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科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科护理学”是临床具有特殊地位的主要护理课程之一,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护理方法、护理教育模式,但是在目前社会不断发展和医疗体系不断成熟的大背景下,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以往传统的护理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借鉴国外儿科护理学教学经验,对“儿科护理学”进行课程改革及教学优化,以望为后期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教学;优化策略;
儿科是临床上最重要的科室之一,相关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并且辅助治疗护理措施对患儿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儿科护理学”是整个临床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过学习和培训后,专业人才方可输送至社会。“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根据小儿时期这一人生基础阶段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内容包括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和护理等,是护理高等人才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儿科护理学”课程由基本理论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组成,儿童保健、生长发育以及基础护理操作等均为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内容,此外,还包括儿科各种疾病的护理内容[1,2]。目前,医学模式已逐渐经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此背景下,儿科护理工作也逐渐从单一疾病的护理转变为以患儿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包含医学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护士是健康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医疗战线的主力军。“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前教学中普遍重视儿科疾病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不能较快地适应临床工作[3]。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应对“儿科护理学”课程进行改革及教学优化,现报告如下。
1 “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儿科护理学”是当前护理专业中较为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课程内容,才能够提高临床实践能力[4]。然而,当前“儿科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内容欠合理。儿科护理学往往依附于临床医学,尚未形成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并未体现儿科专业特色。(2)教学方法单一。纵观当前教学方式,以课堂为中心,重视教师讲、学生听,且课堂中理论内容占据较大比例,忽视了临床实践[5]。(3)教学目标未体现整体护理理念。儿科护理教学中往往采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儿童健康的需求。
2 “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原则
2.1 遵循编写原则
立足本学科的教学大纲、课程资源,并且根据小儿发育特点、解剖特点制定不同阶段护理措施,确定本学科的教育目标,评价本学科教育经验[6]。把握以立德树人、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大众创新为主线的编写特点,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突出儿科教学难点及重点,将人文关怀融入专业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 立足科学性和先进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护理专业对实操性人才的培训日益重要,这对所有课程的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多偏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在儿科护理中根据目前实践情况进行课程改革。应在“儿科护理学”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典教材先进之处,并结合我国儿科护理的实践情况,修改及补充教材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出时代要求。例如,根据儿科疾病谱的变化增加部分疾病的护理,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护师职称考试增加部分知识点,更加注重儿童心理、情感发育问题的干预和护理,强调人文知识向专业知识的渗透,体现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整体护理观。儿科护理学专业更倾向于手动方面,在进行编写时,要对立体化教材建设多加关注,同时为学生创造有关的学习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专业知识[7]。
2.3 呈现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编写过程中,可根据系统将儿科相关疾病进行分类,并且罗列相关疾病,每个系统只选取1~2个常见病,按完整的护理程序编写,其余疾病的护理仅阐述护理诊断、问题和护理措施,既可节约篇幅,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体现以成人学生为主体的特色[8]。
2.4 体现渐进性和技能性
编写体例上,可以护理程序为框架,通过引用典型案例,将护理程序贯穿其中,反映儿科护理学的教学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临床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适应现代儿科护理的需要。例如,在每章末设置相应的思考题,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及系统地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最终提高临床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基于成人特点的“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及教学优化策略
3.1 调整课程内容
调整当前课程内容,坚持以儿童健康需求为主线,分析当前儿科护理人员就业前景,从而确定岗位人员的综合能力。可根据社会所需要的儿科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医院实习机会,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除了常规儿科病区护理干预外,还可增加儿童保健会诊、预防接种等内容,提高护理实习生的护理能力[9]。
3.2 制定课程目标
坚持整体护理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将整体性、系统性及连续性贯穿其中。在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一位护生都能阐述当前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分析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家庭、社会因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从而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3.3 革新教学方法
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课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若干个重要点,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设计、组织多种教学方法。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情感与态度共鸣,从而实现专业课程育人功能。例如,讲授隔离技术时,课堂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及讨论“为什么隔离技术要如此严格要求”,也可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后谈个人感受,以情感人、以情化人。通过真情流露让护生感悟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此外,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可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利用情境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模式等,提高教学效果[10,11]。例如,讲解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时,可创设情境,由学生扮演患儿与护理人员角色,让学生能够加入实践中,提高其体验能力。列举青霉素药物过敏导致患儿死亡的反面案例,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3.4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混合式教学属于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其注重结合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更为流行,可对学生进行由浅到深的深入性教学。混合教学开展的最终目标并非使用线上平台或者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更不是体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其目的是有效提升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深度。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规律中如下4条尤为关键:(1)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2)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经验积累过程[12]。(3)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和条件是不同的。(4)对于学习而言,教学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有效的教学一定是依据学习的规律对学生给予及时、准确的外部支持的活动。线上资源要能够实现对知识的讲解,线下活动要能对线上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检验、巩固以及转化作用,评估需要包括线上、线下的评估以及过程、结果的评估[13,14,15,16]。
不管线上还是线下教学,都需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度,以便及时督促学生学习等。目前在线平台均开发了一些测试的小程序,可以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学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和教师均能及时掌握问题,以便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规避或者改正。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学到知识和方法,主要关注结果,但是学习的过程同样重要,可以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3.5 预期课程建设规划
线上和线下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学习效果同样至关重要,有的课程内容的教学适合线上教学,有的课程适合线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人员对课程有详细的了解。此外,课程内容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参考相关优势资源和模式,或者进行体系改革;课程的网络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课程网站畅通,能够发挥辅助教学功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7,18]。
4 结束语
“儿科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及课程优化应突出儿科护理特点,重视技能操作培训,强调知识及能力并重,最终适应医疗保健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