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药学论文范文,医药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医药学的探索与实践体会建设论文(共3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30
  • 阅读量125次
  • 评分0
  • 0
  • 0

  医药学它可以说是药学当中的一个非常基础的课程了,并且对学生了解医药的发展培养药学的人才,同时激发探索医药发展规律兴趣,启迪开展医药研究思路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医药学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浅谈医药学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


  温玉琴、刘志挺(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在其实际的应用当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文将对医药学高校图书馆网站肩负的社会责任、我国医药学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及建立医药学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进行讨论。


  关键词:医药高校图书馆网站原则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站已成为高校图书馆自我展示的窗口,也成了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下实现24小时运作,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是高校图书馆传统业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与拓展。医药学高校图书馆网站除了肩负着帮助学校师生的学习、科研发展、宣传学校提高知名度等责任外,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1药学高校图书馆肩负的社会责任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生命关连性、高质量性、公共福利性、高度专业性极品种多样性。面对网络及社会上海量的医药信息,指导公众如何了解病情、选择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药物,是药学信息服务的核心内容。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只有执业药师方能指导患者用药。目前,网络上的医药信息虽然丰富,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其中还不乏不良商人的广告或是骗子的陷阱。对于新的研究进展,大部分的公众都不能轻易获得,查找到的信息内容往往不够系统,没有连续性,公众无法理解。因此,为医护人员、病人以及普通公众在内的广大人群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药物相关信息是我国医药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大的社会责任。医药高校图书馆作为药学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应从药学服务实践出发,拓展信息工作的内容,建立新的服务模式,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大部分的高校图书馆不对外开放,或因地理原因,读者未能到馆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因此,通过图书馆网站向校外人员提供医药信息是当前药学信息服务的有效的补充途径。


  2我国医药学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


  不少图书馆工作者对国内的医药高校的图书馆网站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医药类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仅个别网站打不开或链接内容的价值较低。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本馆的电子资源建设,提供的电子资源类型也是丰富多样,有中文及外文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以及音像资料等多种类型的资源。医药高校图书馆网站提供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方式主要有:BBS留言板、电子邮件咨询、电话咨询,仅有少数的学校提供实时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医药高校主要通过下列方式提供药学信息服务:介绍药物的用药知识和信息,发布学科研究动态及新药和药物的新用途消息,报道严重或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宣传合理用药知识等以指导临床用药;利用网站、影视资料、自建资源库等为民众提供大量药学科普知识,推广药学普及知识。仅有部分高校图书馆情报人员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学文献检索经验,并对医药行业有较深的认识,采用合适的方法开发医药信息产品。


  这些网站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栏目设置单调、缺乏个性;信息交流与反馈不完善;网页更新不及时;电子资源不够丰富;服务性不强等问题,


  3医药学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医药商品的特殊性,医药学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网站应遵循的一定的原则。


  3.1信息要真实可靠


  目前,虽然国家对医药网站的广告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在监管上存在不足,因此,网络上药物的虚假广告,或是出于利益原因不考虑患者的个人疾病特点,胡乱推荐药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信息会混淆读者的视听,延误患者的治疗,加重患者的病情,导致不可逆的后遗症,甚至死亡。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立性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这就要求情报人员除了拥有专业的图书情报技能外,还需要拥有相当的医药专业知识,能够辨别网站内容的真伪,去伪存真。通过可靠的手段,在可靠的网站、数据库查找资料,对于其他非政府网站或是非专业数据库查找到的信息必须进一步核实,查找原文、来源,对于暂时不能确定其真伪的信息,坚决不放在网上,以免误导读者,产生不良的后果。


  3.2信息内容要多样化


  由于信息的读者是多样的,包括在校搞研究的师生、药师、医护人员、病人以及普通公众,不同的读者对信息的要求不一样,如研究人员、药师、医师等可能会希望获得一些疾病、药物前沿性的研究,而护理人员、患者家属则希望获得护理方面的知识,普通的民众则希望获得一些疾病预防、生活调理的知识。因此,想要搞好网站,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为不同的读者提供快速、准确、所需的医药信息,就需要医药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网站时坚持医药信息收集的多样化。情报人员可以将收集到的相关内容,按照不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分类,定期对每一类的内容进行梳理,使各部分的内容更具有条理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3信息更新要迅速


  医药产品是与人类生命紧密相关的产品,关于医药类信息的更新速度必须快,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的人群、禁忌症、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等等信息都必须及时地让读者了解到。这要求图书情报人员对医药信息有敏锐的触觉,能不断地接收外界的新消息,对于重大的事件能及时发布。


  3.4加强学科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大多是松散、无序的,如何将这些资源系统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这要求医药高校图书馆在建立网站时要加强学科资源建设。情报人员以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及扎实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对所查得的医药信息进行分析,建立药物相互作用提示系统、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建立相应学科的特色数据库、撰写各类分析报告等,让民众可以快速地、系统地了解该疾病,并对该疾病治疗方法、治疗药物有所了解。


  3.5信息咨询要有“度”


  图书情报人员要清楚地认识到:图书馆的情报人员并非执业医师,没有处方权,不能向读者开处方;情报人员也非执业药师,不具备处方审核权,也不能单独向读者用药提出建议、指示。图书馆情报人员只能是参与用药咨询,不能误导读者,在提供咨询服务过程中,一定要向读者说明所提交的有关资料仅供参考,具体的疾病情况和用药方式一定要向具有专业资格的医师和药师请教,不能依靠网上资源自行用药。


  4结语


  医药高校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肩负着为民众提供真实可靠的药学信息的重要社会责任。医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和专业优势,加快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将高校药学信息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民众用药安全性,减少资源浪费,为民众的健康贡献一份宝贵的力量。


  第2篇:中国民族医药学概论授课体会


  林於(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400331)


  摘要:大学生作为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思想认识对全民族的思想与行动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高校中开设中国民族医药学课程,使大学生在感悟丰富的民族医药的同时,拓宽他们的视野,可使大学生感受到各民族医药的神奇,和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从而提升人文素质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心,更加激励爱国主义的精神,对于传承与发扬中国民族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民族医药;人文素质


  民族医药学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遗留下来的精华,然而在当今西医盛行的今天,推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医药文化尤为重要。要推行与发展,就得有继承和创新。只有把精髓留下才能实现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高我们中华民族医药的水平。


  在大学中开设中国民族医药学公选课,能使大学生们了解民族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反复实践、逐步完善的经验医学。它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各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中药组成部分。了解中国民族医药学的同时也可利用民族医药的知识进行预防保健及维护自身的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树立完整的健康观念,塑造完善的人格,提高人文素质。


  对于人类的疾病,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高深的见解。只有实现求同存异才能让各个民族的医药继承发展下去。求同即为寻求共同之处,发扬确立其科学性,这样也能避免某个民族独立发展时走些不必要的弯路。存异即为保留每个民族的特色并发扬下去,也许某一种民族诊治方法能够成为某种疾病独一无二的治疗思维或方式。


  很多学生听课后深有感触:


  2013级口腔医学院谢思洪:“本学期听了老师所讲解的藏族、蒙族、回族等民族医药理论,我受益匪浅。从PPT和精彩的纪录片视频中,我深切体会到每个民族其医药文化的庞大精深。作为一名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人,从小生活在苗族氛围的我自然对苗药较为感兴趣。”


  2012级临床七年徐伟:“中国民族医药在我看来,是我修过最有意义的选修课。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首先,我自己是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学生,尽管不是中医学或者药学专业的学生,但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民族医药的兴趣,很有幸选了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悉心讲解下,经过第3周到14周,短短12次课的学习,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民族医药的世界。”


  2014级第一临床学院刘雪莹:“我从小在青海长大,那里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藏族和回族,通过这学期中国民族医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对民族的医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2013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曾维薇:“既然每个民族有这么多有价值的药物,如何让它变得更好,也就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了。如果它一直停滞不前,终究也是会被淘汰的,那就有点可惜了。学完这门课,我不得不再次感叹,原来大自然中竟有这么多的植物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药用价值,这是何等伟大的事情。只有让这些少数民族医药不断的进步发展,才会长久保留,不被淘汰。


  2013级第一临床学院李金昌:“之前,以为我国的传统医药学就是中国汉族医学,而那些少数民族的医学只是在武侠小说里出现的苗疆巫蛊和五毒教之类的东西。然而,在本学期学习了民族医药学这门课程之后,一个民族医药宝库展现在我的面前,原来少数名族的医药文化也是如此绚丽多彩。一个个独特的民族、一种种神奇的疗法和奇特的草药让我开始了解到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难看出,大学生是非常热爱民族医药,在民族医药神秘而庞大的资源中感受它们魅力。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藏族、蒙族、维族、壮族等医药。


  如: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三因学说[1]”的“龙”、“赤巴”和“培根”与中医理论相吻合。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气)、“赤巴”(胆)、“培根”(涎);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即小便、大便、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上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保持着相互协调和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出现龙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协调状态。在藏药方面,抗疲劳、延缓衰老、抗癌作用的冬虫夏草;活血养血的藏红花;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的藏鹿蓉;具有神奇疗效的藏天麻、臧灵芝、藏贝母、藏雪参、蕨麻(人参果)、龙胆花等等。每种藏药都有其特殊的种植条件和炮制方法以及适用症状,这其中都饱含广大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辛勤的劳动成果。


  又如蒙医学理论体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蒙医药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以阴阳五元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归纳为“赫依、协日、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六种[2],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蒙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有其独特的用药理论体系,用以指导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配方以及临床用药。蒙医用药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较全面而客观地揭示了蒙医用药治疗原理。我国现有蒙药2230种,其中沙棘、多叶棘豆、硬毛棘豆、香青兰、蒙古山萝卜花、黄花黄芬、冷篙、文冠木、金莲花、紫筒草、瑞香狼毒、苦豆子、糙苏、肾叶囊吾、缓草、甘草、蒙古黄蔑、麻黄、肉欢蓉等有着蒙古高原特点的地产药材为蒙药的主体。


  维吾尔医药学是生活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祖先及古代维吾尔人在悠久的历史中,与疾病不断作斗争而积累和创造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内容。维吾尔医药学是维吾尔族祖先长期同疾病不断作斗争而积累和创造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内容。如“艾尔康”学说、“密杂吉”学说、“合力提”学说、“艾扎”学说、“库外提”学说、“太比艾提”?学说、“艾非阿勒”和“艾尔瓦”学说、“赛艾提”学说、“买热孜”学说、“塔西合斯”学说和“依拉吉”学说等[3]。维医常用药材如阿魏、锁阳、大芸、雪莲、甘草、贝母、麻黄、紫草、菊芭、阿里红、毒参、藏茵香、刺山柑、圆柏、欧洲鳞毛蕨、华松罗、旱梅衣、石花、车前、天仙子、菟丝子、茵陈、一枝篙、牛至、骆驼蓬、刺糖、心草、药蜀葵、睡莲、茜草等约70余种。栽培的种类有:小茵香、孜然、洋茵香、阿育魏、芹菜、漪萝、黑种草、草红花、西红花、芫姜、罗勒、药西瓜、落兰、玫瑰花、薄荷、巴旦杏等30多种。


  还有壮医药也是感兴趣的,壮医药是居住在广西地区的壮族先民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在远古时期便积累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一些有效方法和药物,萌发了壮医壮药。悠久的历史、古朴的理论、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法和数以万计的灵验药方,成为了我国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先民是最早用针刺疗法的民族之一。壮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有阴阳为本,三气同步,天人自然观。而广西是我国中草药资源的天然宝库,蕴藏药用物种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占全国总数的1/3),排全国第二,川、滇、黔三省同被誉为我国中药材四大产区,资源相当丰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蚜、蟋蛇、葛根、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


  其他傣族、回族、苗族、朝鲜族、瑶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医药也使学生们无不感到惊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一部分,民族医药在历史上曾作为民族地区的“主流医药”,在保障各民族的繁衍和人民健康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民族医药学属于中华民族,和中医药一起代表着中华文明,承载民族传统和文化价值。保护中华文明,传承中华精髓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在大学中开设民族医药学公选课,能提高民族精神,更加激励爱国主义的热情。因此,发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加大民族医药学宣传力度,是全民族的重任,加强大学生对民族医药的宣染是非常必要的。


  第3篇:多学科交叉的医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邱磊,张俊平,胡振林,丁力,陆一鸣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依托基础学科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构建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新模式,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医药学专业;研究生


  为了更好地体现医学院校研究生教学的学科交融,实践“转化医学”战略,我们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为目标,依托基础学科的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构建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新模式[1]。


  1建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


  对医药学专业研究生而言,课题的实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关键。从高等教育角度看,目前制约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是:缺乏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部分临床专业存在实验场地有限、带教教师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校于2009年启动了“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建设工作,在校研究生院的支持下,依托药学院生化药学教研室现有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蛋白质功能室等多个实验平台,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该中心每年可吸纳10名左右研究生开展多为一年期的实验项目研究,特别优秀的项目可申请延期一年。


  2以自主管理为主,探索并完善实验中心运行模式


  在创新实验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中,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2],依托教研室运行及日常管理制度,在研究生院的协调及经费支持下,每年公开发布招标指南,面向全校基础学科及临床医院公开招标课题,任何具有创新性想法的研究生都可通过项目遴选的方式进入创新实验中心开展课题研究。在这样一个具有开放、共享、自主创新特点的实验中心里,多学科交叉融合,使基础研究和临床专业学科有直接交流的平台,能共享实验室资源和中心导师组的指导,解决了部分研究生开展实验研究困难的实际问题。


  在定位上,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3],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适于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其自主创新的实践平台;在模式上,真正实现开放,打破一人或一组人专用实验室的模式;在目标上,定位于高层次人才的孵化,以激发研究生的自我创造力为目标;在运行中,以启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方式,全面训练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带动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等相关活动的开展,实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和规范的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过程与环境,促进了研究生特别是跨学科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以研究生专业课程实验室、教学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中心、科研设计与实验数据中心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培养体系。


  3以“转化医学”为导向,实践多学科交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为目标,以“转化医学”为导向[4],依托基础学科的专业特色,建设“新药发现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以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基础研究与临床专业的优势学科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从而推动研究生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创新实验中心的日常运行中,突出对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创新实验中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吸收相关专业的优秀研究生组成创新团队,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以创新中心为平台,进行深入的学习交流与科研协作,自主开展创新研究,拓宽了科研思路,碰撞了创新思维,形成了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研究生学术群体,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与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研究生培养中也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此外,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导师组成中心带教导师组,为研究生提供相关学科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和技术支持;鼓励研究生跨学科合作,通过文献分析、课题汇报等开放式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不同学科(尤其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间的交融合作,研究项目涵盖了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以及消化内科等学科。


  多学科交叉的医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质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此有彼无、此无彼有的联合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