路12306客户服务”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实践,加深了对专业的认知,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增强了学习效果。

3.针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构建“三师并行、全员共育”的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机制

引导教育学生参与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育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养成、行为规范管理等方面达到校企双方合作共育,实现专业主任负责,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具体落实的“三师并行”育人工作机制,架构“全员”育人体系。

(作者单位: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