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8月定兴长庚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0例排便功能障碍型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黏膜柱状缝扎术治疗,研究组给予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出院时间及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理、社会心理、担忧、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社会心理、担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且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排便障碍型便秘;传统黏膜柱状缝扎术;
排便障碍型便秘又称为出口梗阻性便秘,临床表现为频繁的便意、下坠感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便秘发生率为3.7%~24%,占全部便秘发病率的20%,直肠前突是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主要发病因素[1]。手术是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最佳治疗措施,传统黏膜柱状缝扎术需将直肠脱出肛门进行手术,增加无菌性炎性反应、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延长住院时间[2]。而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新型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对肛垫等生理功能造成影响,已在重度脱垂痔中应用[3]。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8月定兴长庚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0例排便功能障碍型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5~48岁,平均(41.24±1.06)岁;病程6~18个月,平均(10.67±1.06)个月。研究组男16例,女9例;年龄35~49岁,平均(41.69±1.15)岁;病程6~17个月,平均(10.12±1.45)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入院期间出现排便困难,有腹部下坠感,经肛门指诊检测肛门外括约及耻骨直肠肌不能松弛,排便阈值较高;(2)符合《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确诊为排便障碍型便秘[4];(3)患者符合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手术标准。
排除标准:(1)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2)患有恶性肿瘤者;(3)有围术期禁忌证无法手术者;(4)既往接受过直肠吻合术者;(5)直肠周围纤维化或曾注射过硬化剂者。
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黏膜柱状缝扎术治疗,术前叮嘱患者禁食、禁水并进行清洁灌肠,采用腰部联合麻醉,患者取截石位,选用传统黏膜柱状缝扎术将脱出的直肠黏膜用弯钳纵行钳夹,选取7号线呈“8”字进行贯穿缝扎,且1个平面缝扎3柱,缝合过程由远至近交错缝合,吸收线于齿状线线上3~5 m,全部缝扎完成将直肠缓慢送入肛门。肛周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并急性固定。术后叮嘱患者禁食3 d,并给予营养液补充,维持身体循环,禁食3 d后给予流食,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前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检查患者是否符合手术标准以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于患者直肠前壁定点2 cm处或肛管直肠环上方2 cm处,自截石位9~3点作半荷包,深达黏膜肌层且避开阴道壁,并在切口处进行缝合,各缝一半荷包,并在后方扩肛器处放置压肠板。安装肛门吻合器后,击发后退出肛门吻合器,减短黏膜桥,切除直肠黏膜(包括下层、肌层),应用另一把肛门吻合器,在齿状线上2~4 cm处,给予3个直肠后壁半圈荷包进行缝合,完成直肠后壁部分切除。调整痔上黏膜缝合术肛镜,将直肠后壁内脱垂部分切除。检查吻合口活动性出血点情况,采用可吸收抗菌线全层缝合并予以加固止血,检测患者临床体征变化情况。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出院时间。(2)观察两组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应用PAC-QOL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生理、社会心理、担忧、满意度,各条目满分为4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5]。(3)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尿潴留、大便失禁、直肠阴道瘘。
统计学方法:数据运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出院时间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出院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PAC-QOL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生理、社会心理、担忧、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社会心理、担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C-QOL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讨论
排便障碍型便秘是临床便秘最常见的类型,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6]。患病期间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等症状,并伴有坠胀严重、大便改变的表现,影响排便功能。且排便障碍性便秘涉及多种因素,其中直肠前突及直肠黏膜套叠脱出为常见病因。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以摘除缝扎为主,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淤血水肿、疼痛,稍有不慎会导致患者疾病复发。相关学者报告显示,排便障碍性便秘传统手术效果不理想,且术后存在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安全性存在争议性[7,8]。而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应用腔镜观察病变区域及多余的组织肌层,通过连续性的锁边分割,牢固直肠前壁,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影响肛周的组织和生理功能[9]。在治疗期间可矫正排便轴,减轻排便期间肛管的阻力,并提升排便动力,同传统手术相比,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切除术在术后吻合后与黏膜下粘连,体征直肠顺应性改变直肠壁受力方向,提升直肠壁的强度,促使直肠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可同时解决直肠前突和直肠套叠问题,具有较好的微创性。
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在肛肠疾病中突破传统治疗过程中的弊端,医生可选择性地切除直肠黏膜,同时不影响肛门和直肠功能,术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应用环形牵引器暴露视野,促使患病部位充分暴露,与传统手术相比,吻合器可促使直肠前壁组织抗压力加强,减轻直肠前突的程度,促使增加直肠的顺应性,保持动态功能的恢复,降低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治疗效果。本研究应用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通过纠正患者直肠前突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同传统手术相比,降低术后切口愈合困难及大便失禁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适应排便障碍性便秘患者。术中应用缝合线缝合黏膜,避免缝合期间过度牵拉黏膜发生撕脱。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效果、术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经肛门吻合器直肠粘膜切除术治疗操作较为简单,手术创口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近远期疗效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且手术方式明确患者病因,根据疾病类型采取对应手术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给予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部分切除术,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且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窦如森,马钢,王宗泽,等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与经肛腔镜切割缝台器直肠前突修补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效果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9):1468-1469.
[2]杜英杰,姜燕诗,罗敏STARR术联合耻骨直肠肌松解术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0, 58(9):74-77.
[3]殷毅,吴桂喜,王伟杰PPH和STARR手术治疗重度脱垂痔的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2019,25(16):3325-3328.
[4]刘宝华,魏东杨新庆,等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3):241-243.
[5]王丽亚,王富伟排便护理对功能性便秘患者便秘严重度、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2):2342-2344.
[6]窦如森,马钢,王宗泽,等吻台器经肛直肠切除术与经肛腔镜切割缝台器直肠前突修补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效果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9):1468-1469.
[7]潘中平,李宾STARR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2):96-97.
[8]杨坤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8):88-89.
[9]鈦军.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在治疗直肠前突中的应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2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