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1,邹 闯2,吴晓艳2,方 苓2
(1.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2.大连市第26中学,大连,116013)
摘 要:目的 研究探讨了自尊在青少年抑郁和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研究选取了256名年龄在12到16岁的初中生,采用青少年自尊评定问卷测量自尊,儿童抑郁量表测量抑郁,AQ攻击量表测量攻击。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在性别维度上并无差异。自尊和抑郁、自尊和攻击之间存在负相关,抑郁和攻击之间存在相对较小的正相关。结论 自尊在青少年抑郁和攻击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自尊 抑郁 攻击 青少年
1.引言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1]。自尊作为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与心理健康紧密相连[2]。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尊具有很多相似的功能,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提高幸福感,缓解失败产生的情绪压力和减缓死亡焦虑[3]。抑郁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4]。青少年抑郁的特点与成人相比发生比较隐蔽,有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且比成人期患抑郁的风险有所增加,并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5]。一直有大量的证据支持低自尊与抑郁之间的关系[6]。自尊与抑郁成高度负相关,是预测抑郁的最好变量之一,而且自尊可以缓冲抑郁等负相关情绪[7]。青少年校园攻击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这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学业成就、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研究显示被攻击者的经历与焦虑、抑郁和低自尊有关[8]。Olweus(1989)声称攻击者有高自尊,然而O´Moore和Hillery(1991)认为攻击者有更低的自尊。更有不同者,Rigley和Slee(1993)发现攻击与自尊之间没有相关。因此,自尊与攻击的关系一直没有统一定论[9]。
可以看出自尊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紧密相连,虽然已有研究者分别把自尊与抑郁、自尊与攻击做了探讨,但是,还没有研究者在现代研究中把自尊作为抑郁与攻击之间的中介变量做检验。中介变量能够解释预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在考察预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时,预测变量通过变量M来影响因变量,就称M为中介变量[10]。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尊、抑郁和攻击三者的关系,并假设抑郁与攻击呈正相关,自尊在抑郁与攻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未来减缓青少年抑郁情绪,减少校园攻击行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被试
研究以大连市某初中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85份,收回285份,排除掉29份无效问卷,最终分析了256名青少年(109名男生,147名女生),年龄在12到16岁(M=13.79,SD=0.96)。
2.2研究工具
2.2.1自尊问卷
采用张丽华等编制的《青少年自尊评定问卷》作为测评外显自尊的工具[11]。该问卷由20个题目组成,包括社会认可、自我胜任感、外表感、归属感、重要感5个维度,采用五等级评分,得分高表明青少年自尊发展水平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87。
2.2.2抑郁量表
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测量初中生抑郁[12],该量表由27道题目组成,测量儿童青少年近两个星期对特定认知、情感、行为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认知。每项得分为0、1或2,得分越高代表抑郁倾向越严重。CDI的心理测量学研究显示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在本研究中,CDI量表的alpha系数为0.77。
2.2.3攻击性量表
攻击性量表(AggressionQuestionnaire),该量表简称AQ,是由Buss和Perry于1992年编制[13]。量表总共包含29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得分越高攻击性越强。该量表中攻击性包括4个因子,即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其中第9题为反向计分题目。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
2.3数据处理
研究采用集体施测法,给每个被试发放一个问卷小册子,其中包含了研究所需的所有研究工具。每个小册子都包含验证尺度和人口学问题。被试要求提供年龄、性别、兄弟姐妹和其他信息的细节。回答要求尽可能快的完成,答完立即收回。三个研究工具的数据都是数值得分,全部测量结果由excel表录入管理,然后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采用Mplus7.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3.结果
3.1自尊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男生和女生的自尊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1.146,p>0.05)表明自尊在性别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1揭示了对男生和女生自尊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
3.2自尊与抑郁、攻击的相关分析
对自尊、抑郁和攻击得分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了抑郁与自尊之间有中等的负相关(r=-0.466,p<0.01),即高自尊往往伴随着低水平的抑郁。结果还表明了抑郁与攻击之间有中等正相关(r=0.466,p<0.01),即高抑郁水平的个体往往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性。研究还显示了自尊与攻击之间有微弱的负相关(r=-0.157,p<0.05),即低自尊者往往有较高水平的攻击性。该结果表明自尊与抑郁、攻击关系密切,可进一步检验自尊在抑郁与攻击间的中介作用。表2显示了自尊、抑郁与攻击之间的关系。
3.3自尊在抑郁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
以自尊为中介变量,验证自尊在抑郁和攻击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运用Mplus7.0软件对自尊的中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抑郁对攻击的直接效应显著(c’=0.289,SE=0.064,P=0.000)。抑郁通过自尊预测攻击的间接效应显著(ab=-0.135,SE=0.033,P=0.000),具体见图1。根据温忠麟(2014)中介效应检验流程[14]可知ab与c’异号,属于遮掩效应,报告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的绝对值|ab/c’|,即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7%,自尊在抑郁和攻击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见表3。
4.讨论
本研究考察自尊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初中男生与女生在自尊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中国青少年男女自尊水平差距减小,这与社会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期待有关,现今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中提倡男女平等,家庭、学校、社会对女孩的关注、培养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展现自我机会的增多使得现今中国社会中女性青少年自尊水平不断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自尊水平与抑郁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5]。自尊水平可以较好的预测抑郁的产生和发展,提高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预防抑郁症状的发生,对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6]。自尊与攻击之间呈负相关,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低自尊个体在面临挫折情景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情绪,更倾向于表现出攻击行为[17]。研究中抑郁与攻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多的攻击者表现出抑郁倾向。这一点也比较好理解,很多攻击者在攻击行为出现后并没有达到发泄情绪并感到快乐的效果,反而更加沮丧、无助、抑郁。在现今社会压力较大的现实下,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使心理状态达到良性循环,从而缓解青少年抑郁情绪、减少校园攻击行为是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基于各变量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符合中介变量的检验条件。构建以自尊为中介变量,抑郁为自变量,攻击为因变量的中介模型,结果表明自尊在抑郁与攻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说明抑郁情绪不但可以直接影响攻击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的发生,这与本研究的假设相一致。本研究提示,对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及家长要特别关注个体自尊的培养。对于已出现抑郁情绪和暴力倾向的学生,教师及心理辅导员要多与孩子沟通,可以干预其自尊来减少学业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
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的被试仅仅选取了大连市一所初中学校的学生,地域、文化以及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于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是有影响的。其次,整个研究中使用自我报告式的问卷调查法,被试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回答问题,因而社会期望效应也会影响研究的结果。最后,本研究是横断研究,只能揭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能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5.结论
5.1自尊在性别维度上并无差异。
5.2自尊与抑郁呈负相关,即自尊水平越高,抑郁倾向越小。自尊与攻击之间呈负相关,即自尊水平越高的人攻击性越小。抑郁与攻击之间呈正相关,即有着高抑郁倾向的人,其攻击性倾向也越高。
5.3抑郁可以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自尊这一中介变量来影响攻击行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田录梅,李双.自尊概念辨析[J].心理学探新,2005,2:26-29.
[2]张向葵,田录梅.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2)139-141.
[3]黄希庭,尹天子.从自尊的文化差异说起[J].心理科学,2012,35(1):2—8.
[4]WnogEH,WiestDJ.Adolescentdepression:Linkstoacademiccopingandperceivedautonomysupport[J].Education,1999(4):668.
[5]苏朝霞,康妍,李建明.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1,5.
[6]Scarpa,A.,&Luscher,K.A.(2002).Self-esteem,cortisolreactivity,anddepressedmoodmediatedbyperceptionsofcontrol.BiologicalPsychology,59,93-103.
[7]裴福华,李维青.自尊与抑郁的研究综述[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2,7(1):42-44.
[8]Hawker,D.S.J.,&Boulton,M.J.(2000).Twentyyears´researchonpeervictimizationandpsychosocialmaladjustment:Ameta-analyticreviewofcross-sectionalstudies.JournalofChildPsychiatryandPsychiatry,41,441-455.
[9]倪凤琨.自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1):66-71.
[10]JamesLR,BrettJM.Mediators,moderatorsandtestsformediation.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4,69(2):307-321.
[11]张丽华,杨丽珠,张索玲.青少年自尊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55-58.
[12]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25—227.
[13]BussAH,PerryM.TheAggressionQuestionnair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2,63(3):452~459.
[14]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15]蔡华俭.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31—336.
[16]黄越,魏铭.中学生自尊水平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0(2):28-30.
[17]辛自强,郭素然,池丽萍等.青少年自尊与攻击的关系: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7,39(5):?84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