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远 柯宇星 余洁明 赵宏霞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儿科,广东深圳 518028
[摘要] 目的 比较更昔洛韦不同给药方法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疗效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该院收住的IM病例,均予更昔洛韦静滴治疗,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予5 mg/(kg·d)(q12h)或10 mg/(kg·d)(qd)静滴;两组均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发热时间、咽峡炎恢复时间、淋巴结回缩时间、肝酶ALT恢复时间、住院时长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5 mg/(kg·d)(q12h)静滴给药方式与10 mg/(kg·d)(qd)静滴对IM的疗效无明显差别。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更昔洛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给药方式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0119-02
[作者简介] 吴春远(1977-),男,广东海丰人,本科,主治医生,研究方向:儿科呼吸系统疾病。
[通讯作者] 赵宏霞,女,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电子信箱:kitten.zhao@gmail.com。
儿童IM是EB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性疾病,属儿童期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眼睑浮肿、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及异型淋巴细胞绝对值或比例明显增高等为主要表现[1]。近年来由于对该病的认识,特别是检验水平包括EB病毒抗体和DNA检测方法Real-timePCR 技术等检查手段的应用,EB病毒感染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在住院发热患儿中EB病毒感染病人的构成比呈增高趋势。目前大多认为儿童IM以对症治疗为主,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既往只有极少数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用于儿童IM治疗,更昔洛韦是近年来国内报道用于治疗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比较有效的药物之一[2]。国外B alfour等[3]曾做过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报道: 在IM发病早期使用伐昔洛韦治疗可以减少EBV 的体内拷贝数, 并且因此使IM 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二异戊酰胺酯, 口服后可迅速转化为阿昔洛韦而起效;更昔洛韦作为阿昔洛韦的衍生物,具有很强的抗EB病毒的能力,其抗病毒能力是阿昔洛韦的25~100倍。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该院住院治疗的EB病毒感染患儿病历80例,比较更昔洛韦不同静脉给药方式对儿童IM的疗效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患儿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具有发热(多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包括扁桃体白色假膜),淋巴结(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为主)肿大、肝脾大、眼睑浮肿、皮疹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至少3项;②外周血涂片示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或等于10%或总数高于1.0×109/L;③EB病毒感染的证据:血清EB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血 EBV -DNA阳性。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13岁,平均3.6岁。其中发热39例,咽峡炎32例,淋巴结肿大30例,肝或脾肿大22例,皮疹18例;乙组41例,其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1~10岁,平均3.2岁。其中发热40例,咽峡炎36例,淋巴结肿大33例,肝或脾肿大25例,皮疹16例。
1.2方法
甲、乙两组分别使用不同给药方式静滴更昔洛韦(商品名为丽科伟,丽珠集团湖北科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甲组患儿用生理盐水加更昔洛韦5 mg/(kg·次)静滴,q12h(不少于1 h);乙组1次/d静滴生理盐水加更昔洛韦10 mg/kg(不少于1 h);两组均予相应的休息、降温、饮食、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儿发热、咽峡炎、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主要临床表现的变化,以及主要化验指标如肝功能等变化情况。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2.1组间观察指标的比较
甲组(均值)发热时长、咽峡炎恢复时间、颈淋巴结回缩时间、肝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与乙组相比无明显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
临床常见更昔洛韦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胃肠道反应,两组治疗患儿中各有2例和4例出现粒细胞减少,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未见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所有病例均未见血小板减少及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均未出现因不良反应须停药者。
3讨论
EB病毒系γ庖疹病毒科双链DNA病毒,是一种普遍感染人类的病毒,此病毒只在淋巴细胞系统中生长繁殖,具有潜伏及转化的特性[4]。世界上90% 以上的成年人体内携带EBV。在儿童中,EBV感染具有地域差异,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5~9岁的儿童中90%感染过EBV,其中绝大部分在1岁前感染;在西方国家,5~9岁的儿童中只有50%左右感染,其感染年龄向后推迟[5]。(5)IM是儿童获得EBV感染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6岁以下儿童常为轻症,甚至无明显临床表现;感染大多表现为自限性过程;但是也可致肝炎、脾破裂、心肌炎以及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损害等多系统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呈现为暴发感染;已经明确有报道EB病毒感染触发嗜血细胞综合征。因此对EB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非常有意义[6]。IM发病机理目前认为是EB病毒感染后产生病毒血症,随血流侵犯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和内脏,主要感染B细胞, EB病毒感染B细胞后可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继而T淋巴细胞发生强烈反应、增殖、活化为抑制性T细胞,具有细胞毒效应,以使受EB病毒攻击的B淋巴细胞变形、功能改变,以清除EB病毒[7]。
更昔洛韦为无环鸟苷的衍生物,是一种新型抗DNA病毒药物,疗效较肯定。更昔洛韦能进入淋巴细胞内,在被EB病毒攻击的细胞内起抗病毒作用;其作用机理是逐步被磷酸化成二磷酸盐和三磷酸盐,更昔洛韦的三磷酸盐在受EB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存在的时间明显延长,可长达数天,有助于持续发挥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韦的三磷酸盐能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DNA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及减少病毒的排出[8-9]。
比较该文住院患者中两组间观察指标:热程、咽峡及扁桃体恢复时间、淋巴结回缩时间、肝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更昔洛韦治疗EB病毒感染时分次给药效果与单次给药并无明显差别,可能与更昔洛韦形成三磷酸盐后能在受EB感染的细胞内存留时间较长有关。我们尚需加大样本量,搜集更多临床证据,对比更昔洛韦不同给药频次对皮疹、外周血淋巴细胞形态及早起抗体消除等方面的作用异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申昆玲.加强儿童EB病毒感染疾病的相关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8):577-579.
[2]蓝栋.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J]. 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6):24-25.
[3]Balfou r H, Jr, H ok anson KM, Schacherer RM, et al.Avirologic pilot study of valacyclovir in in fectious m ononucleos is[J].J Clin V irol, 2007, 39(1):16-21.
[4]姚瑶,段红梅,谢正德,等.儿童EB病毒原发感染后特异性T细胞功能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10):774-777.
[5]高立德,谢正德,幺远,等.儿童EB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 [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725 -727.
[6]Evidiki k Vouloumanou,Petros I Rafailidis,Falagas Matthew E Falagas.Current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Curr Opin Hematol,2012,1(1):14-20.
[7]彭福梅,谭丽兰,胡新菊.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J].贑南医学院学报,2006,26(6):918-919.
[8]何慧群,周土木.更昔洛韦给药方式对EB病毒感染的疗效比较[J].海峡药学,2010,22(1):120-121.
[9]易庆军,刘文君.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进展[J].西南军医,2013,13(4):698-701.
(收稿日期:201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