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探讨

  • 投稿cand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755次
  • 评分4
  • 37
  • 0

宋传君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西区分院普内科,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该院收治的胃肠症状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60例胃肠症状患者按照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组(A组)以及无胆汁反流性组(B组),均进行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与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经相关检查后,A组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而在胃粘膜病理改变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与幽门螺杆菌的检出负相关。相应胃粘膜病理改变结合幽门螺杆菌检出阴性倾向于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该结果可用于指导临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幽门螺杆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184-02

[作者简介] 宋传君(1977.10-),河南开封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约占胃炎总数的12.3%[1]。正常生理条件下,机体存在在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2]。病理性的胆汁返流产生的胆酸可损害胃粘膜屏障,导致胃粘膜炎症,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斑点,萎缩和肠化生,是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3]。对于该疾病是否发生显著的胃粘膜病理改变以及对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是否有影响,引起了诸多争论[4]。该研究根据此问题,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肠症状患者按照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组与无胆汁反流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胃肠症状患者按照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组(A组)以及无胆汁反流性组(B组),每组30例,经胃镜检查或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均确诊为慢性胃炎症状。其中A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8~67岁,平均年龄为(45.5±2.3)岁。B组男性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7~66岁,平均年龄为(44.9±3.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患病程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研究所有入选病例已排除患有严重心、肝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处于妊娠、哺乳期妇女患者以及发生溃疡、肿瘤症状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胃黏膜病理检查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胃粘膜病理检查,具体检查方法如下:观察组织切片内胃小凹增生、毛细管扩张、间质水肿、平滑肌纤维增生以及炎症细胞缺乏症状等指标,记录过程按照各指标表现的轻重程度、是否明显进行如实记录。

1.2.2 幽门螺杆菌检查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具体操作过程如下:B组患者在其胃窦幽门的前区处与胃体处分别取出胃粘膜组织,进行HP检测;A组患者于吻合口处取胃粘膜组织标本,进行检测。AB组均采用改良吉娜萨染色检测。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 t 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以 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

2 结果

A组的HP检出率为23.33%,B组为76.6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结果为:幽门螺杆菌检查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检出率低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见表1、表2。在胃粘膜病理改变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病理改变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粘膜病理改变情况,见表3。

3 讨论

一些研究认为[5],Hp感染是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部分研究[6]表明,胆汁能够可使得患者的胃粘膜释放组胺物质,引起其粘膜受到损伤,是诸多炎性反应症状的原因之一,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经检查后发生其胃粘膜出现明显的充血,并在胃镜检查后可发现粘膜呈暗红色状态。此外,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粘膜活组织检查后,不仅有固有层水肿症状表现,而且胃镜检查后的胆汁反流现象与少数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并不确定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有意义。

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60例胃肠症状患者按照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组(A组)以及无胆汁反流性组(B组),均进行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为幽门螺杆菌检查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检出7例检出率为23.33%低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检出的21例检出率为76.6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与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7-9]。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经相关检查后,A组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而且胃粘膜病理改变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B组患者在各指标对比均比A组略高或者相当。说明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与幽门螺杆菌的检出负相关[10-11]。对反流性胃炎进行胃黏膜病理的诊断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12]。

综上所述,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黏膜病理改变不显著,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与幽门螺杆菌的检出负相关,相应胃粘膜病理改变,包括胃小凹增生,毛细管扩张,炎症细胞缺乏,间质水肿,平滑肌纤维增生等,结合幽门螺杆菌检出阴性可以倾向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利于临床上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易献春. 温胆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48 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2):45.

[2] 周磊,杨清峰,张旭. 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5): 751-751

[3] 谢志强. 胃肠病实用自我疗法[M]. Green Apple Data Center, 2013.

[4] 涂庭义,潘际越.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中TNF-a分泌和凋亡的原位关系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16(2):179-180.

[5] 钟志民, 朱浩锋, 李园珍, 等.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正相关性临床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11): 19-20.

[6] 吴成跃, 张传勇, 武警. 胃十二指肠黏膜防护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19): 1957-1961.

[7] 王君辅,李红浪,谢勇,等.循环microRNA在胃癌诊断及预后预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2,33(24):3828-3831.

[8] 朱传会,李庭赞,陈志坦,等.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补救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4):3986-3989.

[9] 何永红,陈伟峰,刘霞,等.序贯疗法与标准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补救治疗的疗效分析[J].胃肠病学,2012,17(8):477-479.

[10]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第3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08, 13(1):42-46.

[11] 陈莫耶,宫月华,袁媛.不同胃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菌株PPIase编码基因分布频率及其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2):155-159.

[12] 李大欢,刘苓,刘娅琳,等.贵州省某院幽门螺杆菌致病性的优势基因型特征[J].重庆医学,2013,42(5):504-507.

(收稿日期:201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