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远程照护模式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实施术后常规干预;观察组51例,在常规基础上予以远程照护模式干预。比较干预效果。结果:干预3、6、12个月后,观察组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母亲照顾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母亲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年内,观察组患儿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远程照护模式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干预中,可提高患儿母亲照顾技能,减轻其抑郁、焦虑程度,促进患儿恢复,降低再入院率。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远程照护模式;焦虑;抑郁;照顾技能;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心血管系统在母体内发育异常或障碍所致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少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5岁前有自愈机会,但大多数患儿需接受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虽然可以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但该类患儿相比于同龄健康儿童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因此,术后居家护理对于患儿的恢复至关重要[2]。目前临床在患儿出院时,往往会予以相关健康知识宣教,但是该类健康宣教内容笼统,并且易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能有效进行居家护理,影响术后恢复[3]。远程照护模式是由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管理团队,以微信为媒介进行照顾管理的一种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远程照护模式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3~5岁,平均(3.36±1.01)岁;疾病类型:房间隔缺损9例,室间隔缺损20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复杂性畸形8例。观察组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龄3~5岁,平均(3.41±1.11)岁;疾病类型: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隔缺损21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复杂性畸形8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母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标准[4];(2)均接受手术治疗;(3)年龄3~5岁。
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先天性疾病者;(2)伴有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3)患儿父母不能进行有效配合者。
方法:两组均由同一组主刀医生行微创介入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术后常规干预:术后患儿返回病房后,连接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其生命体征,并遵医嘱予以补液治疗。出院前,建立随访档案,对患儿母亲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发放健康宣教知识手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远程照护模式:(1)建立远程照护平台:患儿出院时邀请其母亲加入远程照护管理微信群,以微信为媒介,每天发送2条疾病相关知识。同时建立我院远程照护公众号,于每周日将本周发送的所有健康小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上传至公众号。(2)方案实施:收集患儿母亲提出的问题,每天早晨负责收集问题的护士将问题进行汇报,并分配至解答护士,负责解答的护士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找出问题答案,并于当天下午将答案提交于副组长,经副组长审核通过后传至微信群。每天护理人员与疑难问题较多的患儿母亲通过视频电话进行交流,对其疑问进行解答。在干预3、12个月后,对患儿进行随访,给予其母亲相应的心理干预,通过心理测试筛选出存在焦虑、抑郁的母亲,联系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治疗。每个月在微信内鼓励母亲分享自己的护理心得、体会以及收获。(3)综合管理:每次到随访时间时,负责通知的护士借助微信或者电话的方式告知母亲进行随访,并将每次随访内容记录至档案内。护士长全程对质控进行监测,保证方案的有序运行,同时为儿科以及内科医师提供医疗建议。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变化情况,于干预前以及干预后3、6、12个月进行测量。(2)观察两组患儿母亲照顾技能:干预前以及干预后3、6、12个月后,应用先天性心脏病照顾者调查问卷评价母亲照顾技能,本问卷分为20个条目,每个条目1~3分,分数越高表示照顾技能越好[5]。(3)观察两组患儿母亲焦虑、抑郁情况:干预前以及干预后3、6、12个月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HAMD总分100分,HAMA总分60分,分数越数高说明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6,7]。(4)观察两组患儿出院1年内再入院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体重变化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12个月后,观察组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体重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母亲照顾技能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儿母亲照顾技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母亲照顾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母亲照顾技能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两组患儿母亲HAMD、HAMA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儿母亲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母亲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母亲HAMD、HAMA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两组患儿再入院率比较:出院1年内,观察组患儿再入院2例,再入院率为3.92%;对照组患儿再入院9例,再入院率为18.00%;观察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6,P=0.023<0.05)。
讨论
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患儿个体差异性大等原因,术后需经长时间的恢复。出院后患儿母亲因角色缺失、担心预后、较重的经济负担以及信息缺乏等原因,使得术后居家护理方面普遍存在较大问题,患儿再入院概率高,导致家庭护理效果欠佳[8]。因此,临床在出院时往往会予以相应的健康宣教,以此提高居家护理效果。但常规宣教内容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大,不能取得有效的干预效果[9]。远程照护模式是一种新型干预方式,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专业医护人员不仅可以掌握患儿及其母亲现存的问题,还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指导,可弥补常规干预的不足。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6、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母亲照顾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远程照护模式不仅能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母亲的照顾技能,还可以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分析其原因:(1)远程照护模式通过微信群以及公众号定时发送或推送健康知识,可以增加患儿母亲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提高其照顾技能,促进患儿恢复;(2)专业护理人员每天在微信群进行答疑解惑,减少患儿母亲的疑惑,进一步加强患儿母亲对相关护理知识的掌握度,提高其护理信心,促进患儿恢复;(3)护理人员定期与患儿母亲进行微信视频,不仅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指导,还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进一步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10]。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以及身体器官发育不完全,体重往往低于同龄健康儿童。本研究中,干预3、6、12个月后,观察组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与冯瑞玲等[11]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远程照护模式可以促进患儿恢复,且降低再入院率。分析原因:远程照护模式中护士每天以多种形式发送疾病相关知识,使患儿母亲可以掌握更多科学合理的照顾方法,对其既往错误、不合理的照顾知识予以纠正,进而可以更好地对患儿进行照护,充分发挥家庭照顾的优势,促进患儿恢复,降低再入院率。
综上所述,将远程照护模式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干预中,可提高患儿母亲照顾技能,减轻其抑郁、焦虑程度,促进患儿恢复,降低再入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