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圳市龙岗区充分发挥基层中医治未病在大健康中的优势,积极推行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文章详细介绍了龙岗区以规划先行、需求导向、人才优先、特色引领、创新驱动、文化先导为核心,为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政策、物质、智力、技术、动力和思想保障的主要做法。阐述未来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国医大师,高层次治未病及体质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打造国家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关键词:基层中医 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分级服务规范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近年来,深圳市龙岗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机遇,全面推动基层中医治未病能力的新一轮提升和高质量发展,为“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基本情况
龙岗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辖区总面积388.59平方公里,辖区常住人口250.86万人,下辖11个街道,111个社区,是深圳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基地、物流及金融产业基地。202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4 744.49亿元,财政卫生总投入40.60亿元。全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136家,中医医疗机构211家,中医卫生工作人员1 413人,中医诊疗人次238.52万人次,占全区总诊疗人次的13.23%,中医住院患者2.50万人次,占全区住院人次9.52%。主要做法
形神合一、规划先行,为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政策保障:(1)将中医治未病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圳市龙岗区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龙岗区卫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将中医治未病工作纳入每年《龙岗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作,2021年提出“建医院、抓人才、强社康、治未病”发展思路。区政府出台《龙岗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深圳市龙岗区深入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挥中医治未病在大健康中的优势,争创全国中医药改革典型示范[1]。
造血生肌、人才优先,为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智力保障:(1)超常规柔性引进人才:区政府出台了《深圳市龙岗区深龙卫生计生英才计划实施办法》,国家级名医(名中医)、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国家级医学专业委员会二级分会主任委员,给予9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资助和个人税后300万元资助。近年来,共引进王琦、唐祖宣、吕景山、张大宁、禤国维、熊继柏等11个国医大师团队。(2)多渠道培养人才:创建全国“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心”,全区区域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加挂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站牌子[2]。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等四家医院均为市中医“治未病”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5年来,共组织中医“治未病”及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特色小班等超过2 500人次[3]。截至2020年,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共有中医类别医生424人,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生625人,98.6%的临床类别医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3)宽视角使用人才: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订《非中医类别医生系统培训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协议书》,不断提高西医医务人员的中医药水平,开展传帮带,传承中医薪火,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累计师带徒73人。
固本培元、需求导向,为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物质保障:(1)高标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从2014年起,投入9 546万元,标准化建设57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馆。投入3 781万元购置云中医管理平台、体质辨识仪、子午流注治疗仪等23种中医药专科设备。(2)高起点加强学科建设:201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被省中医药局确定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19年被评为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肝病科、针灸科、妇科、肾病科被评为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2020年治未病科被评为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获评“深圳市治未病质控中心”。
强筋壮骨、特色引领,为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技术保障:(1)中医非药物疗法融入社区“六位一体”服务功能。编写《社区中医药文化推广丛书》,制定《深圳市医疗机构治未病工作规范》[4]。依托王琦院士工作室,创建全国首个“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网络平台”。(2)中医治未病服务贯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过程。成立龙岗区基层中医药和“治未病健康指导中心”。开展产妇和高血压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共81家。2020年度,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82.08%、63.00%。2020年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最多可开展11类44种中医药技术,中医非药物疗法处方41.42万张,相比2014年的5.63万张,增长了6.36倍。(3)中医治未病服务助力疫情防控:成立了中医药防治专家组,下发《龙岗区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工作指引》,推出包括成人和儿童的防感茶、中药熏剂、防疫香囊、中药洗浴四种防疫方法,开展社区中医药预防。
舒经活络、创新驱动,为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动力保障:(1)探索提供差异化中医药定制服务:推广非药物疗法家庭医生服务包,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5]。(2)实行灵活绩效考核:将中医药服务纳入整体绩效考核,分数占比15%,考核结果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补助经费、人员绩效工资挂钩。(3)信息赋能: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工程,建立全区一体化的中医药预约服务平台,运用智能数据平台整合中医临床信息,搭建融健康监测、评估、促进为一体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5-6]。(4)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医保基金管理方式,实行门诊“打包收费”,住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类(DRGs)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5]。实行药物零差率销售及七折优惠,中药饮片、中医药诊疗方法全部纳入社保记账范围。
开窍明目,文化先导,为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思想保障:(1)加强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建成深圳中医药博物馆,成为首批深圳市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2018年获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科普E站”。累计接待包括美国、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中医爱好者和专家学者参观人数近3万余人次,博物馆已成为深圳乃至华南地区中医药文化交流、科普的重要场所之一。(2)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组建“龙岗区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宣讲团”。利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在龙岗电台滚动播放中医治未病养生知识,累计播放1 460次。推进基层中医治未病工作的经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站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2020年社区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达90%以上,群众对社区中医药服务内容满意率达85%以上。未来发展思考
打造以王琦院士为首的中医治未病学术传承平台: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国医大师高层次治未病及体质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打造以王琦院士为首的学术传承平台,平台积累大量王琦院士团队的学术思想理论、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案例,包括名医、名方、著作、授课视频、手书等。通过对王琦院士团队学术思想的整理、分析研究与评价,推动中医治未病相关技术规范制定和相关学科建设。
打造全国治未病知识库与学术交流平台:构建治未病医疗知识库与学术交流平台,建立有偿咨询交流体系,医务人员通过平台可搜索下载相关理论文章、与相关权威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学习。
打造龙岗区基层中医治未病科研中心:围绕“互联网+”和“生命健康”两大科创高地建设要求,系统开展“冬病夏治”疗法、亚健康干预临床评价、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等非药物疗法综合预防的应用研究,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格式化清洗与存储、挖掘和分析,实现科研路径指引、临床脱敏病历数据库、科研实验数据的共享和合作共研,打造基层中医治未病科研中心。
打造治未病健康应用示范基地:组建区域性创新平台,建设治未病科研与培训基地、预防性体检与健康管理示范基地、产品研发转化基地、社区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基地、颐养融合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基地、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示范基地、中医治未病健康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建立区域级治未病质量认证中心:制定全市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建立规范的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形成涵盖中医体质辨识、检测、评估、指导、干预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评价指标和质量信息体系,建立区域级治未病质量认证中心。
参考文献
[1]南方日报.龙岗加快构建多元化中医药服务体系[EB/OL].2019-9-6.
[2]王济,李玲孺,李英帅,等.对中医治未患者才培养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8,37(2):42-44.
[3]深圳晚报.龙岗区社区中医治未病适宜技术培训班开讲[EB/OL].2017-11-9.
[4]深圳新闻网.深圳唯一!龙岗中医治未病工作获5A评定[EB/OL].2020-12-8.
[5]尚博英.深圳如何打造中医药服务龙岗示范区[N].健康报,2019-08-12(005).
[6]江贞贞,曹芊.我市“互联网+”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云平台服务模式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6):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