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西医结合论文范文,中西医结合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观察

  • 投稿马力
  • 更新时间2018-02-23
  • 阅读量353次
  • 评分4
  • 95
  • 0

  [摘要]中医学、西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并存是我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过渡时期,最终中医学和西医学要殊途同归,形成新的较为完美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中涵盖了中西医学的优势和精华,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基层医院如何贯彻落实中医药法提到的中西医结合历年。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336-01


  中医学、西医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已成为医林同仁的共识。追求完美的医学既是人们的憧憬,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学、西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并存,是我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特殊过渡时期,中医学和西医学最终还是要殊途同归,形成新的较为完美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因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中涵盖了中西医学的优势和精华,也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终将就自然而然地取代了中医学和西医学。


  1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毛泽东主席在1953年提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同时毛主席在1958年指出:“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他亦强调:“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的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自此,有许多西医医生在中国接受了全面的中医药的专业培训,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学科亦分别在中医和西医学院推出。


  紧接的数十年间,我国政府采取了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等主要原则带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医药于数十年间的迅速发展于大学教育、研究和医疗服务在内的几个领域具体体现。首先,有不少中医药大学、研究机构、诊所、医院建立和扩充。大学课程更新以促进学生及中西医者的相互了解;另外,数十万名中医人员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接受了培训,专业知识得到提升;再者,建基于中医古典医籍的理论和原则,治疗方案得以整理及改进。最后,由于研发设备升级,中医药研究方案亦提升至国际标准,取得重大突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卫生部以“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团结依靠这三支力量”为基本方针。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007年起,政府的年度报告始终都有列出大力支持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学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6年12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订立框架。


  在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中,近年有不少传統中医学与现代发展问题的讨论都备受争议。然而,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本”为原则是普遍被接受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于1997年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一次主题演讲中分享她在发展中医药方面的经验时提到─中医药应以现代科学语言向世界说话。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者屠呦呦向全世界证明,只要适当利用现代科学及科技,中医药可走向前所未见的地方。屠呦呦教授强调在发展中医药时参考现代科学及对新科技保持开放态度的重要性。


  2落实中西药结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疗体系之一,它体现了不同文化包容和发展的精神,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整合医学,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与合作的典范。它既融合了东方“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道法自然”及“大道合乎自然”的自然观,又吸收了西方医学微观“细胞分子”的局部观。若能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人的健康素质就会大幅提高,寿命就会大大延长,疾病的发病率就会显著下降。所谓微观局部,就是要从细胞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与疾病的本质。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是基因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所致。因而,运用“基因疗法”就是对症治疗的根本措施。


  中医学理论和治法符合宏观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西医学理论和治法则遵循微观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中医宏观物质世界和西医微观物质世界的奥秘,还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而中西医结合医学把两者有机整合,深入探索,一定会有大的创新、突破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不但要把中西医的理、法、方、药有机结合,并要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理、法、方、药医学理论体系,还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中西医结合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一言以蔽之,中西医结合是不断地中医西化和西医中化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中医学要融合西医学的“微观局部辨病”,西医学要融入中医学的“宏观整体辨证”,也是专病专方和辨证论治相结合,既具有中西医的优势,又不断汲取现代科技新成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才能成为我国现代化的新医学。如图1所示。


  短短半个多世纪的医学实践,已引起医学模式的转型和医学理念的转变。医学模式由“生物———社会———心理”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转型,医学理念由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转变。这符合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治未病”的思想以及21世纪预防医学时代的要求。


  回顾并反思中西医结合艰辛探索与实践的历程,随着它的深入和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经过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和精英们的不懈努力和毕生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如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开创了治疗白血病的先河,获得了我国科技大奖和世界临床医学奖;在慢性乙肝抗纤维化的临床研究中,使肝纤维化的S4期(早期肝硬化)的逆转率达48.28%,为解决肝纤维化的医学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用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对全球疟疾的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慢性骨髓炎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上,破解了世界骨科领域历史性的难题,为世界骨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按血瘀证论治,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中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等诸多疾病的治疗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和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要想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任务重大而艰巨,使命光荣而神圣。还需要进行漫长、艰苦、扎实的探索与实践。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学、西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三个医学并存,是我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特殊过渡时期。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中涵盖了中西医的优势和精华,也是中西医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中西医结合实践,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前景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和愿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望对有关基层医院有所见解。


  参考文献 

  [1] 陈可冀,吴宗贵,朱明军,毛静远,徐浩.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03):225-232. 

    作者:鲁宝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