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卒中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科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给予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卒中急救模式。对各患者救治效率、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各项救治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降低幅度及欧洲卒中量表评分升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明显后遗症例数多于对照组,轻度功能障碍、明显残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内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急救护士参与到急救中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明显提高,能够改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救护士参与;急救模式;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
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是目前已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常用的方法为静脉溶栓,但该病的治疗预后具有严格的时间依赖性,有效抢救时间窗发病后4.5~6 h,患者必须在就诊60 min以内进行手术[2]。卒中患者入院、急诊分诊、卒中团队接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导管室的协作任何一个环节时间的延误均会影响患者的救治。临床实际中的常规急救模式具有复杂的流程,辅助检查时间较久,对于卒中救治流程无专人引导,远不能满足患者的溶栓时间需求,救治效率较低,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3]。上海长海医院在国内率先设置了急诊预检台卒中护士岗位,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卒中急救模式对护士进行专业培训后,作为第一反应者辅助患者进行就诊,并贯穿整个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期望促进各科室之间的工作效率,提高救治效率[4]。但该急救模式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报告较少[5]。本研究运用到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60例患者中,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广州市花都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科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9~72岁,平均(55.02±6.82)岁;病程1~9年,平均(5.54±0.47)年。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9~72岁,平均(55.07±6.83)岁;病程1~9年,平均(5.49±0.45)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6];(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6 h;(3)头部CT排除脑出血;(4)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重要器官衰竭者;(2)已在外院完成CT扫描者;(3)资料不完整者;(4)发病前90 d内接受过重大手术;(5)保守治疗期间短暂性脑缺血反复发作。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即预检护士接诊,患者接受初步诊疗,患者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医师进行专业评估,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共同决定治疗方案,若确定溶栓则做好术前准备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安排护士参与到急救中。卒中急救护士岗位的建立:岗位成员需具有神经内科经验>5年,并通过专业卒中培训考试合格者,团队沟通能力良好。静脉溶栓过程:(1)就诊至专科医生接诊:患者就诊后护士即刻完成分诊,同时呼叫专科医生进行会诊,预告放射科做好辅助检查准备,予以患者静脉置管。(2)医生诊断至转运:医生对疾病作出评估后立即与患者或家属进行病情告知,评估家属溶栓意向,同时呼叫卒中小组,由卒中护士准备药物,随医生、患者至CT室。(3)转运至签署知情同意书:转运途中专科医生对家属进行再次谈话,明确溶栓重要性,强调治疗时间窗,卒中小组到达CT室后与专科医生共同再次阅读CT,明确诊断。(4)知情同意至开始溶栓: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立即给予患者CT室床旁静脉溶栓给药,完成后转运至抢救室进行二次给药。随后进行多模影像模式检查,结果传送至微信群,预告动脉小组及导管室,随后将患者转运至抢救室。治疗完成后两组患者均观察3个月。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对各患者救治效率、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救治效率:记录患者进入医院-开始静脉溶栓(DNT)、影像学检查完成-开始用药(INT)、进门-股动脉穿刺(DPT)、进门-影像学检查(DIT)、影像学检查-股动脉穿刺时间(IPT)。神经功能: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欧洲卒中量表(ESS)进行评价,NIHSS评分总分为4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越差[7];ESS评分总分为24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越好。预后情况:记录患者治疗3个月后无明显后遗症、轻度功能障碍、明显残疾及28 d内死亡例数。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分析系统展开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比较:观察组各项救治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效率比较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ESS评分升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无明显后遗症例数多于对照组,轻度功能障碍、明显残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内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讨论
诊断明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效果显著,且时间越早患者预后越佳[8]。目前临床上常规的急救模式对于卒中的重视性不够,卒中绿色通道缺乏专业人员的引导,协作不佳,沟通不畅,导致INT、DPT及DIT等过程的院内延误,救治效率降低,患者病情发展较为严重[9]。卒中急救护士经过专业培训,能够缓解专科协作与沟通,满足上述困难,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卒中急救模式在国外应用较多,我国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报告鲜少[10]。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救治效率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卒中急救护士参与急救能够提高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原因为此种急救模式特意将卒中护士设为一个岗位,强调了卒中护士在救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了专业性,卒中护士可提前给予静脉置管,并促进各科室的协作,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协调性,有助于提高救治效率。同时,于CT室给予患者静脉溶栓药物,缩短了救治时间,将院内卒中救治环节进行简化,有助于缩短DNT、INT、DPT、DIT及IPT时间[11]。
NIHSS评分及ESS评分已成为判定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预后的重要因素[12]。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各神经功能指标升高幅度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卒中急救模式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原因为救治时间的明显缩短可使患者在有效时间窗进行治疗,将闭塞的血管尽早开通,有助于改善缺血半暗带组织的血流供应,神经功能也可明显恢复[13]。
综上所述,卒中急救护士参到急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明显提高,能够改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纳入观察的病例偏少,部分指标不足以形成统计学差异,随访观察的时间短。后期可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分析卒中急救护士参与到急救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