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当下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总结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心理测评为主要解决方式探讨了其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实施细则且对于已在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上述探索以及解决措施有待在实践中检验其具体的效果。
关键词:医护人员;心理测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措施;
作者:雷霄云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医护人员的工作的特点是集高度专业性和社会人文性于一体,且人际敏感复杂。在医护人员的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患者开展紧张繁重的诊断与救治,而且还要随时关注与患者及家属间复杂的医患关系。此外,医护人员还要面对来自医院的考核以及自身职称评定的压力。同时,由于医疗设备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医护人员还要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来提高自身的技能。因此,近年来许多医护人员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如经常处于强迫、抑郁及焦虑等精神应激状态,人际交往敏感,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等。这些心理问题会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干扰正常的诊断思路,严重者可能造成重大医疗事故,既不利于医护人员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团结稳定。因此,考虑到当下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现状,本文以新入职医护人员的心理测评为切入点,对于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改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研究现状:涂玲等[1]研究表明,在医护人员中37.2%的护士存在焦虑的症状且仅有约10%的护士没有心理健康的问题,而34.6%的医生也表现出焦虑的现象。刘端海等[2]发现医护人员在参与重大灾难救助或遭受工作暴力后,心理健康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往往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或躯体化等心理不健康的状态。袁琰琴等[3]通过焦虑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统计研究表明焦虑以及抑郁症状在护士中分别占22.5%和34.2%。同时,欧阳娜[4]也利用上述研究方法对于中国湖南地区的医护人员进行分析统计发现焦虑症以及抑郁症在医护人员中总占比分别为35.3%和64.6%,其中女性的占比高达34.95%。王小丹等[5]利用SCL-90考察了海南某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阳性率在医生中占12.5%,护士中占11.13%。徐新华等[6]利用同样的方法发现约27.74%的医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综上可以看出在国内,尽管在调查的时间,样本容量以及特征、研究手段方面有所区别,但可以说明当下国内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很大问题,甚至低于正常水平,更加说明了目前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问题。
国外研究现状:Vaglum等[7]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方面,女性医生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医生,具体而言女性医生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1.5倍,且女性医生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概率是男性医生的8倍。此外,还有研究者利用CESDS方法对毕业1年的医护人员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在其中29%的医护人员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8]。同时利用SCL-90对毕业1年的医护人员进行研究得出其心理健康问题在毕业后的第1年中达到峰值,在随后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其事业、家庭以及薪资等问题使其心理健康问题有所降低,但是相比于正常人心理健康的水平,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仍高于平均线。挪威研究者利用横断面的调查手段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得出在工作过程中女性医护人员更容易表现出满意度低抑郁以及焦虑等问题[9]。Tyssen等[10]通过考察年轻医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比工作4年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其中仅17%医护人员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因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在国外也是同样严重,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迫在眉睫。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现实社会的压力:医护人员的工作属于窗口性质的服务行业,更容易因媒体的报道而引起社会及大众的广泛关注。目前,由于公众对医护人员治疗某些疾病的期望值过高,而当下医学的发展远远达不到可以克服全部疾病的水平,部分患者无法达到完全康复,导致部分患者及家属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易于表现出对医护人员言语的侵犯,更有甚者可能对医护人员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由于人们的定式思维总是觉得患者以及家属是处于弱势地位,媒体、社会大众在这种冲突中将矛头指向医护人员。而“举证倒置”虽然在一定程度内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这也使得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提心吊胆、害怕麻烦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其工作的热情及自主能动性。
长期不良环境因素及工作性质的影响:医护人员每天不仅要面对病骨支离甚至残缺不全的躯体、伴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还要经历患者因无力对抗疾病而走向死亡的生命之痛,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伴随着各种负面的情绪,如患者及家属痛苦焦虑的心情、痛失亲人的绝望等。尤其是在医护人员尽全力救治后仍不能够挽留患者生命时的无奈之痛,使自己心理上产生内疚、沮丧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加剧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医护人员的上班制为24 h轮流值班,这也导致医护人员正常的生物钟发生紊乱,生活、饮食不规律,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肠胃疾病。同时,医护人员的工作繁重且环境嘈杂,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其大脑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且身心疲惫,这种情况下使得医护人员免疫力低下并且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如易激惹、焦虑、强迫等症状。
专业培训与准备程度不足及应对危险因素感知水平高:一般来说,加强专业培训、丰富应对医疗事故的经验对于降低医护人员心理问题是必要的。具有医疗事件的处理技能和应对常识可以使医护人员的医护水平提升,从而使得自身的压力减轻,降低发生心理不健康的风险。而对于培训不充分且基本功不扎实的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不足而使得其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并且在将来很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及长时间持续危机感。基于健康认知的模型,个人对于危险的认知程度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医护人员对于危险的感知水平过高会直接影响其工作能动性,并且降低了他们照顾患者的自愿意识。此外,危险感知水平高的医护人员也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疲惫感以及恐惧感。
同事及家庭事件的影响:医护人员具有救死扶伤的职责,在救治患者过程中若医护人员得不到同事、领导等强有力的支持会加速不良情绪的产生,这种支持包含医疗环境的支持、心理补偿机制的支持。此外,除同事支持外,医护人员家庭的支持也是其坚守岗位强有力的精神保障。若家庭支持不足会使得其产生高的焦虑情绪和睡眠障碍。同时,若医护人员在人际关系等方面不擅长也会造成医护人员心理焦虑、睡眠不良等现象,长此以往就会加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进行心理测评可行性以及实施细则
新员工入职:心理测评不仅可以对新入职员工的心理健康与否进行排查及分类,也可以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备进行干预治疗,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后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目前,医护人员心理测评的相关措施还未普及到各大医院,因此针对严峻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参考空军后勤部对于飞行员心理测评的实施细则[11]。将心理测评作为新入职医护人员入院大体检的一项必检项目,可以采用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考核。同时要求该检测在入院体检前3 d内完成,而且对于新入职员工在履职第1年中要至少要定期测评2次。此外,不论对于新入职员工还是已经工作若干年的医护人员均要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在测评过程中每次测评的人员控制在20人左右,这样不仅缩短了测评时间,又确保了测评的真实可靠。对于心理健康的具体的评级可以定为好、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在心理评级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客观、精准、慎重的原则。对于心理测评结果要认真严肃处理,排除医护人员不认真、不真实作答的可能。同时对于测评结果严格保密。对于确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医护人员可进行深入的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依托医院和家人进行支持性治疗,确保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对其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时动态的检测与治疗。由于在新入职员工群体中可能部分人对于心理测评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见,常常以为进行心理测评的人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人”,抑或是心理测评、咨询充其量就是自己和别人聊聊天而已。还有部分人害怕若是自己检测出心理问题被单位领导知道而失业或让领导同事对自己另眼看待,因此不敢进行心理测评或在测评时故意掩饰自己。这是新入职员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题。因此,在新入职员工进行心理测评前要对其进行适当科学的教育宣传,让还未入职的新员工意识到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也不用承担任何后果并且不影响其入职等。鼓励新员工勇敢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主动进入心理咨询室,对专业人员诉说自己的想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员工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升了应变能力。还要注重对其团体进行心理训练,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很大幅度地降低新入职员工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且具有良好的长期干预效果。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类治疗,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心理保健知识讲座和普及,教授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调节方法,加强自调节作用。通过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
已入职员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的特殊性质及各种因素影响,即便是心理健康的医护人员也可能在后续工作中出现心理问题。要想提升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考虑外在影响因素并进行调整,诸如在现有医护人员规模的基础上增加医护人员的编制或者增设助理护士、护理员等岗位,改善医院环境、调整病区床位的配备、增加24 h内轮班的次数。同时对于医院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减少基层一线医护人员的内心不平衡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医院内部设立专门的机构来针对医护人员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聘请专业人员来领导和管理。心理测评或咨询是一种面对面心灵上的交谈,正确的引导可以促进心理问题的恢复,使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有发挥各自优势和专业技能的空间。若有心理问题的医护人员采取自闭或进行错误治疗,反而会影响医疗质量进而造成重大医疗事故。因此,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的设立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以及服务态度好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最好是具有心理学背景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来领导这支队伍。从医院的角度考虑,可以招收部分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或鼓励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本院医务人员考取心理学专业资质。在具有实践背景和专业背景的心理治理的队伍中完全可以确保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有效性。
针对目前大多数医院将工作重点放在熟悉医院规章制度和各种技能训练和操作规范上,虽能加强医院的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技能水平,但也容易忽视员工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平时考察考核员工的过程中,要重视心理健康考核、人际沟通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