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
学校教研与科研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脱钩”,各自为政,我行我素,互不沟通,互不协调,甚至有时相互抵触,既牵制和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又给学校教学科研带来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如,某学校数学教研组活动研讨的主题是“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这所学校的主课题、重点课题是“生态课堂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显然,这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课题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不少学校教学科研活动要么“有形无实”,要么“管而不理”,这些现象非常普遍,学校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与课题组活动往往存在着人员上的重叠交叉、时间上的冲突以及规划上的不系统、目标上的不一致、内容上的不相关和实践上的不实在。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切实需要我们管理者静下心来,深刻反思,理性分析,理清头绪,做好统一,整合、协调、优化等工作,努力探索出学校教研、科研一体化、校本化的有效模式。
一、教研与科研一体化、校本化的管理策略
1.从时间安排角度考虑,“长短交叉,灵活多样”。备课组一般人员少,同是一个年级、一个年段,研究的问颢和内容宜小,研究时间宜短,研究重在平时,追求快速见效,这种研究可以是短暂的5-10分钟,也可以是一节课,可以利用课间,也可以利用集体空课时间,这种短时或即时性研究灵活方便,只要解决实际问题即可。教研组与课题组研究则需要深入一些,时间上稍长,至少一节课,甚至两节课或半天功夫,这样方可有所成效,这种研究视点上要站得“高”一点,应该是植根于实践的理性的思考;这种研究程度上要追求“深”一点,应该是真正能够解决教学中疑难杂症的研究;这种研究进程上要“稳”一点,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滚动式向前推进,甚至是“曲折迂回”“欲进先退”式的研究。我们学校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在时间安排上实行单周备课组活动,追求“短平快”,双周教研组、一月课题组活动,追求“高深稳”,推行“长短交叉,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时间上统筹兼顾,不追求形式,重在取得一定的实效。
2.从研究选题角度考虑,“量力而行,大小适宜”。课题研究的选题基本要求是选题必须正确,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以及科学研究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甚至具有独创性。为此,我们倡导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选题“宜小不宜大”,“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这种研究花时少、周期短,更切合自身实际,对教师个人成长促进较大。当然,选题偏小则太狭窄,没有意义,这里也要把握一个度。一般地说,这种独立研究对于骨干教师比较合适,只有具有一定能力和实力的骨干,才能出经验、出成效,普通教师可以参与团队式研究,在合作中得到提高。“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研究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大于个人,学校主课题或重点课题研究的范围大而广,单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倡导团队式协作研究。“量力而行,大小适宜”是教师或团队选题的一条基本原则。总体上讲,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在宏观视角下进行微观研究,以小见大,积少成多,不断累积,厚积薄发,是校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走向。
3.从研究内容角度考虑,“众星拱月,主辅相衬”。科研团队选择小课题或骨干教师确定微型课题时,完全应该依据学校的主课题,确定主课题下的子课题,这样就能组成一张教科研立体网,形成一股研究合力,如众星拱月般造就科研阵势、强势,使研究快速、高效。如,我校主课题是江苏省“十二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城郊学校阳光教育品牌建设的研究”,课题组围绕阳光德育、阳光课堂、阳光体育、阳光管理四个方面确立了四个“子课题”,一些优秀的团队和骨干再依据它确定适合自己的“孙级课题”,诸如“阳关课堂研究”这一项子课题下面,又有“阳光课堂本质的研究”“阳光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阳光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阳光课堂评价标难的研究”等分课题。这种科研管理模式形成定势以后,有利于教师在合作中优势互补,产生“蝴蝶效应”,有利于学校教科研规范化、系统化和校本化,还有利于特色文化与品牌建设的整体推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4.从研究方法角度考虑,“既重理论,更重实践”。选择适合教师自己的方式、贴近教学实际的内容开展研讨,可以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从方法上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如果实践缺乏了理论的支撑,就会显得愚昧无知,理论缺乏了实践的论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科学理论的支持下,我们要注重实践研究。要注重叙事研究,让自己在“讲自己的故事”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智慧的沉淀和思想的丰满;要注重案例研究,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提升反思能力,领略小中见大的智慧;要注重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让教科研建立在更加真实的基础上,同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微格研究,聚焦课堂,立足于课堂,站在科研的高度,进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同步发展。唯有这样的研究,才能让教师有“根”,才能让教师“接了地气”,才能让教师在实践的土壤中,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5.从研究的力量角度考虑,“以内为主,借助外力”。开展协作性研究首先是做到“以内为主”,以内为主、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学校是基地、教师是主体、问题(课题)是载体、发展是根本。研究的起点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应该组建学习型组织、研究性团队,将所有“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学习的团队,由本校学科、学术领军人物主持团队研究,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信息交流、问题解剖、课题论证、成果推介等活动。将校内各个研究团体组成研究共同体,并以主课题组为龙头,带动各子课题和孙课题深入细致地研究,形成“众人划船”的合力;学校要树立先进典型,开展先进课题组和先进教科研个人的评选,通过示范、交流、推广、辐射,引领学校所有的研究个人和研究团队整体发展,形成不断向上的张力。其次是“借助外力”,在本区域内(本县市范围),与兄弟学校开展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学习和汲取他校先进的经验。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支撑,在“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互相启迪、互相帮助,集中精力开展个性化、创造性的研究,对突破课题难点,获取科研最佳成果是很有好处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科研只有开阔视野、聚焦视点,方可借鉴他人,成就自己。
二、教科研一体化、校本化的行动路径
1.备课策略性研究,“打有准备之仗”。备课直接是为上课做准备的,但一切应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考虑,所以备课应该基于教材,依托课堂、着眼于学生,备课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评比、为了眼前几堂课,而是着眼于未来,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因此,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价值的训练、有目的的教学,必须讲究以下三条策略:一是目标性与可行性统一的策略,既要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又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的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不包办、不替代、不告诉、不一言堂、不一问到底等,同时也不能撒手不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启发、点拨、引导等工作;三是预设与生成统一的策略,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备课再认真,也不可能在课堂上不发生预料之外的东西,因此既要认真预设,又要积极生成,既要重点预设,又要适当生成,预设中为生成留有余地,生成又为预设预定之目标服务,做到收放自如,心中有数。
2.上课临床性研究,决不“纸上谈兵”。所谓临床性研究就是对所上之课进行深入细致的评析,是可贵的地方作为经验总结提炼,是失败之处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对病态病情病理病因病根病源等一一分析确诊,然后对开什么药,药的剂量、治理的疗程、措施,包括饮食调理、康复锻炼等一一落实,使得课堂教学水平差的教师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冲出课堂教学低谷。临床性课堂教学研究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试验性研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案是否行得通进行课堂试验;二是示范性研究,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示范性,研究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三是课题性研究,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在课堂上实验,验证自己成熟的思想,如果成功则推广,不成功则继续改进完善。临床性研究不是“纸上谈兵”,重视实战,是教师行动研究的有效举措。
3.听课比较性研究,“比课不比人”。有比较才有鉴别,事实胜于雄辩。课上得怎样,只要听听同题课。因此,我们时常开展师徒同台亮相课、同题异构对比课、一课多上反复磨课等对照性研究活动。首先是师徒同台亮相课,让他们各显神通,将师徒各自的优势或缺陷对比展示出来,供大家评议,使师徒各有长进。其次是同题异构对比,目标一致内容一致但方法不同,比较谁的更恰当、更有效,可鉴性强。最后是“一课多上”反复磨课,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多次备课、多次研改,多次上课。大体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并备课叶集体备课确定教案→个人根据商定的教案上课→集体针对课例进行研讨评析-个人根据大家的研讨评析再次备课斗集体再次研讨并确定教案→个人再次上课→再次针对课例进行研讨评析……这种循环式磨课可以两轮以上,甚至更多轮回。通过比较,不断跟进研讨,打磨出精品课、优质课。这几种课型重在“比课不比人”,尊重和呵护每个上课教师的自尊,目的只有一个,激励教师,增强自信,磨练意志,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评课诊断性研究,一切为了“治病救人”。所谓评课诊断性研究就是对所听之课进行科学恰当的比较到位的评价,有长处和不足的结论、有诊治的良方和好药、有改进的方向与建议、有激励和鼓动性语言。具体有师傅剖析、专家会诊、名师点评等形式。师傅剖析直言不讳,对徒弟吐真言、表真情、传真经,让徒弟尽快入门;专家会诊如同解剖麻雀,环环解析,层层查证,目的是找到病根,对症下药,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实现药到病除之效;名师点评要言不烦,对培养对象施行点化,使上课者参禅悟道,得到教学的真经。诊断不是让教师出丑,而是真正做到“治病救人”,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激励教师知不足而弥补,知错误而改进,知失误而改正,知失败而急起直追,达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以及学校有效教研、有效科研“一箭双雕”之成效。
5 教后反思性研究,做“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思考。一个教师若任由自我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不仅会让自己陷人止步不前的窠臼,而且会让学生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思想的追求是教师寻找教育改革内在动力与教育自身的内在尺度的自觉努力,教师的精神气质在于对知识、对学习保有激情和兴趣,具有研究的意识和审视的眼光。只有教学与反思结合,才能使教师生活精彩每一天。教师个人教后反思的形式按时间上讲有三种:一是即时性反思。上完课就反思,总结成败得失,趁热打铁,不易遗忘,把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话不宜多,撰写教后小记,这种反思强调内容“精”一点。二是阶段性反思。整合一周或一单元教学内容,就某一章节、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情,结合自己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归纳,小结成败得失,撰写案例评析,这种反思强调内容要“实”一点、,三是总结性反思。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结束,对自己的教学与研究进行全过程的回顾和反思,提炼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方法,撰写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这种反思强调内容要“深”一点。
6.教研活动系统性研究,“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传统的教研活动就是安排听听课、评评课,组织几次理论学习,如此而已。因此,从目的与动机上讲,纯粹是安排最基本的公开课和听课任务;从内容上讲,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往往与教学实际脱节;从主体参与的过程看,往往是少数骨干教师的事情,绝大多数教师是听众和观众;从活动效果上看,最多是就课而课,收获不多,不能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以校为本,开展校本研究,并努力使这种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平台,它决不是“粗放型”的,必须认真策划和精心准备。所以,这种教研活动更为讲究目标与规划,全学期围绕一个专题、一个重点组织研究活动;讲究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研究的问题“从教学中来”,采取的举措“到教学中去”;讲究主体的参与,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需要,教学科研部门要善于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究研究形式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灵活性。教研活动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同时要出“三果”,即经过努力有结果、改进教学有效果、评议检验有成果。
7.教科研论坛深度性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传统意义上的经验交流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总结,一种推广,而教科研论坛未必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探索与交流,它可以大胆设想,突破经验约束与传统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教科研论坛应不拘形式,更注重的是话题的内容,围绕热点、难点、焦点各抒己见,甚至相互质疑、相互争议。目前,一些学校的教科研沙龙或教科研论坛,形式死板,主题不鲜明,内容不集中,讨论不深刻,效果不良,存在着“三无”现象:“无主题”,研究目的不明确,讨论东拉西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无争鸣”,无争论、无争议,讨论研究不热烈,思维交流无碰撞,论坛如同一潭死水,激不起思维的火花;“无深度”,就事论事,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解决教学实践问题、难题。改变此现状之根本在于组织者、参与者要充分准备,包括准备好讨论话题、发言提纲,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动态等。功夫花在论坛前的各项准备之上,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有精彩的论坛,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8.课题活动引领性研究,“大海航行靠舵手”。要充分发挥好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学校必须围绕课题开展好以下三项活动:一是名师引路示范;邀请名师先上课,然后集体评议,听取名师的讲解和指点,上课是提供一个优秀的案例,讲学则是结合案例归结到理论,对教师直观指导,从宏观上讲主要体现在指明学校办学的方向、课改的方向,从微观上讲主要集中体现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普通教师排忧解难,能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二是骨干讲学点评。先围绕一个课题本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然后邀请骨干进行讲学,讲学中结合课堂环节进行点评,分析课例中成功和改进之处。教师上课等于提供一个样本,骨干进行剖析,对上课教师进行直面性的指导,也让与会教师得到更加直观的启迪。三是专家指导论证。任何一项课题都需要经过专家对开题、中期成果汇报、结题的过程性指导,这种指导体现在论证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论证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定位的准确性,论证课题研究方法与方案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教育科研保驾护航,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一路前行,少走弯路,多出成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无数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学校在生态课堂、生本课堂等先进思想、先进理念下有效开展具体的、多样的课堂实践研究,就能真正使学校教科研生根、开花、结果。无论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还是教研活动、教科研论坛、课题引领,一切都要以课堂为中心,需要科学、完整的管理机制,需要扎扎实实的实践与研究,需要建构多种灵活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生成一种科学规范的、富有个性的、教研与科研一体的、教师共同追求并自觉规范执行的教科研精神、教科研氛围与教科研制度文化,从而产生“科研生产力”和“文化源动力”,推动学校全面和谐、高位优质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泗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