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平
当今世界,文化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创造力越来越依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广大教师应肩负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重任。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塑造其独立人格,形成良好品质。本文就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贯穿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一、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需求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对新时代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增长见识、认识社会的途径主要靠学校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处处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五千多年来的文明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翻开高中历史新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既有常识层面,也有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层面,更有国魂与民族魂层面,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蕴含其中,它是在中国特殊的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积累,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中,而这个文化形式,包括其思维的方式、知识的构成、价值观的形成、道德伦理、行为方式等。经过历史的变迁,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大力量,并对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像一股清泉从混沌的世界中涌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汉唐盛世,中国文化已走向成熟。这种兼容并蓄、对外开放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诸如强调家国情怀、推崇仁义、提倡人际和谐等观念均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人生的定位、精神的归属方面,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依然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仁爱、敬诚、信义、廉耻等价值观在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仍将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伦理经过时代的变迁与我们自觉地批判继承,与现代化新的伦理价值整合起来,有助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新时期的未来的主人,中学生肩负着继承历史遗产,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还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培养中学生理想人格的需要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准确地、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念和理想,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当代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海量信息,他们的思维活跃,个性较强,注重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但有些学生不关心政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不强,缺乏合作和奉献精神。这种缺陷与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从五四运动到后来的一些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屡遭批判,在那个年代,传统文化甚至都没有得到肯定和传承,其主流意识得到否定。所以,面临现在不少中学生的道德感下降,信仰迷失的现状,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长知识、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促发展,从而培养理想人格。
二、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的。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关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注意挖掘其精神内涵,并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1.关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
要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挥出来,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对于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非凡。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其爱国之情令人敬佩。而这种理想和胸怀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讲,都是无比珍贵的文化传承。我们也要以这种伟大精神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为伟大民族奋斗的理想,帮助他们树立坚强的意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关于家庭的伦理道德风尚的倡导
从古到今,中国人都十分重视礼义道德。《三字经》就很注重家庭观念。九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血统的承续关系,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所以健康的“家庭”观念对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3.弘扬传统理想人格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比如:学生在学习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内容时,除了需要掌握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发展脉络及其阶段特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等知识外,还要挖掘其精神内涵、现实意义及时代价值。儒家思想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可以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又能外化为人们奋发进取的行为。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时代有着重大意义;儒家的和合思想和义利观契合当今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展示出来,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用历史意识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评价,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多元开放的心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对人的成长和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深刻影响,从而掌握知识,升华思想,培养理想人格。
三、多渠道扎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鉴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史论互证法、问题探究法以及情景教学法有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
(1)史论互证法。历史教学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有说服力强的历史事实加以证明,才可能让阅历不深的中学生乐于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且完善人格的行为。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
(2)问题探究法。通过问题导引,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学习乐趣,陶冶情操。比如:在学习儒家文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弟子规》,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反观自省,找出自身优点和不足,并谈谈切身感受,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情景教学法。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内容时,不妨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艺术表演的视频展示给学生,通过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大画卷展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这一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流泻而出:造纸术的发明被融汇于中华文化的“文房四宝”一笔、墨、纸、砚的艺术表现之中。无论是活字印刷的表演,还是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无论是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还是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还是“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这些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以此种方式展现给世人,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让国人骄傲。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直观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文明和深厚底蕴,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诵读经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陶冶师生情操
教师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神内涵,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3.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回归家庭,以家庭生活为载体,引导他们回归生活理解历史。
总而言之,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广大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对中学生中华民族历史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善于发掘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思想素材,让学生真正了解并吸纳传统文化精神营养,以培养、塑造和建立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理想人格。实现历史教学与学生优秀品质培育双效双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将继续为此而努力。
(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广宗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