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玮
做自己
一
最近新出来一个国内城市怕老婆排行榜,上海荣登榜首。一时舆论哗然,排在第二的成都和第三的武汉颇有些不忿,重庆男人更是为没有进入前四而不平。看起来中国人的应试观念深入骨髓,只要有排名,就要往前冲。
我接触过的武汉和成都妹子不多,不过都挺泼辣。因为在上海工作,上海的女孩就相对更熟悉一些,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上海人,老师是上海本地的也不少。女学生倒没有看出来多厉害,女教师强势的不少,应该是和职业有关,不能以偏概全。上海男人怕老婆排行第一可能还是男人的原因。
二
与怕老婆排行榜同期热炒的还有关于“中国男人配不上女人”的论点,引发激烈讨论。后来大家发现,2003年的时候,知名杂文家鄢烈山就曾经描述过这样的困惑:不论是衣着普通的打工妹,还是服饰时髦的白领丽人,个个都是有型有款,至少是穿着得体、容颜顺眼、双眸有光。男的呢?打工仔是面皮灰黄,头发干枯,衣履寒碜,眼神迷茫; “白领男人”则歪身佝背、蟹行狐步,睡眼惺忪,萎靡不振。中国男人中膀阔腰圆、雄姿英发的极其罕见。
替男性辩护的声音主要是:养家的男人很辛苦;中国男人不注重外表,而重视内在品质;有什么样的女人就有什么样的男人等。
和全世界的女人相比,中国的女人比男人更优秀?我看未必。中国的男人更怕老婆,也不见得。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受重男轻女文化的影响,男性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现在更多强调男女平等,突出女性地位,女性更加独立,偶尔冒出来女性比男性强的论调也属正常。从全社会范围看,男性的统治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看看各单位的领导人物,终究还是以男性为主。
三
然而怕老婆终究还是有问题。
我的一位朋友做心理辅导,有一次她跟我说,现在很多家庭角色错位,母亲强过父亲,对子女会有不好的影响。我问会有什么影响,她说,父亲通常是子女力量的来源,如果父亲太过弱势,儿女长大之后在接受异性方面会遇到障碍。女孩可能会延续家族母系的力量,不会真正地接纳男生;男孩则性格软弱,讨好女生,无法让对方有所依靠。
她说,有一次在做治疗时,她对着一名男生大吼: “你能不能爷们儿一点!你总是考虑对方是不是不开心,需要什么,如何满足,你能不能做一回你自己?首先把你自己做好!”
四
做好自己,简简单单四个字,包含深刻的含义。
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和许多新教师一样,曾经被师生关系困扰。年轻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年龄更为接近,受到学生欢迎是很自然的事。有一段时间,学生很亲近我,我也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后来,学校任命我当班主任,我发现,由于和学生过度亲密,我在学生中已经很难建立威望。我想尽了各种方法,对班级里几名调皮的学生依然束手无策,个别学生甚至对我产生了对立情绪。
我后来痛定思痛,经过深刻反思,明白一个道理:与其想着各种方法琢磨学生,考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还不如首先做好自己,让自己变得成熟,变得有魅力。当我成为一名自尊、自爱,能把控自己情绪,学识渊博、幽默风趣的教师,我发现,我自然也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喜欢与爱戴。
五
后来,我把教师分为四类。
第一类,他不爱学生,学生也不爱他,这一类人得趁早转行。我原本以为这样的人很少,但和一位某地乡镇中学教师聊天,发现他学校里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竞属此类!其中有一些还是新教师!他们凭各种关系进入学校教书,却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等着混两年调到城里的.学校去。学生对他们的评价是,上他们的课还不如自己学!这类教师多了,中国教育就真的没希望了。
第二类,他不爱学生,学生很爱他。不得不说,这类人是有天赋的。我见过几位这样的教师,对学生不苟言笑,凶的时候很凶,在学生中却很有威严,学生以得到其表扬为荣。私下里他却说,我真的一点都不喜欢小孩子。
第三类,他爱学生,学生不爱他。这就是悲剧了。许多失败的教师皆属此类。原因很多,大多先天条件不足,又缺乏反思精神,闭着眼睛蛮干,未了还没人同情。
第四类,他爱学生,学生也爱他。这是师生和谐的最好境界。这样的教师,付出有回报,工作辛苦也值得。
从以上四类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对结果起关键作用的还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
有教师觉得自己很爱学生,学生却不爱他,这是爱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身为教师,想办法让学生爱你,是工作取得效果的前提。
六
我的一位金融界的朋友,孩子上幼儿园,太太是全职妈妈。两个人常常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争执。他找到我,让我帮忙说服他的太太。
有一天我们在一起喝茶,我就对他们夫妻俩说,家庭教育最好的状态是父母亲的教育目标与价值观一致,但是又有层次,例如严父慈母就是几千年来久经考验的组合。有的时候父母亲都偏严,或者父母亲都偏松,也还过得去,最糟糕的就是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人应该立即停止争吵,到小房间里商谈以达成一致。通常这种情况妈妈应该做出牺牲,帮助爸爸在孩子面前建立权威。
我的这位朋友听了很高兴,觉得我很够朋友,结果得意忘形地说了一句:我们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夫纲不正”!
我和他的太太听了都吃了一惊。他的太太随即痛斥他作为父亲的不称职,历数了他作为父亲无原则宠爱孩子的种种表现。摸着良心说,在她和孩子父亲发生的家庭教育的争执中,90%她都是有道理的。让妈妈树立爸爸的威严,爸爸也得首先自己行得端、坐得正,让人心服口服啊!
七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嫁了一个好老公。她工作颇为辛苦,老公一直劝她不要再工作了,她却不同意。她的理由是,如果做了全职太太,等于把白己的命运全部维系在老公身上了,那样很容易丧失地位。女人要想赢得尊严,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
一位北京的音乐人与小他19岁的做全职太太的妻子离婚,那小姑娘居然从痛苦中站了起来,成为颇有造诣的设计师。这让我的大学同学更为感慨,如果早有这番事业,那位著名音乐人就不一定离开她了。
八
当下比较流行的身心灵理论说,这世界上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老天的事无法改变,只能接受。别人的事可以去关注,但结果如何,决定权并不在自己手里。因此,只有自己的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关心老天,关心他人,不如关心自己。
关心自己是一种由外而内然后由内而外循环往复的觉察。人这一世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无论是佛家的“轮回”,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为而无所求”,都是一种内心的觉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世界也就开阔了。
九
一个人的影响力不在于他去主动影响别人,而在于别人受他吸引。只要他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只要他真正展现出他的价值。
这是一种“以我为主”的精神,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气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强调以学生为本,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会走偏为对学生的迎合。考虑学生的需求当然没有错,可是,如果自己的内心没有信念,没有价值判断,这种迎合短期来看可能有效,长期来说却风险巨大。
专业的教育者应该学会引领。那些各行各业的弄潮儿,无一不是引领行业前进的人,无一不是改变了市场结构和消费行为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演自己
做自己,还是演自己?这个问题的选择看起来似乎毫无悬念。我们听到了太多做最好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却没有人告诉你要“演”最好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常常很丑陋。夜深人静,与自己独处,我们喜欢自己吗?一部分人可能对自己还比较满意,大多数人注定留有遗憾,不少人一定还痛恨自己。那些长期困扰我们心灵的烦恼,如同幽灵一般,直接照射出我们人性中的或软弱,或贪婪,或懒惰,或愚蠢的另一面,叫我们如何不痛恨自己!
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必须直面弱点,并设法回避或者改进它。而这正是做自己最难的地方!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弱点做斗争,谁胜谁负很难预料。既然克服与改变那么难,何不换一种思路——“演”?
在众多职业中,我其实挺羡慕演员,能够有机会体验不同的人生,且仍然可以做回他自己。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能够不改变自我而体会各种角色是多么幸福的事!人生就是一次旅行,精彩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周国平在一次访谈中讲过一个故事:
我曾和一个五岁男孩谈话,告诉他,我会变魔术,能把人变成苍蝇。他听了十分惊奇,问我能不能把他变成苍蝇,我说能。他陷入了沉思,然后问我,变成苍蝇后还能不能变回来,我说不能,他决定不让我变了。我也一样,想变成任何一种人,体验任何一种生活,包括国王、财阀、圣徒、僧侣、强盗、妓女等,甚至也愿意变成一只苍蝇,但前提是能够变回我自己。
好的演员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演员是需要人戏的,在表演中,他就成了他演的角色,以至于戏演完了,他还沉浸在演员的世界里,久久无法脱离。有一些演员人戏太深,自此改变性格,也偶有听闻。
然而,好的演员却表示,演角色到底还是演自己。如果内心没有积淀,许多角色根本无法塑造。一个演员没有办法展示给观众其内心没有的东西。我们讲一个演员用心在演戏,其实就是说他在演自己。
大部分人这一生都没有机会做演员谋生,但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做演员改善提升自己。因为,把真实的自己变得美好很难,把期待中的自己表演出来却容易得多。
有朋友去应聘新的岗位,接到面试通知后问我应该注意什么。我说,把自己想象成演员,面试官想象成导演,想象一下他的要求是什么,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是什么,在面试过程中把这些表现出来。
有年轻老师在我的培训课上问我,班级里有学生很令人讨厌,他试着寻找其优点,一个也找不出来,问我怎么办。我说,即便再讨厌这孩子,也不能表现出来。相反,还得装作很喜欢他的样子,并且让他感觉到。
对这个孩子来说,师生关系就是教育的全部。“你必须演。”我告诫他。
人生一世,其实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个人都在演戏。只不过,大多数人的演戏都是被动的适应,而不是主动的改变。主动的改变是让自己去演一个从没有体验过的角色,一个美好的角色,一个自己期望成为的角色。去体验那种感觉,寻找内心的力量。
演得久了,便可能弄假成真。在教育学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史称“罗森塔尔效应”。他在某一个学校的一个年级从每班随机抽取3名学生共18人,将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认真对学校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之后,这18名学生进步很大,超过一般学生,若干年后再跟踪调查,这18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演的本质是一种改变,一个人的改变可能带来整个系统的改变,因为我们是系统的一分子。两个人长期关系紧张,互相不给好脸色看,如果让其中一人做一次“演员”,在双方的关系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种态度,持续时间不用很长,只需一周。另一人一定也会改变态度。最终双方冰释前嫌,言归于好。
最好的自己是演出来的。演的抗拒更小,成本更低,感悟更多,效果更好。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爱自己
教师这个职业,多年来有一个误区,叫作——牺牲自己,成就他人。
有诗为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便问十个人这诗形容哪个职业,九个人会直接回答你——教师。
我一直很纳闷,教师又不是一锤子的买卖,只教一批学生,成败在此一举,干嘛这么强调牺牲精神?
是为了说明这个职业的伟大?
是为了说明这个职业的悲壮?
还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来从事这个职业?
说不通。
我并不是反对牺牲。历史上有很多人的牺牲就很伟大。数学课上,我曾经跟学生讲过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是发明勾股定理那位。他有很多热爱数学的徒弟,形成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信奉世界上所有的数都是由整数以及整数之比构成。有一天有一个徒弟希帕索斯提出质疑,说有一些数字不能用整数之比表示,并且举了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度的例子。这就引起了学派里其他忠实信徒的恐慌——质疑老师,那还得了?警告他不许乱说。希帕索斯毫不妥协,结果被扔到水里,淹死了。希帕索斯虽然牺牲,但他的死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数学危机,人们逐渐发现除了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之外,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也无法用整数之比来表示。于是更多的人开始思考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了无理数的发现。
这种牺牲会被载人历史,被后人铭记。
还有一种牺牲叫作责任。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即将沉没时,船长一边指挥船员放救生艇,让妇女和儿童先逃难,一边组织了小乐队在甲板上演奏。演奏完毕后,大家都没有离开,而是相互握手,互道珍重,小提琴首席说:今天晚上,能和大家一起合作,是我毕生的荣幸。而船长此刻,走进了船长室,选择与船共存亡。这样一种牺牲,是人性的光芒。
教师的牺牲就不同了,在我看来,许多根本就没有意义。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过一个故事:一位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如他的很多同行一样,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一个月只休息一天,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工作中。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他要求十分严格,生活上,对学生也颇为照顾。有一个周末,他甚至让家人包了饺子,煮好带到学校里给学生尝。如此爱生如子的好老师应该让学生感激得落泪吧!事实正好相反。学生饺子照吃,可是丝毫改变不了对班主任的痛恨之情。让人揪心的是,该班主任积劳成疾,在学生即将高考时不幸去世。记者认为这是一个典型,去学校采访,却发现他至死都没有得到学生的原谅。
这样的牺牲,完全是一出悲剧。
与教师一样,家长也常常走入这样的误区。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
儿子拿着不及格的试卷回家,妈妈很生气,骂儿子是一只笨鸟。
儿子说,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先飞,第二种不飞。
那第三种呢?妈妈问。
第三种最讨厌,儿子说,这种鸟自己飞不起来,就下个蛋,孵出一只小鸟,然后逼着那只小鸟使劲飞。
这正是今天众多家庭教育活生生的写照。如果两只老鸟从来没飞起来过,却指望那只小鸟飞起来,公平吗?合理吗?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妈妈通常是必须付出牺牲的那一位。许多妈妈,为了家庭也宁愿做出牺牲,当然,如果这种牺牲能够换来子女的尊重、理解以及感恩,还算值得,然而,一定还有更好的选择。
一位母亲就有这样的心路历程。自打女儿出生后,她就全身心地呵护女儿。丈夫工作忙,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她的付出就更多。女儿慢慢长大,却不如她想象的那样成熟懂事。有一天,她又和女儿爆发了严重冲突,女儿说了一句直刺她内心的话: “你总是说我应该怎么样,你看看你自己,你还像个女人吗?你自己活成这样,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
她愣住了,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她想了很久。这十几年来,为了这个家,她忙里忙外,任劳任怨,为了女儿舍得投入,自己却很少买化妆品和新衣服,以至于别人都说她比实际年龄要老十岁,可换来的竟是这个结果!
太委屈自己了!一气之下,她去商场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衣服和化妆品。后来的日子,她不再只专注于女儿,而是兼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扮也时尚而知性。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她自己变得美丽,生活变得精彩时,女儿竟然慢慢改变了对她的态度,也自觉地朝着她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育的秘密就蕴藏在教育者自己的内心深处。如果我们自己不热爱生活,不爱自己,甚至对世界充满委屈和怨恨,以为牺牲自己,就能换来孩子们成长的回报,我们多半要成为悲剧人物。
教育者需要建立个人魅力,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时,别人能喜欢我们吗?我们又怎么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人生影响?
教育的秘诀就是爱自己。爱学习,爱梦想,爱生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自己的缺点,爱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让他们和我们一样,珍爱生命,珍爱自己。
(作者单位:上海平和双语学校)
栏目编辑 王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