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在肝血管瘤中应用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9月收治肝血管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经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实施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血管瘤中应用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能取得理想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
关键词:肝血管瘤 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 肝动脉化学栓塞术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率约0.4%~7.3%,在临床肝病中发病率占比约为7%,在肝脏肿瘤疾病中占比高达85%[1]。患者患病后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肝区不适等情况,但若血管瘤有增长趋势,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伴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大出血,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临床多采用手术切除、介入栓塞术、微波消融术等治疗肝血管瘤,手术切除和介入栓塞术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患者创伤相对较大,无法有效保障治疗安全性,综合疗效不理想。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是常用的热消融手术形式,具有微创、可重复操作、对肝脏损伤小、操作简便等特点,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得到了一定认可[2]。为进一步明确在肝血管瘤中应用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的价值,本文选取肝血管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9月收治肝血管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女19例,男11例;年龄37~63岁,平均(45.72±2.81)岁;肿瘤直径4.5~8.5 cm,平均(6.72±1.24)cm。观察组女20例,男10例;年龄38~64岁,平均(45.58±2.79)岁;肿瘤直径5.0~8.5 cm,平均(6.63±1.15)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接受临床检查确诊,符合肝血管瘤相关诊断标准[3],均为首次接受治疗,无治疗禁忌证;(2)认知、视听正常,无神经性病变或精神病史,具有基本沟通能力;(3)未合并肝硬化,且无肝、肾等主要器官病变。
排除标准:(1)合并造血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2)术前3个月内接受抗病毒、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3)对研究药物过敏,或严重过敏体质。
方法:(1)对照组接受肝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麻醉后通过Seldoinger穿刺插管技术对患者进行肝动脉插管穿刺,将5 F CORA导管插入后,适当调节导管位置,通过肝动脉造影观察肿瘤部位、大小以及与供血肝动脉的关系,在造影和透视的帮助下,于靶血管插入1.8 F微导管,将充分乳化的适量平阳霉素碘油乳(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肿瘤数量、肿瘤大小、供血情况等决定用量)以<0.5 m L/s的流速缓慢推注到肝动脉肿瘤供血部位,随后通过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肝动脉。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护肝、止吐等对症治疗。(2)观察组实施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术前为患者检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常规进行增强CT扫描、腹部平扫等。明确肿瘤部位、大小,拟定微波消融手术方案。根据患者病灶部位情况协助其选取适宜体位,经CT扫描明确病灶位置后,确定穿刺角度、方向以及进针深度等。常规铺巾消毒后为患者使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将皮肤切开,对血管瘤靶点部位使用微波针逐步穿刺,经CT扫描明确电极针位于消融靶区后,为患者进微波消融治疗。根据患者术中耐受情况调整消融功率在65~70 W,各位点消融时间在2~5 min,术中通过CT实时监测患者病灶部位变化情况,待消融范围满意后,将消融针道撤除,避免发生针道出血等情况。完成拔针操作后,再次经CT扫描观察有无出血情况。对于病灶较大者,可进行多次或单次多位点消融治疗。术后常规为患者进行水化及碱化尿液5~7d的治疗。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乏力、术后发热、术后呕吐、皮肤灼伤、术后轻度腹痛等。
疗效判定标准[4]:(1)显效:患者治疗3个月后,经MRI或增强CT检查病灶无结节样或不规则强化,肿瘤病灶消失且维持时间>1个月;(2)有效:患者治疗3个月后,经MRI或增强CT检查病灶不强化部分两径最大乘积超过术前病灶最大两径乘积的50%,病灶明显减小且维持时间>1个月;(3)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讨论
肝血管瘤是由许多大小不等且扩张的血窦组成的常见肝脏良性肿瘤,属于肝动脉分支畸形发育,肿瘤血液供应主要源于肝动脉[5]。临床多通过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主要是以患者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在明确肝血管瘤的供血肝动脉后进行人工栓塞,进而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有效硬化、缩小血管瘤,发挥预防血管瘤破裂出血的治疗目的。但肝动脉介入栓塞术为非根治性手术,治疗后病灶仍然存在,术后可能由于侧支循环的逐渐形成而导致血管再通,引起疾病复发[6]。
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相比介入栓塞术有微创、对肝脏损伤小、可重复操作、在消灭病灶的同时保护正常肝组织、患者住院周期缩短等优点,一般治疗1次后长期随访较少出现复发或并发症等。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主要是通过高频微波产生交变电场,对电场中的极性分子进行快速震荡产生热效应,进而使蛋白质变性、坏死。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优势包括以下几点:(1)肝脏血流供应丰富,能迅速散热,而微波消融术治疗升温较快,能有效抗热沉效应;(2)微波消融术操作简便,无需负极板;(3)微波消融术消融范围较大,对于不邻近危险脏器的较大病灶适用度较高,疗效显著[7]。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为肝血管瘤患者开展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穿刺过程中应保证规范化操作,经过患者尽量多的正常肝组织,进一步降低患者出血风险;(2)在穿刺过程中保证精准进针,注意把控进针的深度和部位的准确度,进而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在消融针进入到肿瘤后,调整穿刺角度前,应对肿瘤进行局部消融,在撤针的过程中保证消融针道;(3)在消融时应严格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消融,避免单次消融的体积过大,对于血管瘤体较大的患者,可选择多次消融治疗,同时术后要对患者及时补液,避免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甚至肾衰竭等情况;(4)避免过度追求完全的肿瘤消融,以免对正常肝组织及肝脏周围正常器官组织造成损伤;(5)在进行穿刺过程中,针对肝血管瘤部位在肝边缘者,应使用盐水纱布将患者各个组织隔开,减轻对其他器官脏器的损伤;(6)一旦出现肝穿刺出血等情况,可进行肿瘤局部补充消融,同时为患者进行有效的保守治疗,及时考虑为患者进行肝动脉栓塞止血等,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将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应用于肝血管瘤中能取得理想治疗效果,且长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黎秋曦,贾健锋,黄锐.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血红蛋白尿发生及其处理[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5):732-735.
[2]李陆鹏,曾广劭,曹会存,等.动脉栓塞术与微波消融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2):276-279.
[3]熊俊,李民,唐勇,等.腹腔镜下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联合术中超声引导肝血管瘤微波消融的初步探索[J].腹部外科,2020,33(3):200-203.
[4]王瑞官,郑方,李为民,等.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肝段大血管瘤或肝巨大血管瘤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9,47(12):1287-1289.
[5]王帅,曹喜华,张峰.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术后血红蛋白尿相关因素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29(6):596-599.
[6]陈亚峰,杜锡林,董瑞,等.腹腔镜下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疗效分析[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20,9(4):333-338.
[7]杨骏波,谢卓朝,田恒宇,等.腹腔镜超声辅助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20,37(10):1535-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