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保健医学论文范文,保健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微量白蛋白尿,肾损害的重要信号

  • 投稿Ener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585次
  • 评分4
  • 70
  • 0

王先生患高血压病已十多年,血压在150~160/90~100毫米汞柱间波动,服了珍菊降压片后,血压仍降不下来。近三年来,又发现得了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7.0~8.0毫摩尔/升之间,化验尿常规正常,并无自觉症状,他自己感到很满意。

在一次义务咨询活动中,我告诉他,你患高血压已有十多年,且伴有糖尿病,应警惕肾脏病变,建议他到有条件的医院作一次微量白蛋白尿测定。检测结果是24小时尿白蛋白50毫克。50毫克是多少?仅是1克的1/20,王先生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蛋白流失。但我告诉他,微量白蛋白尿是一个不良的信号,说明肾脏已受到损害。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会对全身血管、内脏器官造成持续而严重的损害,肾功能受损是其中之一。在有条件的医院,微量白蛋白尿已经成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是评价早期肾脏病变的敏感指标,且可作为肾功能不全和心血管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高血压患者一般在患病几年之后,肾脏发生了亚临床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才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意味着心血管疾病的进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如不进行干预,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大量蛋白尿,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加速。

微量白蛋白尿跟高血压密切相关,也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起病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而对于2型糖尿病病人则在确诊糖尿病时应同时检查。但一次检查阳性,还不能确诊为持续微量白蛋白尿,需要在3~6月内复查,如果3次检查中2次阳性,则可确诊;如为阴性,则应每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尿(即尿中白蛋白排泄率为20~200微克/分,或24小时尿中白蛋白总量30~300毫克)是糖尿病肾病的最早期临床表现,也是隐性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诊断标准

糖尿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如不加控制,糖尿病肾病进一步发展,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原来血压正常的糖尿病人血压也会升高。到了糖尿病肾病晚期,尿中出现大量白蛋白,24小时超过300毫克;当24小时白蛋白超过550毫克时,尿常规才能测出蛋白,并出现浮肿和肾功能减退。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患者处于肾功能不全,伴有尿毒症等一系列表现,治疗非常困难。据报道,病程超过2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可高达25%~40%。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病因。

有许多危险因素可预示和/或加重糖尿病肾脏损害,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压水平,我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50%。所以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如苯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等;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该类药物具有改善肾内血流动力学、减少尿蛋白排出,抑制系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改善滤过膜通透性等药理作用。即使全身血压正常的情况下也可产生肾脏保护功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副作用主要有高钾血症和干咳等。B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和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因其有潜在的糖脂代谢紊乱作用,故不主张纳入一线用药,除非合并心动过速或明显水肿。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尽可能将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为使血压达标,可联合服用2~3种降压药。可选择的其他降压药包括钙离子拮抗剂,如非洛地平、氨氯地平、地尔硫革等。

糖尿病合并肾病时,不宜用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而必须改用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只要剂量掌握得当,既安全,又能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且不像服用上述降糖药那样会损害肾脏。现在,胰岛素注射笔已经问世,用的是一次性细小针头,由患者自己操作,既方便,又几乎无痛苦。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