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在职业人群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12月在册健康管理的高血压职业人群6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健康管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管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干预,两组均干预12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方式、自我管理能力、血压变化、血压控制率及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及血肌酐升高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控制吸烟、控制饮酒、运动习惯改善、摄盐情况改善、心理调整改善、遵医行为改善及服药依从性提高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及血肌酐升高发生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应用在职业人群高血压管理中,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家庭医生;职业人群;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也称为血压升高,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值,当血压升高时机体可出现头部胀痛、胸闷不适、四肢麻木等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给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多以常规护理为主,如饮食控制、药物护理等,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护理方法较为简单[1]。“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管理模式更为系统化,针对每例患者采取“一对一”的管理模式,做到提前预约家庭服务[2]。故而本研究主要探讨“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在职业人群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3—12月在册健康管理的高血压职业人群6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健康管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管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干预,两组均干预1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1)符合《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3]中的诊断标准,且经各项相关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者。(2)年龄40~60岁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合并高血压性脑部疾病者。(2)合并免疫系统性疾病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3)合并心血管性疾病者。(4)合并严重精神性疾病,且不能配合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包括按照心理及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护理等措施,另外均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进行降压治疗及录入“佛山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进行健康管理。干预时间为12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措施。(1)预约门诊时间及建立健康建档卡。每周一和周三为社区站点的预约门诊接待日,只接受经过预约的就诊患者,每日每个家庭医生预约20人,保证每个患者的就诊时间在20 min以上,建立健康档案,登记患者基础血压,由专业医生书写患者病历,将患者纳入慢性病随访管理体系。(2)预约方式及健康管理。进行双向预约,患者可通过电话方式主动预约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可通过门诊接诊、上门访视、电话随访与患者预约。低危患者采取改善其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方案,中危患者采取联合药物方案,高危患者采取药物、生活干预治疗等综合方案进行管理。(3)预约门诊服务内容及长期管理随访。由家庭医生与患者进行一对一交流并体检,多了解患者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制订相应管理计划,且需要长期保持改进生活方式,其包括戒烟、健康饮酒、减体重、增加运动等。干预时间为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一般资料调查:采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中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的个人基本信息表对受试者进行一般资料调查。
生活习惯及自我管理:其中干预后日吸烟量、日饮酒量减少为有控制吸烟、饮酒行为,吸烟或饮酒控制率=控制吸烟或饮酒行为人数/入组吸烟或饮酒人数×100%;以运动次数×时间为指标,又增加即为运动习惯改善行为,运动习惯改善率=运动习惯改善行为人数/入组人数×100%;摄盐情况(咸淡)、心理调整、遵医行为分为良好、一般、差3个级别,服药依从性分为规律、间断、不服药3个级别,分别上升1~2级为自我管理有改善,自我管理改善率=每个指标改善行为人数/入组人数×100%。对干预前后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
比较两组管理前、管理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控制率。血压控制是指SBP<140 mm Hg和DBP<90 mm Hg,即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达标。
比较两组管理前、管理后血糖、血肌酐(Scr)、血脂相关指标。统计肥胖(BMI≥28 kg/m2)、空腹血糖异常(≥6.1 mmol/L)、血脂异常(TC≥6.2 mmol/L)、血清肌酐升高(男性≥115 mol/L,女性≥107 mol/L)等发生率,进行入组前后及组间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生活方式、自我管理能力指标改变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控制吸烟、控制饮酒、运动习惯改善、摄盐情况改善、心理调整改善、遵医行为改善及服药依从性提高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后两组生活方式、自我管理能力指标改变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BP、DBP变化情况及干预后血压控制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BP、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BP及DBP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率为31.00%(93/300)高于对照组的17.33%(52/3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BP、DBP变化情况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2)P<0.05。
2.3 干预前后两组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及血肌酐升高发生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及血肌酐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两组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及血肌酐升高 发生率比较[n(%)]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2)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后期可伴有心、脑、肾等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全身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采用常规护理,部分患者对高血压没有较高的警惕,从而导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整体有所升高。
“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是对社区健康管理的创新,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基础。预约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特色,患者可自行预约,使患者就医更加便捷,而家庭医生主动与患者预约也可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改善生活质量,以有效的管理措施达到控制患者血压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生活方式、自我管理、血压控制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与李静等[4]研究结果一致。TG、TC均为血脂相关指标,其水平的高低可反映机体血液的黏稠度。“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对慢性病健康管理具有一定的效果,可加大对家庭医生的宣传力度,积极地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地进行签约,与此同时,还需要有效规范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促使其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以理论为指导,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高血压护理知识及饮食控制水平,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确立控制目标及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血糖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空腹血糖、血清TC、Scr水平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在职业人群高血压管理中可改善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与刘善敏[5]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在职业人群高血压管理中应用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控制血压,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1]王剑梅,张会君.整合式健康教育在贫困地区养老机构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 ,32(6)-:408-411.
[2]曹丽华,白惠芙,李乐.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效果[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6):709-711.
[3]刘红梅.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4):685-686.
[4]李静,李荣,张会敏,等.感恩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7,31(2):163-166.
[5]刘善敏.针对性护理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血脂相关指标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2):1760-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