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道安
湖北省十堰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湖北十堰 442013
[摘要] 目的 为于临床矫治提供参考,分析经过拔牙矫治后,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患者60例,上颌拔除第1前磨牙,下颌拔除第2前磨牙,采用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分别测量矫治前、矫治后及矫治后半年3个时期磨牙、前磨牙间间和尖牙间3个部位的宽度值,对样本在治疗期间、随访期间及全程3个时期的牙弓3个部位的宽度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上下颌磨牙间宽度在矫治后明显减小,随访期间宽度轻微增加;上颌前磨牙间宽度明显减小,随访期间宽度轻微增加,下颌前磨牙间宽度增加,随访期间宽度轻微减小;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随访期间宽度轻微减小,下颌尖牙间宽度基本不变。结论 在安氏Ⅱ类1类错颌患者的拔牙矫治过程中,对不同部位的牙弓宽度产生不同影响,在临床矫治中通过注意上述变化,可做出相应调整,达到更好的矫治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安氏Ⅱ类1类错颌;牙弓宽度;拔牙矫治
[中图分类号] R7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159-02
现代正畸治疗的目标之一是建立良好的面部软组织外观,面部软组织侧貌受牙颌移动所影响已被许多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1]。安氏Ⅱ类1类错颌是一种常见的畸形,因其可导致上下颌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不调,从而影响了患者的容貌。虽然在正畸工作中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患者较为常见,但是此类病例在矫治方面难度依然很大[2]。本研究中,60例患者均拔除2个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个下颌第二前磨牙,并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分别对患者在矫治前、矫治后及矫治后半年3个时期上下牙弓不同部位牙弓宽度的变化进行测量,然后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其变化规律,作为今后临床矫治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患者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患者60例。均为经明确诊断为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磨牙关系为远中关系,前牙覆盖大于6mm,ANB≥5°,无正畸史。其中23例女性,37例男性。年龄9~27岁,平均年龄(15.5±5.2)岁。均采取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2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双侧尖牙与磨牙的关系均为一类。
1.2 方法
应用Edgewise矫治技术治疗,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2个,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2个。在矫治过程中为改善患者侧貌外形应尽可能利用拔牙间隙内收前牙。使用数显游标卡尺对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及磨牙间宽度进行测量,Δ1表示牙弓宽度由矫治前到矫治后的变化,Δ2表示由矫治后到矫治后半年的变化,Δ3表示由矫治前到矫治后半年的总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值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使用方差分析(ANOVA)对牙弓同一部位宽度各期的变化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上下颌第1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
上下颌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见表1,由表可得,上颌磨牙间宽度由矫治前到矫治后平均减小了3.32mm;由矫治结束到矫治后半年随访期间,此宽度增加了0.53mm;整个矫治过程中,此宽度减小了2.79mm,下颌磨牙间宽度由矫治前到矫治后平均减小了4.53mm;由矫治结束到矫治后半年随访期间,此宽度增加了0.84mm;整个矫治过程中,此宽度减小了3.69mm。
表1 上下颌第1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x±s)
2.2上下颌前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
上下颌前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见表2,由表可得,上颌磨牙间宽度由矫治前到矫治后平均减小了2.79mm;由矫治结束到矫治后半年随访期间,此宽度增加了0.32mm;整个矫治过程中,此宽度减小了2.47mm,下颌前磨牙间宽度由矫治前到矫治后平均增加了0.67mm;由矫治结束到矫治后半年随访期间,此宽度减小了0.03mm;整个矫治过程中,此宽度增加了0.64mm。
表2 上下颌前磨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x±s)
2.3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
上下颌间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见表3,由表可得,上颌尖牙间宽度由矫治前到矫治后平均增加了0.37mm;由矫治结束到矫治后半年随访期间,此宽度减小了0.15mm;整个矫治过程中,此宽度增加了0.22mm。下颌间牙间宽度由矫治前到矫治后平均增加了0.55mm;由矫治结束到矫治后半年随访期间,此宽度减小了0.10mm;整个矫治过程中,此宽度减小了0.05mm。
表3 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各期变化的比较(x±s)
3 讨论
安氏Ⅱ类1类错颌是常见的错颌畸形,临床表现为下颌后缩[3],在我国恒牙期青少年中约占23%[4]。因其可导致上下颌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不调,从而影响了患者的容貌。目前,此病例在矫治方面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本研究中,通过对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患者将上颌第1前磨牙和下颌第2前磨牙拔除,上下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减小;上颌前磨牙间宽度明显减小,下颌前磨牙间宽度增加;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下颌尖牙间宽度基本不变。
3.1 第1磨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
上颌第1磨牙间的宽度平均减小了2.79mm,其中矫治过程中减小了3.32mm,随访期间增加了0.53mm。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拔除第1前磨牙后,第1磨牙将向中间移动使牙弓宽度减小,但是磨牙因移动同样会产生保持原位置的趋势,矫治后随访期间压迫减小,磨牙宽度有轻微增加。Bishara[5]研究表明,随访的所有错颌病例中,进行拔除第1前磨牙治疗后,第1磨牙间宽度明显减小。
下颌第1磨牙间的宽度平均减小了3.69mm,其中矫治过程中减小了4.53mm,随访期间增加了0.84mm。这可能是因为拔除第2前磨牙后,第1磨牙会向远中移动,同时牙列有向近中移动的生理性趋势[6],而且部分病例需要通过磨牙的移动调整磨牙关系,导致磨牙向近中移动。国内的研究中发现,拔除下颌第2前磨牙后,第1磨牙间宽度会在治疗后减小,平均为4.20mm;进行随访时略有增大,平均为0.80mm;较治疗前,研究结束后减少,平均为3.44mm。该报道认为拔除下颌第2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后,第1磨牙间宽度会明显减小。随访时反弹值无显著意义,矫治最终结果具备稳定性。
3.2 前磨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
上颌第2前磨牙间的宽度平均减小了2.47mm,其中矫治过程中减小了2.79mm,随访期间增加了0.32mm。通过相关文献了解到,在大部分错颌矫治过程中,虽然通过拔除第1前磨牙会使第2前磨牙间的宽度明显减小,随着随访的进行,虽发现矫治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弹,但治疗的效果还是基本稳定的,不会对矫治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与本次研究的结果相符。
下颌第1前磨牙间的宽度平均增加了0.64mm,其中矫治过程中增加了0.67mm,随访期间减小了0.03mm。这可能是因为拔除第2前磨牙后,并不需要由第1前磨牙向远中移动使间隙关闭,第1前磨牙会向近中移动,同时因为拔除第2前磨牙使牙列产生向近中移动的生理趋势,也是导致磨牙向近中移动原因之一。据报道,对下颌拔除第2前磨牙的患者,第1前磨牙间宽度治疗后略增加,平均在0.59mm;随访时略减小,平均在0.15mm;总结果较治疗前增大,平均在0.44mm。本研究与其相符。
3.3 尖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
上颌尖牙间的宽度平均增加了0.22mm,其中矫治过程中增加了0.37mm,随访期间减小了0.15mm。由于在拔除第1前磨牙后,尖牙容易向远中移动至牙弓宽度更大部位,增加尖牙间宽度,但是尖牙因移动同样会产生保持原位置的趋势,在移动后有轻微的反弹,使牙宽度有轻微减小。但较之矫治前尖牙间宽度仍然增大。国外报道表明,100个病例,采用减数上颌第1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随访9年,上颌尖牙间宽度治疗后平均增大0.71mm,随访时平均减小0.32mm,随访最后比治疗前平均增大0.49mm;国外学者上述研究表明,上颌尖牙间宽度平均增大值小于等于1.2mm,具有个体性,本研究平均增大0.22,结果与国外研究相一致。
下颌尖牙间的宽度平均减小了0.05mm,其中矫治过程中增加了0.05mm,随访期间减小了0.10 mm。这可能是因为拔除第2前磨牙后,拔牙间隙距离尖牙相对较远,尖牙基本上不会有向远中移动的趋势,而且由于下颌尖牙宽度改变较小,可以认为下颌尖牙间宽度基本保持不变。同时此病例本身不需要通过下颌尖牙的移动而起到内收前牙或者解除拥挤的作用。
学者Declan对18个拔除下颌第2前磨牙的患者进行20年随访,该研究表明经治疗后下颌尖牙间宽度基本不变,平均值为0mm;随访时减小,平均值为0.09mm;最终比治疗前减小,平均值为0.09mm。有多种因子影响拔除下颌第2前磨牙的过程,比如个体化弓形使用与否,二类牵引使用与否,牙弓原始形态等等。其也具有个体性。本研究最终结果亦符合国外报道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安氏Ⅱ类1类错颌患者,可使患者经过拔牙矫治后不同部位的牙弓宽度出现不同变化,应在临床矫治中注意上述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以便达到更好的矫治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秦明群,毛峻武.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J钩在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前牙力学矫治过程中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44):8705-8708.
[2] 支方静,何进安,莫水学.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第一磨牙矫治面部高度的变化[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4):359-362.
[3] 范红燕,王月辉.改良式平导矫治恒牙期安氏Ⅱ1S 错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1):1983-1984.
[4] 曾祥龙.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33-435.
[5] Bishara SE,Jackoben JR,Treder J,et a1.Arch width changes from 6 weeks to 45 years of age[1].Am J Orthod,1997,l11(4):401—409.
[6] 赖汉标,刘奕.替牙期安氏Ⅲ类患者前方牵引双期矫治与单纯固定矫治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7):1142-1143.
(收稿日期: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