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检验医学论文范文,检验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对比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6-29
  • 阅读量49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对比研究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方法:20194-20208月收治小儿疝气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失血总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儿疝气 传统手术 微创手术 手术指标


在临床中,小儿疝气是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是由于鞘状突或脐环没有完全得到闭合所引发,好发于婴幼儿[1]。在出现小儿疝气后,患儿的腹股沟会出现包块,同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随着年龄逐步增大,疝囊也会逐渐增大,若没有立即对其实施治疗,疝囊会出现绞窄、嵌顿等,严重者还会引发卵巢梗死,极大的危害其身心健康[2]。所以,临床中对疝气患儿需要立即实施相应的治疗,在保障其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促进其预后效果最大限度地获得提升[3]。本研究选取小儿疝气患儿70例,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探究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对患儿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疗效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94-20208月收治小儿疝气患儿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8个月~9岁,平均(4.33±1.69)岁;疾病种类:斜疝21(60.00%),直疝14(40.00%);体重930 kg,平均(19.04±4.22)kg;病程38个月,平均(5.17±1.95)个月。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9个月~8岁,平均(4.11±1.74)岁;疾病种类:斜疝20(57.14%),直疝15(42.86%);体重831 kg,平均(19.73±3.80)kg;病程29个月,平均(5.83±1.49)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1)对照组开展传统手术治疗,常规麻醉,在疝所对应下腹部中的皮肤横纹切一个2.53.0 cm切口,逐步对皮肤与各个皮下组织进行切开,全方位暴露精索,在皮下环开口对疝囊实施打开与横断,朝上对其实施剥离,直到内环,找出没有发生闭合的鞘状突或疝囊,借助4号线在内环对精索实施贯穿缝扎与止血,将睾丸牵到阴囊底,借助1号丝线对皮下实施缝合或是无需实施缝合,借助医用型胶对伤口进行黏合。(2)观察组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常规消毒,在腹腔横向切一个0.52 cm的切口,送进腹腔镜,同时,借助麦氏5 mm型切口辅助分离钳,应用雪橇针实施穿刺,借助7号丝线在壁层腹膜下对内环口进行半圈的环绕,在进入患儿的腹腔后,将头端折出双线;将剩下的7号丝线穿进雪橇针中,绕着内环口共半圈,接着出针,在第一次所进入的双线中,套进单线头端,将四线进行双根交叉,把头端拉出直至腹腔,在皮下进行打结;疝囊颈部有关的结扎与对照组患儿相同。两组在手术结束后,均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

观察指标:⑴各项手术指标水平:治疗后,评估两组患儿各项手术指标,包括失血总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⑵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评估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疝复发、切口感染、鞘膜积液、阴囊水肿。⑶临床疗效:治疗后,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下腹部未出现肿块,切口完全获得愈合,在进行咳嗽、排便期间肿块未出现凸出;(2)好转:下腹部未出现显著性肿块,切口部分获得愈合,在进行咳嗽、排便期间肿块未出现凸出;(3)无效:下腹部疑似具有肿块,切口愈合缓慢,在进行咳嗽、排便期间肿块出现凸出。总有效率=(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3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显效19例、好转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失血总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水平比较

讨论

在临床中,疝气是儿科十分普遍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大多与先天性发育不良、后天因素等紧密相连;疝气发生后,较难自主消退,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4]。小儿疝气可能出现在患儿出生后的几天、几个月或几年后,其主要包括水疝、小肠疝,在这类患儿的腹股沟内侧具有十分柔软的肿物,在进行咳嗽、排便时,肿物会有所增大,在处于平卧位后,会逐步得到消退。疝气对患儿自身的生长、发育均具有影响,如消化系统,其极有可能会使吸收功能出现退化;另外对泌尿、生殖系统等也具有相应的影响,这是由于患儿的腹股沟紧依其生殖系统,如果出现了小儿疝气,疝囊会对精索、睾丸管等挤压,引起嵌顿,严重者极有可能危及生命[5]。因此,为了防止疝囊内容物逐步增多而提升手术的困难度,临床需要立即对小儿疝气患儿实施相应的治疗[6]

现阶段,临床大多应用手术对小儿疝气患儿实施治疗,传统手术是对患儿的腹股沟实施斜切口,对有关组织进行分离,进而全方位的暴露精索,之后对疝囊进行切除,在高位结扎结束后,对精索、睾丸进行复位。但是,这一手术所需时间较久,切口也较大,失血量较多,患儿较易出现腹胀、阴囊肿胀等并发症。所以,其最终的效果不够理想[7]。近年来,各项微创技术发展迅速,其已经普遍应用到各项治疗中[8]。在对小儿疝气患儿开展微创手术期间,在其患侧中耻骨结节外侧上顺皮肤横纹切一个切口,以全方位的暴露出疝囊,能够将各类创伤降到最小的前提下,对疝囊实施切除,切口更小;同时,微创手术在减短切口长度的前提下,与患儿腹股沟较小这一特点更为相符,能够减少各类损伤[9-10]。微创手术的切痕在0.81 cm范围内,痕迹较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保障美观度;且这一手术在对疝囊实施分离时,处在位置较低的状态下,能够减少各项操作对机体所带来的损伤,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十分关键[11-1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微创手术对比传统手术对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各项手术指标、治疗疗效均具有十分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儿疝气患儿治疗中采用微创手术,对比传统手术能够明显提高患儿临床疗效,改善各项手术指标水平,并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卞军,施伟栋,张向宁.腹腔镜下自制疝气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合并大网膜粘连中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8,39(12):928-931.

[2]杨周健,刘钧,杨健,.单孔腹腔镜疝气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0):108-111.

[3]王海刚,王庆贺,李燕书,.注水分离腹膜法联合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8,20(4):586-588.

[4]赵继学,伏鑫.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儿疝气的近期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6):1196-1198.

[5]欧阳辉旺,叶玉萍,刘国栋,.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对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镇痛效果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11):1816-1819.

[6]李洁,曲海霞,董非.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疝气鞘膜积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2):254-256.

[7]刘明红,于乐涛,石军.不同浓度罗派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8):1063-1066.

[8]付小武,宋毓辉,吴娟娟.小儿全麻气管内插管在腹腔镜下疝气高位结扎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0,44(3):446-447.

[9]黄振强,唐华建,白立芳,.腹腔镜硬膜外穿刺针修补术治疗小儿脐疝17例体会[J].海南医学,2018,29(5):710-711.

[10]张磊,印蕾,杨凤环,.7号针头联合针孔腹腔镜行单孔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体会(5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24(7):531-534.

[11]吴云,金啸,叶松.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小儿疝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2018,37(8):973-976.

[12]白玉玮,迟晓慧,卫晓娜,.米库氯铵、顺阿曲库铵、氯化琥珀胆碱用于小儿腹腔镜疝囊结扎术肌松效果比较及对CRPPCT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7):1925-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