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3月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较传统护理模式效果显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式。
关键词:医护一体化 护理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并发症 患者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消化道内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效提高了我国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水平,但是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居民饮食习惯改变及社会压力增加等多种原因,导致消化道疾病发病率仍居高不下[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虽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术后迟发性出血、感染、穿孔等并发症仍是临床工作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2]。而传统的护理工作多是各单元彼此割裂,医护之间缺少及时的沟通和配合,不利于医生和护士第一时间对患者的意外情况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3]。本研究旨在分析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3月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3~64岁,平均(48.72±6.45)岁;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胃炎性息肉9例,胃肿瘤性息肉6例,结肠炎性息肉5例,结肠肿瘤性息肉3例,直肠炎性息肉4例。试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6岁,平均(49.21±7.04)岁;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胃炎性息肉10例,胃肿瘤性息肉5例,结肠炎性息肉4例,结肠肿瘤性息肉2例,直肠炎性息肉4例,直肠肿瘤性息肉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后需行黏膜切除术治疗。
排除标准:(1)具有精神疾病史或有先天性认知功能障碍;(2)具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因其他原因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近期进行有创手术等相关禁忌证;(3)具有严重的心、肺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药物进行治疗。(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由医生负责讲解手术基本情况、术后注意事项及其相关并发症,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进行术前准备,护理人员术中要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术后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常规用药指导并再次进行相应健康教育,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嘱患者不适随诊。在此过程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有效落实。(2)试验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常规护理的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补充修改,根据临床经验优化患者难以理解部分的内容,增加患者常见问题的详解,减少专业术语,帮助患者理解疾病情况及治疗方式优点,同时注意患者反馈问题。术前1 d由医生及护士根据优化方案共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减少患者焦虑情绪,增加医患互动,促进相互交流信任,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术中选择经验丰富且有较强专业知识的高年资护士配合手术。术后由医生与护士共同将患者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术后对患者及其家属再次进行健康教育,强调术后注意事项。护理人员要定时观察患者术后情况,手术结束后12 h内每4 h观察患者1次,之后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为6 h1次,对于老年患者或手术切除范围较大的患者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此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尽量减少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积极构建医生、护士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的治疗模式,预防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期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调整饮食,辅助其进行康复锻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院外对患者健康问题进行专业合理解答,若有病情变化要及时随诊复查。
观察指标:(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穿孔、术后出血、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通过本科室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包括20项问题,每项5分,共100分,具体包含护理人员对疾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合理性等相关情况介绍的详细程度,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情况,护理人员对于相关疑问解答情况等。根据量表得分情况进行分级,得分>85分为非常满意;70~85分为满意,60~70分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试验组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试验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内窥镜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为提高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优势明显,但也导致了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术前情绪波动、术中不配合治疗、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易忽视[4],往往未能对患者进行充分地健康指导和相关疾病介绍,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增加了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联系沟通,不但为患者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医患之间增加信任感,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提升治疗配合度[5]。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护理模式的变化使患者的恢复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缩短,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患者术前准备更为充分,术后恢复阶段医生和护士可以在第一时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术后机体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进而缩短了患者的院内恢复时间,有利于早期康复,同时也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床位周转率,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试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穿孔、出血人数均少于对照组,说明护理模式的改变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这可能是由于新的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负面情绪,从而通过应激反应等方面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而且新的护理模式更加强调术后的观察和监护,提升了早期干预不良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上结果表明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中能帮助患者提升总体治疗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护理方式。
[1]刘超,张龙,王红.ESD与STER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切除中的选择与对比研究[J].广州医药,2019,50(4):87-91.
[2]班志芬.消化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3):377-378.
[3]朱雅芳,孙小军,胡剑浩.医护一体化护理在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6):1062-1064.
[4]黄长玉,赖敏,黄隽,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3):38.
[5]许怡.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模式在胃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