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
美国短跑运动员格丽菲斯·乔伊纳、美国女排队员海曼、伦敦奥运会“蛙王”奥恩、有“小姚明”之称的辽宁男篮队员张佳迪……几乎都是同一个命运:在他们运动生涯黄金时期,生命却戛然而止。随着一些优秀运动员在运动中猝死,运动性猝死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运动性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的猝死,国际心脏病学会对其的定义是: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
许多人误认为运动性猝死只发生在运动强度大的运动员身上,其实,运动性猝死对普通人的威胁更大。美国一项统计表明,运动性猝死中非运动员的比例要高于专业运动员。因为普通人没有专业的指导,在对自己身体机能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进行运动锻炼,更容易导致运动性猝死发生。
近年来,一系列的运动性猝死事件让人们在惋惜之余产生不少疑问:运动员强健如牛,怎么会突然死亡呢?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怎么跑步就会猝死了呢?运动性猝死能预防吗?
运励性猝死,多隐藏器质性疾病
运动性猝死病例中,绝大多数都存在器质性疾病。根据文献报道,运动性猝死多数是心脏性猝死和脑性猝死。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平时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体质也非常不错,但是可能有潜在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性异常疾病,只是无典型症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受到持续强刺激,隐蔽的症状就有可能突然爆发,导致猝死。
运动性猝死的病因依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脑血管意外、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离子通道病以及主动脉破裂等。
一般在年轻人中,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瓣膜、心肌及其传导系统的疾病;而40岁以上的人,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此外,部分青少年剧烈运动后发生猝死者,可能是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引起的。在平时无任何心脏结构及心电图异常的人,因剧烈运动时儿茶酚胺水平增高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以运动或情绪激动后出现晕厥、猝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有猝死家属史,好发于年轻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死性。
运动过量也是发生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进行长跑锻炼时,机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要量会突然增加,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会产生酸中毒。临床上曾见到有跑步后肌酸激酶升高到8000以上的人,此时跑步者的心脏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脏骤停和脑血流中断。
预防运动猝死,运动量力而行
参加体育锻炼只要做到量力而行,不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强度,同时做好防护工作,运动猝死是可以预防的。
1.运动猝死者中多数都有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室壁薄、心脏肥大等,而这些人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心脏有病,因为这些病在普通体检中很难被发现。因此,喜欢运动且有条件的人最好进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检查。
2.要合理掌握运动强度。从健身角度而言,运动量不宜过大,一般推荐中低强度运动。低强度运动的脉搏为每分钟100次以内,中等强度为130~150次,高强度则为150次以上。老年人运动时,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应该控制在(170-年龄)左右,如60岁的心率宜控制在170-60=110次。而对体弱且年纪较大的人,为了安全可以选择(170-年龄)x0.9。
3.加强运动前的身体监测,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测脉搏变化。一般来说,低强度运动后脉搏恢复正常的时间应该在5~10分钟,中等强度为20~30分钟,高强度则为半个小时至l小时。
运动意外如何急救
猝死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很短,很多人在发病到送到医院前就已经死亡。所以发病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必须掌握一些急救常识:
1.遇到运动意外的病人,要立即让其平卧、头歪向一侧。
2.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正确按压心脏(双手按压胸骨中下部,每分钟100次以上,每次按压幅度为4-5厘米)。
3.配合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例约为30:2。
4.有条件者,头部大血管处放一冰袋,并用凉毛巾反复不断擦洗头部及上身。
5.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