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年龄、肌酐和射血分数(ACEF)与危险分层级别(CRUSADE)评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出血风险等级方案制定中的作用及该方案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0例行P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管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基于ACEF评分及CRUSADE评分实施出血风险分级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18.00%(9/50),低于对照组的44.00%(22/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F与CRUSADE评分在为PCI后患者制定出血风险等级方案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显著减少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出血风险; ACEF; CRUSADE;
冠心病(CHD)也叫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还会威胁患者生命[1]。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普及与广泛应用,CHD预后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PCI逐渐成为治疗CHD的主要手段。有研究表明,在PCI后对患者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预防缺血事件,有效降低血栓发生风险[2]。然而任何治疗有利也有弊,在联合药物进行治疗时,虽可降低血栓发生风险,但同时也会增加出血风险[3]。出血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而且会影响患者情绪进而阻碍患者治疗及预后。一方面,为CHD患者制定出血风险等级方案对PCI后患者出血风险进行评估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如何使用高效的出血风险定量工具对于风险评估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基于此,本研究对出血评分系统——年龄、肌酐和射血分数(ACEF)与危险分层级别(CRUSADE)评分在PCI后患者出血风险等级方案制定中的作用及该方案应用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0例行P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管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或家属知悉并同意本试验。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2)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于门诊复查或接受电话随访。
排除标准:(1)随访过程中的失访者。(2)无法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患有严重的消化道溃疡或炎症、有出血倾向)或过敏、不耐受者。(3)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危及生命者,如重症感染、肝肾系统疾病等。(4)住院期间死亡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PCI后持续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0684)100 mg/次,1次/d;替格瑞洛(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1079)90 mg/次,2次/d,服用至少1年或至出血事件发生。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告知患者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定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症状,定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按时服药等。
观察组基于ACEF评分及CRUSADE评分实施出血风险分级管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出血风险分级依据:基于ACEF评分及CRUSADE评分最佳截断数值变化划分出血风险等级,共分为1级风险、2级风险、3级风险、4级风险4个出血风险等级。
(2)出血风险分级管理内容:(1)1级(低危)。医护人员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每8小时1次的出血倾向观察并记录护理相关流程;血管穿刺后采用自粘弹力绷带进行加压,时间>2 min,低分子肝素注射后轻压3~5 min。(2)2级(中危)。医护人员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每4小时1次的出血倾向观察并进行记录;血管穿刺后加压与低分子肝素注射后轻压时间分别为3~5 min与6~10 min;责任医护及药剂师对D-二聚体(D-D)数值变化趋势进行评估,并判断溶栓药物的用药时间及剂量是否合适。(3)3级(高危)。医护人员遵医嘱进行每2小时1次的出血倾向观察并做好护理记录;血管穿刺后加压时间与低分子肝素注射后轻压时间分别为6~10 min与>10 min;运用危急值信息化闭环管理系统与检验科电话沟通双向路径确认纤维蛋白原(FIB)危急值;责任医护及药剂师共同对患者现阶段的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减量或暂停使用溶栓药物;调整用药后在系统中对处理结果进行反馈。(4)4级(超高危)。遵医嘱进行每2小时1次的出血倾向观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并将此项列入每班床边重点交班,写入交班报告内;血管穿刺后加压时间与低分子肝素注射后轻压时间均>10 min,遵医嘱执行抗凝治疗,即立即暂停或终止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并反馈危急值处理结果,继续对患者凝血指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进行动态监测。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院外门诊随访及科室联系,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统计并计算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PCI后通常会指导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缺血事件发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虽可对预防血栓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不仅会降低患者临床疗效,造成患者经济负担,而且会使医生处于“两难”境地,影响医师对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也对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5,6]。加强出血风险评估、权衡CHD患者在PCI后缺血与出血风险,尽早识别高出血风险患者,为其制定合理的出血风险应对方案可保证患者有效治疗与预后。近年来,出血评分系统作为评估CHD患者PCI后出血风险的定量工具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有助于指导临床诊疗方案制定。其中,作为出血评分系统的ACEF和CRUSADE评分系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操作简单直观[7]。本研究基于ACEF和CRUSADE评分为PCI后患者制定风险等级方案,并比较了该方案与常规护理方案。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费用的应用效果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发生的出血事件包括皮下瘀血、黏膜出血等,观察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ACEF和CRUSADE评分为PCI后患者制定的风险等级方案可显著优化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并显著降低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ACEF评分包括年龄、血肌酐(Scr)和射血分数(EF)3个变量,通常用于评价择期心脏外科手术后30 d死亡率[8]。2019年高国峰等[9]分析了ACEF对PCI后患者的预测价值,证实ACEF评分可作为预测远期全因死亡的评分工具。CRUSADE积分法评估内容包括基线红细胞压积、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心率(HR)、收缩压(SBP)、性别、是否伴有心衰、糖尿病和既往血管系统疾病史[10]。有研究表明,CRUSADE出血评分系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在临床上已得到医生的广泛认可[11]。由此可见,ACEF和CRUSADE评分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采用ACEF和CRUSADE评分为PCI术后患者制定出血风险等级方案可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费用,降低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但受所用样本量少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后续需作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应用ACEF与CRUSADE评分为PCI后患者制定的出血风险等级方案可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