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种广泛而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同样面临着教学内容如何呈现、师生如何实现互动、学生如何学习、教育效果如何提高等问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掌握相关心理理论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并全面发展自己。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体验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169-02
0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者营造一种信息技术环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综述
经文献研究和分析,发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具有区别于传统学科的计划性、目的性、经验性、活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比较独立,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目标
以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程特点,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资源设计,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提炼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提出参考和借鉴的意见,丰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
四、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流程设计;
(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及实施效果。
六、研究问题
经相关文献研究和前期调查,结合相关教学实践,确定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流程应包含哪些内容?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七、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问卷(量表)调查法、准实验研究法。
八、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设计
(1)启动体验阶段(情境资源)
该阶段是课程的导入环节,通过网络资源、动画、视频、图片等信息化资源创设相应的主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该阶段所创设的情境应具有真实性(生活性)、典型性、情感性、学科性、问题性,心理健康活动课注重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从中得到体验、分享和感悟,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
(2)激活体验阶段(认知工具、资源库)
该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设计好的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问题引入课题的学习,问题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新颖性、广泛性、启发性和开放性。
(3)升华体验阶段(网络交流工具)
这是一个交流感悟到阶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该阶段可通过网络的交流平台进行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制作相关的PPT课件进行展示交流。
(4)践行体验阶段(信息技术制作工具)
该阶段主要进行课题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思,通过交流感悟,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真正体验和感受,同时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概念图形式展现本次课的学习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知识点,加深理論知识的学习。
该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信息化资源创设或提供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提供待解决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所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富有趣味性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要使学习者对此问题有迷惑感和不确定感,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3)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运用网络交流工具进行讨论,需要教师给予提示和指导,但教师不明示方法。
(4)学以致用,制作形式多样的作品,进行总结结论,解决问题。
九、体验式教学流程应用及应用效果分析
本次实验对象为佛山市顺德区云路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选取四年(3)班作为实验班,全班有46名学生;选取四年(1)班为对照班,全班有46名学生。选择小学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中的一个主题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教学,并分解为三个子主题,分别是《我有一个好习惯》、《学习真有趣》和《做时间的主人》,共为三次课,一共6课时,四年(1)班和四年(3)班的授课教师为同一人,在全年级6个班中,四(1)班和四(3)班都是平行班。
实验对象为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水平相仿;为了检验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心理素质水平,本实验前测采用陈永胜主持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本量表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为测量工具,MHRSP共有八个分量表,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这8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障碍(A)、情绪障碍(B)、性格缺陷(C)、社会适应障碍(D)、品德缺陷(E)、不良习惯(F)、行为障碍(G)、特种障碍(H)。
MHRSP分家长评定和班主任评定两种形式,本研究采用的是家长评定的量表。采取三级记分制:选择“没有”计0分;选择“偶尔”计1分;选择“经常”计2分。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或10分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Z检验法,独立样本的两个平均数之差Z值计算公式。
其中,X1、X2是样本1,样本2的平均数;S1、S2是样本1,样本2的标准差;n1、n2是样本1、样本2的容量。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前测比较见下表:
对于数据的分析做了如下处理,顺德区云路小学四(1)班原有学生数46人,回收后的问卷无无效问卷,因此1班共有46份有效问卷。顺德区云路小学四(3)班原有学生数46人,回收后的问卷无无效问卷,因此3班的有效问卷数为46。
从表4-1中可以看出,性格缺陷和行为障碍两个项目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6个项目的两组方差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从总体上而言,顺德区云路小学四(1)班学生和四(3)班学生在心理素质上无显著差异。
同时,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情况,笔者进行问卷设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验前测,在实验班中投放4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份,在对照班中投放46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份,收集数据统计见下表:
在对比实验研究结束后,研究者再次用陈永胜编制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家长用)中的分量表1—学习障碍量表对顺德区云路小学四(1)班和四(3)班学生进行后测。采用Z检验的计算方式进行进行对比。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实验后测比较如下表所示: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后测数据
十、研究结论
针对本研究提出的两大研究问题,经过研究和实践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总结和设计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式教学流程。
(2)通過实践检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更能促进学习者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学习者的学习等。
[ 参 考 文 献 ]
[1]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4:56-59.
[2]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3]王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教育探索,2008,02:122-123.
[4]田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技巧[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05:48-50.
[5]纪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师的角色定位[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6:58-61.
作者:邓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