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外科学论文范文,外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前外侧小切口用于胸外科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5-18
  • 阅读量45次
  • 评分0

作者:胡健 殷仕宝 钱云 丁吉 朱维文 叶阿奇 仪征市人民医院

摘    要:目的:分析在胸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前外侧小切口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前外侧小切口)与对照组(40例,后外侧小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开胸时间、手术时间、关胸时间、开胸出血量)与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开胸时间、手术时间、关胸时间、开胸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小切口应用于胸外科手术患者的治疗中,其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无较大差异,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前外侧小切口引起的疼痛比较轻,瘢痕小,患者满意度更高。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前外侧小切口;后外侧小切口;治疗效果;

在胸外科手术患者中,胸腔镜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在各基层医院中均有应用,但在病材选取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常规开胸手术治疗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对于胸外科手术来说,比较常用的切口为前外侧小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后外侧小切口等,由于患者病情比较复杂,胸骨正中切口不会用作观察对象[1]。后外侧小切口治疗是比较常用的进胸途径,优势在于术野清晰、术中操作便利、术程短等,但也存在着胸肌损伤、血管主干损伤等缺陷,随着患者对手术美观要求越来越高,临床需要改善手术切口。本研究主要分析前外侧小切口应用于胸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60.46±3.04)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0.02±3.4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满足胸外科手术治疗指征;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并与我院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胸外科手术禁忌证者;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存在严重腹腔感染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胸外科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采用单腔或双腔插管,与标准后外切口相同体位,切口选定为计划入胸肋间腋前线至肩胛下角下2 cm处,切口长度12~15 cm,根据患者的病变位置可适当偏移切口,逐层切开皮肤至真皮层,使用电刀切开皮下脂肪,将部分前锯肌与背阔肌切断;经肋间进入胸腔,紧贴下位肋骨上缘将肋间肌切断,切开长度应该超过皮肤切口长度,适当延长肋间组织的切口长度,将小号开胸器置入患者的胸腔,慢慢将肋骨牵开,必要情况下可将下位肋骨剪断。关胸时需要在下位肋骨上使用7号针钻3个或4个孔,穿过大圆针7号线,由上位肋骨上缘缝出,最大限度避免压到肋间神经,避免术后疼痛;使用1-0Vicryl缝线将前锯肌与背阔肌缝合起来;细丝线需要间断缝合皮下组织,皮肤则可以应用PMW35钉合器或PMW55钉合器钉合。

观察组患者应用前外侧小切口胸外科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步骤如下:麻醉方式与对照组一致,患者采取45°~60°斜卧位体位,将患者上臂向外上方拉开固定,选择第5肋间或第5肋间进胸,切口前缘距离肋弓3~4 cm,以腋前线水平作为后缘,切口长度为9~12 cm,入胸方法及关胸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开胸时间、手术时间、关胸时间、开胸出血量)与术后疼痛程度。疼痛程度分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与重度疼痛4个级别,术后并未引起疼痛与不适感为无痛;术后有轻微疼痛与不适感,但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与休息为轻度疼痛;术后有明显的不适感与疼痛感,且会对术后治疗与休息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中度疼痛;术后不适感与疼痛感比较剧烈,严重影响到术后治疗与休息,甚至需要予以镇痛药物干预,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胸外科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传统的后外侧切口不但切口相对较长,还会对患者的胸壁肌肉造成一定的损伤。随着微创外科手术不断发展,微创小切口手术在胸外科中受到重视,同时也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并且在传统切口的基础上出现多种改良切口设计[2]。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来说,微创小切口手术术野暴露不充分,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但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手术设备不断改进,手术经验不断累积,这一微创手术方式普及面越来越广,应用于临床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在胸外科手术中会选择后外侧切口,在微创小切口的普及下,切口长度为12~15 cm,但在术中需要切断前锯肌与背阔肌,甚至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部分斜方肌、菱形肌切断,因此手术风险比较大,需要寻求更科学的手术方法[3]。前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的切口长度为9~12cm,相比于前者来说切口长度比较短,能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且在手术切口愈合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患者的审美观念有一定的进步,对术后生活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临床快速康复理念的执行要求对患者应用更小创伤、同样或更好效果的治疗方法,旨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在保证手术效果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前外侧小切口手术逐渐被应用于胸外科手术患者中[4]。

前外侧小切口的优势在于:手术切口长度比较短,术后瘢痕比较小,满足患者对审美观念的需求;术中对患者的肌层损伤比较小,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比较适用于心肺功能比较差的中老年患者及机体发育不完全的婴幼儿患者;不需要切断患者的肋骨,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短,患者的术后疼痛比较轻微,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术中不会对肩胛骨产生牵拉作用,不会影响肩关节与上肢活动的恢复。即便前外侧小切口优势比较大,但在手术过程中,主治医生应该注意:针对体形比较肥胖的患者,应该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尽量避免使用前外侧小切口胸外科手术,原因在于肥胖患者胸壁比较肥厚,术中视野会被干扰,增加手术难度;在麻醉时采用双腔插管,能尽可能确保术侧的肺塌陷,有助于术野的暴露,为手术医生提供开阔的手术空间;做好患者的术前评估工作,判断患者的术野情况,在不扩大切口的基础上进行手术操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从结果上看: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前外侧小切口可缓解患者疼痛,比较有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基升,丁旭青,曹睿.前外侧小切口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20):106-107.

[2]段庆涛.胸外科手术后胸壁切口感染患者负压封闭引流术的治疗效果观察[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19,8(1):58-59.

[3]郁珲.胸外科手术后胸壁切口感染患者负压封闭引流术的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5):4030-4031.

[4] 王鹏鯤.微创小切口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17):2663-2665.

[5]赵立民,郭莉.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