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保健医学论文范文,保健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肠道缺血也中风,三高老人尤须防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929次
  • 评分4
  • 79
  • 0

李怡然

今年“五一”,70岁的方老伯约了几个老友聚餐,大鱼大肉吃了不少。当晚,方老伯被阵阵腹痛惊醒,开始以为是消化不良所致,起身喝了几口茶接着又睡下了。第二天清晨,腹痛不但未止,还拉出黏稠带血的大便,赶紧到医院看急诊。经过肠镜检查,方老伯得的是急性缺血性结肠炎,俗称“肠中风”。医生说,幸亏发现得早,否则耽误了,很可能就要手术了,严重的甚至会要命呢。

肠中风,青睐“三离”老人

肠中风,即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

有统计表明,肠壁缺血性疾病80%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和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其次是血管造影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人到中老年,动脉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这种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腹腔内动脉血管也不例外。腹腔内有两根血管,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它们是供给肠道血液的重要命脉。如果这两根血管硬化严重,血管壁弹性降低,在血管壁上就容易形成附壁血栓。这种附壁血栓一旦脱落后,便会随血液流经肠道血管,形成堵塞。长时间的血管堵塞就会导致某段肠道因血液和氧供应严重不足而溃烂、坏死、出血,发生缺血性结肠炎。

有资料显示,4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三高”中老年人容易发生肠中风。特别是夏天气温高,容易出汗,体内水分大量丧失,可出现血凝倾向,进而引起缺血或血管堵塞,导致发生“肠中风”。

旱发现的关键是提高警惕

肠中风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早期患者大部分只需通过药物或介入治疗就能痊愈。但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很高,诊断此病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

“肠中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方老伯这种突然间出现剧烈腹痛、腹泻、便血等情况就属于急性发作。过度劳累、饱餐、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是诱发肠中风急性发作的常见原因。其典型症状是腹部急性剧痛,就好像肚子被什么人的手紧紧抓住一样,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水样或血性腹泻,严重者进入休克状态危及生命。据统计,急性肠中风患者病症持续少于12小时的,肠道恢复生存能力为100%,12~24小时为56%,超过24小时的,则仅有18%能存活。因此,对老年患者来说,只要记住:发现突发的剧烈腹痛和血便,就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还有些肠中风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患者的腹痛不是突然而来,而是时不时发生一次,但感觉又不是很明显。如病人饭后有饱胀感和上腹部疼痛,持续1~3小时,吃得过饱或进食脂肪过多则腹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如此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之久,症状日趋严重,并可伴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体重逐渐下降。到医院检查,部分人可能已经出现了肠道狭窄、纤维化等现象,发展下去就有可能演变成肠坏死和肠梗阻。

因此,凡45岁以上中老年人有动脉硬化、多发性动脉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者,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伴房颤者,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考虑到缺血性肠病的可能,尽早去医院就医。

肠中风,预防有道

肠中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血管壁受损或老化所致,因此,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原发病,保护好血管,使之保持光滑与柔软的年轻状态非常重要。

夏天出汗多,中老年人每天晨起时、午睡前、晚睡前要各饮一杯水,这“三杯水”对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很大帮助。

另外,预防肠中风,要注意防止便秘、咳嗽。因为这两种症状容易导致腹压增加,造成血栓脱落堵塞血管形成肠中风。中老年人,如果在咳嗽、解大便后出现剧烈腹痛,继而出现眩晕,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要想到可能是肠中风,应尽快去医院检查和抢救治疗。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