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基础医学论文范文,基础医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输液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效果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1-14
  • 阅读量49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输液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18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预防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护理满意度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37.57±2.15) s]、凝血酶时间(TT)[(20.88±1.64)s]、凝血酶原时间(PT)[(16.29±0.78)s]均长于对照组[(34.26±2.07) s、(18.18±1.35)s、(14.69±0.88) s];纤维蛋白原(Fbg)水平[(2.20±0.39) g/L]低于对照组[(2.98±0.41)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流平均速度[(33.52±3.07) cm/s]、血流峰速度[(56.58±3.60)cm/s]、血流量[(1.94±0.28) L/min]均高于对照组[(29.42±3.23)cm/s、(51.23±3.14)cm/s、(1.42±0.36) L/min],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6.61%)高于对照组(84.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08%(3/59),低于对照组的20.34%(12/5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能够改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从而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导管相关性血栓;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埋于皮下组织的静脉输液装置,能为患者提供长期静脉血管通道,并具有操作简单、感染风险低、舒适度高、患者接受度高等优势[1],但在使用过程中,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较高。置管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会损伤血管内壁,影响局部血流速度,使红细胞、纤维蛋白、不等量血小板在静脉中聚集,形成血凝块,最终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2,3]。血栓形成后会加剧患者的身心痛苦,影响治疗进程,如处理不及时,栓子脱落还会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有效预防或降低输液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空气压力波治疗仪主要通过对多腔气囊进行反复充气与放气,形成循环压力,挤压并按摩肢体,从而促进淋巴与血液循环,加快肢体组织液回流,目前广泛用于血管性疾病的预防中。本研究将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用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旨在观察其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疾病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18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预防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1.28±4.63)岁;疾病类型:肝癌9例,肠癌12例,乳腺癌15例,胃癌11例,肺癌12例;文化程度:小学与初中6例,高中与专科28例,本科及以上25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50.49±4.72)岁;疾病类型:肝癌11例,肠癌11例,乳腺癌16例,胃癌12例,肺癌9例;文化程度:小学与初中8例,高中与专科27例,本科及以上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1)均采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2)病历资料完整。(3)依从性良好。(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2)呼吸系统疾病。(3)大面积溃疡性皮疹。(4)既往血栓性疾病史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置管后2~5 d使用热水袋(40~45℃)热敷穿刺周围30 min,2次/d;嘱咐患者每日适当活动置管肢体,睡眠或输液时缓慢更换体位,避免置管部位长时间受压;配合病情观察、饮食安排、健康宣教等基础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韩国大星公司生产的DL2003V3型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进行干预。置管后第2天使用,并在使用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包括仪器作用原理、使用方式、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及预期效果等。要求患者平卧,将置管侧肢体放入仪器压力套中,拉好拉链后打开开关,设置压力为40~60 mm Hg(1 mm Hg=0.133 k Pa),每次30 min,2次/d,持续至拔管。

1.3 观察指标

(1)凝血指标。干预前(置管时)与干预后(拔管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 L,使用凝血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2)血流动力学指标。干预前后使用超声仪检测置管肢体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血流量。(3)护理满意度。使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满意度,共19题,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计分,满分95分,分为满意(>76分)、一般满意(57~76分)、不满意(<57分)。(4)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记录置管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诊断标准为超声检查管腔内出现实性回声,且内部血流信号充盈缺损;管腔未被压瘪,血流频谱失去周期性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PTT、TT、PT长于对照组,Fbg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4 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08%(3/59),低于对照组的20.34%(12/5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由静脉导管系统、可供穿刺的注射座等组成,能够直接将药物注射至中心静脉处,避免药物刺激损伤血管,可减轻频繁更换输液装置对患者造成的痛苦,目前广泛用于癌症患者化疗中[4,5]。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后常见并发症,若处理不及时会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

临床有研究显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主要诱因[7]。静脉导管植入过程中会直接损伤患者血管内膜,植入后会对血管造成机械性刺激,进而诱发血栓形成。此外,静脉导管植入后,患者因卧床、疼痛、乏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不愿过多进行肢体活动,会进一步造成血流缓慢,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增加了血栓形成风险[8,9]。临床应当考虑血栓诱发因素,针对性采取预防手段,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APTT、TT、PT均长于对照组,Fbg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对输液港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效果确切,利于改善患者凝血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空气压力波治疗仪使用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分段式压力,通过空气波的反复收缩与膨胀,对局部进行指压按摩,有助于增强肢体血流灌注,促进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从而预防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栓形成风险[10,11]。同时,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的气囊规律加压及卸压,与肌肉收缩及舒张作用相似,可避免导管随肢体主动运动,预防肢体受到机械刺激,并可有效促进淋巴血液循环及静脉血液回流,通过改善周身血液循环,可达到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目的[12]。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能够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并保障治疗进程,有助于病情转归,故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用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具有安全性高、无噪声等优势,可通过预防血液高凝、加快血流速度,有效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获得更好的护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