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成人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 投稿以太
  • 更新时间2016-04-19
  • 阅读量922次
  • 评分4
  • 81
  • 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英语教学如何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其英语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是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生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技能训练。高校英语教学由于受到等级考试以及学业考试的影响,特别是英语等级考试,多数的教师一味地追求等级考试的过关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英语词汇、英语语法的教学上,重视对基础语法、常用词汇及基本句型等英语语言知识的教授上,而忽略了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尽管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在英语等级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其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却严重不足,往往存在听不懂、说不出的现象。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在多数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仍然应用较为传统的“粉笔+课本”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对一些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研究应用,导致英语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存在枯燥、乏味的弊端,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机械、被动,缺乏英语实践、训练机会。 
  3.课程设置不科学。从目前来看,多数的高校在英语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不科学,例如多数高校的英语阅读课,没有进行泛读课与精读课的分别设置,无法达到大纲要求的阅读能力。而英语听力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仅仅局限于在课堂内对教材已有知识的教学,缺乏课堂外以及其他形式的阅读训练。对于英语口语课和写作课的设置,往往采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的大班教学进行,而非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小班教学方式进行。英语课程的这些不科学设置,对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技能非常不利。 
  4.跨文化意识薄弱。高校英语教学中目前还普遍存在一个不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弊端,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英美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脱节。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对英美等国家背景、社会风俗等文化知识的渗透。因此,大致学生虽然掌握了非常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进行使用。 
  二、 提高高校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语言技能训练。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英语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英语应用能力的额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水平。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英语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大纲要求,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听、说考试,积极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目标放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上,而非应对考试。 
  2.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应用新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例如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学校英语广播等资源,定期播放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及外籍教师授课录像,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应用学习氛围。还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引入应用“分层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等新型的、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模式。 
  3.改革和完善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高校要不断地完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促使其更加科学化,更加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例如英语阅读课分别设置泛读课与精读课,泛读课主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精读课主要对课文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讲授。听力课也可以采取相同的课程设置,同时教师可以将英语时事新闻进行编辑,借助学习广播,指导学生收听。而口语与写作课,可采取小班教学的模式进行,尽量给予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而与指导。 
  4.重视文化渗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要想如鱼得水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掌握相当的英语语言知识是基础,而了解一定的英美文化则是关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网进行论文代写和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因此,教师在应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英美文化渗透教学计划,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英美国家历史地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知识的渗透教育,加深学生对应用的理解和使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积极进行教学创新转型,才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特刊[J].大学外语教学通讯,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