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尤东
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我班有一位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曾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在讲解有关题目时运用语法知识来分析确实让我们掌握了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可是你所讲的一些语法知识我基本不懂,我只能根据英语语法来理解。她的一番话让我汗颜,也让我产生一个疑问:要不要在语文教学中讲授现代汉语语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实施建议部分也具体要求:“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由此可见,语法知识的教学必不可少,要通过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来提高学生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
可见,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法教学的新理念并不背道而驰,具体如下:
第一,从语法的性质来看。语法就是词的变化规律和组词造句的规律,而语法学就是研究这些规律的一门科学。很多人认为孩子不学语法,也逐渐学会了说汉语,达到了与人交流的目的。但是,如果他们学习了语法,他们的语言表达就能更准确,更符合汉语的习惯。语法,产生于人们的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使人们的语言实践更符合规律、更科学。“忽略语法”实际上就是忽视语法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从语法教学的目的来看。汉语教学要“教给学生有关汉语的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语法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各类词的意义和基本语法特点、各类句子的基本的结构规律,培养他们正确地分析词句和运用词句的能力”。我在高三一学年的复习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这一功用感受颇深,下面就结合考卷中常见题型来谈:
第一种题型:辨别病句。
如: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此题我们可以找出句子的主干来判断句子是否有毛病:主语是“知识经济革命”;谓语是“改善”和“加速”;“改善”的宾语是“生产生活方式”,“加速”的宾语我们在句中根本找不到。最终我们就可以判断此句犯了“结构不完整”的毛病。
第二种题型:语言运用。
1.将长句变换成语意连贯的短句。
如:联合国安理会昨天通过了关于四国联合提出的严禁以色列在占领区内建立新的居民点的报告的决议。
初看此题可能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可我们用语法知识稍作分析就简单了:先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一个短句;接着抽出定状补另成句,这样答案就非常明了。
答案:海湾四国提出一项报告。报告要求严禁以色列在占领区建立新的居民点。联合国安理会昨天通过了关于这项报告的决议。
2.重组句子。
如:近年来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因而受到高校和考生的普遍欢迎。
以“考生和高校”开头,重组句子。
此题如果能够利用复句之间的关系,解答起来就容易多了。经过分析,原句为因果关系的复句,其实就是把原句的表结果的分句调到开头,把原句表原因的分句调到后面。
答案:考生和高校普遍欢迎近年来试行的春季高考,因为它一方面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
第三种题型: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辨别。
比如:学生若懂得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句子的基本语法知识,知道它们在句中(现代汉语)的固定位置,那么他们在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特别是倒装句)时就容易了。记得刚讲文言中的宾语前置这一特殊句式时学生总不太理解,我就举了个例子:“我吃饭。”谓语是“吃”宾语是“饭”,文言文通常说成“我饭吃”,宾语“饭”到了谓语“吃”的前面就叫宾语前置;另外,如果懂得词性及他们在句中的特定功能,那么在学习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时也会轻松得多。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通过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有所了解,帮助他们提高解题和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避免出现本文开头本末倒置的那一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