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校长管理论文范文,校长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问题不在于哪一方机构来评价

  • 投稿diba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731次
  • 评分4
  • 19
  • 0

薛元荣

青岛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由第三方机构实施,貌似避免了“第一方”和“第二方”的不客观评价的“嫌疑”;然而,谁来评价,终究是“表”的问题,是教育评价的枝叶问题。

问题在于,为什么要评价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评价是个难题,至今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学校不是工厂,教育不是工业,不是所有企业的先进做法、管理模式都可以为教育所“借鉴”、推广的。教育质量本身是个“模糊”概念、综合性概念,不少方面难以像物质产品那样数据化,而定性分析不免带有主观偏见。教育质量是动态的,小学阶段教育质量“好”,到了中学未必好;中学阶段教育质量“高”,离不开小学阶段打下的基础,虽然这所小学没有被评定为教育质量高的学校。

如果青岛市的出发点是对整个中小学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动态跟踪,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好做法、总结好经验,每年提出一份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这可能对青岛的教育发展是一个福音。

如果评价改革客观上造成(青岛所属)区市之间的竞争、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那将是对青岛教育的打击。当下的管理体制所催生的“竞争”,绝大多数走向恶性竞争、违背教育规律、明里暗里违规违法。这对教育是最深的伤害。

问题在于,评价什么?青岛市构建五项核心指标体系,对“区市”和“学校”进行教育质量的分级评价;这五个方面是: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评价内容全面,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考虑到了;说法科学,三个方面注意到了“发展”。然而,这五个方面个个都是难啃的骨头。

一方面,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大,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学校的品德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所谓的“小手拉大手”最终沦为形式。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中有一部分和意识形态有关,而它是不存在“发展水平”的。既然要评价“品德发展水平”就得制定评价指标,而评价指标是否符合“发展水平”是存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改了十多年,效果一般,原因很多,之一是我们仍然没有发现儿童,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方面做得很不够。可以这么说,我们还“不懂”儿童,对儿童品德发展水平的认识是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吸纳外来民工子女为主的村小,和实验小学相比,领导觉得我校的学生“乖”“懂礼貌”“习惯好”。其实这些表象,缘于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是外来孩子,出生于一个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胆子”不大,视野狭窄;在那种环境里出生的孩子,往往比较“听话”,用我校教师的话来说叫“朴实”;同时,人生地不熟,陌生感造成了缺乏安全感,不能不“听话”;家长打工很忙,家教简单粗暴;孩子能否继续在我校就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时拿出“劝其退学回老家”的撒手锏。二是,教师的教育简单,一般以“训斥”为主,在教师的“虎视眈眈”下,学生比较“乖”,高年级学生“敢怒不敢言”,表现得也很“配合”。而事实上,他们的文明卫生习惯、待人接物等都不能和实验小学的学生相比。这些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很难用一把尺子来衡量。

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一不小心会成为应试教育的推手。学业发展水平最“硬气”,评价最“公平”,因为数据“说话”“理直气壮”,不能不服,上至教育行政官员,到校长,到教师、家长、学生,都看重成绩,即分数。尽管变换了不少说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后落实到综合评价一名学生的最主要的指标还是分数。事实上是有充分的道理的。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名认真学习、自觉学习、注重方法的学生,一般来说,他的品德发展的水平不太可能滞后。现在发现的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心理不太健康,主要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惹的祸。封闭式的管理、题海战术、对教师的末位淘汰等,是应试教育的主要做法。但不能不承认,这样的做法考出来的分数确实高,在社会上和家长中也很有市场。虽然青岛市有一条“学生负担状况”,其出发点很好。很多文件都解决不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份评价方案能否缓解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一个疑问。

至于“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有些可以量化,看得见摸得着,虽然未必科学地表明了发展水平。有些很难量化,如心理发展水平,因人而异,何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才刚起步,很多地方还都不太成熟;如兴趣的培养,那是十分个性化的事,何谓“养成”,实难评价,完全可以允许少数学生不养成。“学业负担状况”,是个欲说还休的话题。谁都知道,对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提高分数的法宝是加重师生的负担,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减轻负担就是一句空话。

问题还在于,怎么评价?我区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综合考评,也分五个方面,内容和青岛市的差不多。已经实施两年;考核结果和奖金挂钩。虽然奖金平均分配到每一位教师身上并不多,“但这是声誉问题”,一位资深校长如是说。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考什么就教什么;对校长来说,考核什么就“重视”什么。校长们细心研究考核方案,制定“加分”措施,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位管理者身上。怎么得“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分呢?主要是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和比赛,并力争一等奖。因此,凡是上面的比赛,学校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加班加点训练,请专家辅导。学校把这类比赛称之为“金牌行动”,意思是要勇夺第一,真可谓是举全校之力,定点搞好比赛。

其中,“学业发展水平”的比重最大,占40%。怎么考核?抽某年级的几门学科统一测试,算出平均分、及格率等,分别予以加分。因此,一旦公布抽测哪个年级、什么学科后,学校又是“举全校之力”,顿时学校“硝烟弥漫”,处于高度的“临战状态”。考得好,喜气洋洋,一俊遮百丑;考得不好,又是批评又是反思,彼此指责、抱怨。分数,“牵一发动全身”,十分敏感。虽然上级屡次强调,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为了追求考核的高分,每一所学校都挑战规范办学的底线。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主要在于引领和服务。既然“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方案”起到“指挥棒”作用,那么就要用好这根指挥棒,要指挥得当。这份方案至少得守住底线、方向正确。所谓守住底线,是指规范办学、教师依法执教。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决捍卫教育的法律法规、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教育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最重要的是守护教育的公正公平和教育的尊严。

教育是一门科学,肩负着传承和创造人类文明的重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引领大家研究并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规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教育官员还是一线教师,都得遵循它。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媒体,要不赶时髦、不喊漂亮的口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静下心来做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摆正位置,努力做到“行政的归行政,教育的归教育”,努力减少“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但真要把一个地区的教育搞上去,教育官员里必须有教育专家和教育内行,不然,引领是一句空话。

教育行政部门要引领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研究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就是说,我们要蹲下身子、放下身段,认认真真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向儿童学习。我们要补课,补上理解儿童这一课;我们要完成鲁迅等未完成的任务:救救孩子。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未来意识”:今天的问题,都是我们昨天不努力造成的;今天我们努力了,明天的苦酒会少一些;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未来奠基。要有“儿童意识”,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儿童就是儿童,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独有的成长规律。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发现并解决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

教育行政人员制定的综合评价方案,要站得高、看得远,如果“就事论事”,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原地踏步甚至后退几步。方案里,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有闪光的教育思想,要有远见卓识和温暖的教育情怀。评价方案,不要把重点放在评价上,而是放在发现做得好的学校、班级和教师,发现好的做法和经验方面,发现教育之美,用教育之光引领全体教师迈向理想教育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