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红
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血透中心,广东云浮 527300
[摘要] 目的 探讨3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保护作用情况。方法 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透析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穿刺方法不同进行随机分组,绳梯法组20例,扣眼法组20例,区域法组20例。结果 扣眼法组在引起内瘘血管瘤0、血管狭窄1例(5%)、出血1例(5%)、感染0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绳梯法穿刺组内瘘血管瘤1例(5%)、血管狭窄2例(10%)、出血2例(10%)、感染1例(5%)发生率,χ2值=5.13、50.00、1.80、1.80、1.80、5.56、5.13、5.13,均明显低于区域法穿刺组内瘘血管瘤8例(40%)、血管狭窄2例(10%)、出血3例(15%)、感染1例(5%)发生率,50.00、1.80、5.56、5.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扣眼法穿刺可以降低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出血、感染发生率,对内瘘形成有效的保护,提高透析治疗效果,保证良好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透析;穿刺;扣眼法;绳梯法;区域法;动静脉内瘘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028-02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1]。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且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必须制作长期血液透析通路,而且由于深静脉插管有较多并发症,有时透析充分性受影响,一般情况医生要尽可能给患者制作永久性血管内瘘通路[2]。动静脉内瘘术是医生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使之成为血流通道[3]。该研究通过对该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60例动脉内瘘穿刺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3种穿刺方法对动静脉内瘘更有保护性和有何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透析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穿刺方法不同进行临床分组,梯法穿刺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50.3±11.5)岁,原发病:高血压肾病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9例,扣眼法穿刺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0.5±11.1)岁,原发病:高血压肾病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7例,区域法穿刺组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0.1±11.0)岁,原发病:高血压肾病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6例。梯法穿刺组20例,扣眼法穿刺组20例,区域法穿刺组20例。
1.2方法
穿刺:采用穿刺针进行穿刺,穿刺原则主要是动脉穿刺点到内瘘吻合口要>5 cm,动静脉穿刺点之间的距离>8 cm。
1.2.1绳梯法穿刺组要求每次穿刺点呈绳梯状更换,“动脉”穿刺针要傍开内瘘吻合口5 cm以上,“静脉” 穿刺针亦要傍开“动脉”穿刺点5 cm以上,因此对内瘘血管长度要求较高,具有限制性。
1.2.2扣眼法穿刺组首先选择动、静脉穿刺点,原则同绳梯穿刺法,穿刺要点就是“三同”穿刺,即要求每次穿刺都是同样的进针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在穿刺2个月左右可形成皮下隧道。
1.2.3区域穿刺组选择动、静脉穿刺区域,然后在选择的动、静脉穿刺区域内呈蜂窝状穿刺。
1.3 观察
三组透析患者的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出血、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内瘘血管瘤主要是内瘘吻合部的静脉测或者动脉化静脉在内瘘手术之后形成的,通过抚触内瘘吻合口有无震颤以及听诊血管杂音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内瘘血管瘤;采用Voluson 730 Pro V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通路血流量、再循环、血管通路侧肢体发生肿胀等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分析。
2结果
三组透析患者的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出血、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如表1)扣眼法组在引起内瘘血管瘤0、血管狭窄1例(5%)、出血1例(5%)、感染0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绳梯法穿刺组内瘘血管瘤1例(5%)、血管狭窄2例(10%)、出血2例(10%)、感染1例(5%)发生率,χ2值=5.13、50.00、1.80、1.80、1.80、5.56、5.13、5.13,均明显低于区域法穿刺组内瘘血管瘤8例(40%)、血管狭窄2例(10%)、出血3例(15%)、感染1例(5%)发生率,50.00、1.80、5.56、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长期透析患者由于内瘘,患者的局部血管皮肤反复穿刺,内瘘管腔增大,血流充盈时间过长,某一个部位长期按压,皮肤有增厚和松弛,改变了某些皮下组织的韧性,进而引起内瘘血管壁异常改变[4]。动静脉内瘘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吻合手术,其通过靠近手腕的前臂动脉和邻近的静脉进行缝合,促使吻合后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从而动静脉内瘘的形成,进而提供充足血液,为临床透析治疗提供充分的保障[5]。血液透析从急性透析年代进入了慢性透析年代,使血液透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既然内瘘对透析患者来说是如此重要(可以说是病人的生命线),就应该倍加爱护和珍惜,所以探索那种穿刺方法对内瘘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和并发症最少就成为血透护理的任务之一[6]。现在在临床上常用的内瘘穿刺法有: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8]。笔者通过分析收治的透析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穿刺方法不同进行随机分组,绳梯法组20例,扣眼法组20例,区域法组20例,结果表明,扣眼法组在引起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出血、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绳梯法穿刺组、区域法穿刺组,提示扣眼法穿刺可以降低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出血、感染的发生率,提高透析的充分性,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上述结果,可能和不同穿刺方法操作过程有关,其中绳梯法在每次动脉静脉穿刺时都要对穿刺点进行更换,自上向下或者自下向上进行轮换,有效地避免了穿刺点过于集中但是绳梯法对供穿刺的血管长度要求很高,应血管长度有限,反复穿刺避免不了,长期穿刺可能造成血管内皮发生损伤,从而形成血栓。该研究中扣眼法组在引起内瘘血管瘤0、血管狭窄1例(5%)、出血1例(5%)、感染0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绳梯法穿刺组内瘘血管瘤1例(5%)、血管狭窄2例(10%)、出血2例(10%)、感染1例(5%)发生率,提示绳梯法也有一定比例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出血、感染发生,区域法需要反复穿刺,对于血管创伤较大,容易出现筛眼状的薄弱点,进而在动脉血的压力下容易形成血管瘤,血流可能会出现“漩涡”,增加了血管瘤附近的血管内膜增厚的可能性,动静脉吻合处的创伤和各项剪切应力的作用是内膜增生的基本原理,进而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进一步造成血管瘤形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结果是形成内瘘血栓[9]。另外该研究结果发现,扣眼法组在引起内瘘血管瘤0例、血管狭窄1例(5%)、出血1例(5%)、感染0例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区域法穿刺组内瘘血管瘤8例(40%)、血管狭窄2例(10%)、出血3例(15%)、感染1例(5%)发生率,扣眼法摒弃了区域法穿刺方法的缺点,因而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出血、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述两组,其操作简单,只需要保持同一个针点、同一个进针角度、同一进针深度,在穿刺2个月形成皮下隧道即可形成扣眼。
综上所述,扣眼法穿刺可以降低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出血、感染发生率,对内瘘形成有效的保护,提高透析治疗效果,保证良好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唐恒,施素珍,张千勇,等.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44-45.
[2]沈霞,钟慧琴,叶红,等.改良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方法的临床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149-150.
[3]蒋美珍,谭伟,彭军香.两种穿刺方法在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6):99-100.
[4]邢丽娟, 江咏.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7):107-108.
[5]王小萍,邢福军,查成喜.不同穿刺方法对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3,26(7):115-117.
[6]黄云辉,曾洁,李味美,等.不同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7):1926-1927.
[7]曾伟红.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早期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疗,2011,30(19):35-36.
[8]王果英.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1,3(7):143.
[9]田祥燕,邵卫,陈秀娟.长期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中外医疗,2011,30(10):156.
(收稿日期:201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