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柱
彭山县中医医院 四川省彭山县 620860
【摘 要】目的:对应用针刺过程中不同留针时间模式对患有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患者8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4 例。采用留针30min 针刺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留针19min 针刺模式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面神经麻痹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留针19min针刺模式对患有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针刺;留针时间;单纯性面神经麻痹;治疗
针刺是目前临床上对面神经麻痹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常用中医方法,留针时间是针刺治疗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 主要意义在于候气、补泻和提高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对患有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患者应用针刺过程中不同留针时间模式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3 月-2014 年3 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疾病的患者8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4 例。对照组患者面神经麻痹患病时间1-8 天,平均患病时间(3.7±0.9)天;男性患者10 例,女性患者34 例;患者年龄21-67 岁,平均年龄(45.3±1.1)岁;研究组患者面神经麻痹患病时间1-7 天,平均患病时间(3.5±0.8)天;男性患者12 例,女性患者32 例;患者年龄23-68 岁,平均年龄(45.4±1.2)岁。两组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中医针刺治疗,主要取穴包括地仓、完骨、颊车、下关、丝竹空、四白、巨髎、合谷、攒竹、颧髎、承浆、内庭等,每次针刺前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对照组患者每次留针30min,每天治疗一次,计划治疗一个月;研究组患者每次留针19min,每天治疗一次,计划治疗一个月[2]。
1.3 观察指标
选择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面神经麻痹疾病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House-Brackmann 面神经生理功能分级标准,对本次研究的治疗效果进行评级。临床治愈:面神经生理功能分级水平已经达到Ⅰ级;有效:面神经生理功能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减少程度达到或超过2级,但仍然没有达到Ⅰ级;无效:面神经生理功能的分级结果与治疗前没有任何变化,或进一步恶化发展[3]。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 检验。
2 结果
2.1 面神经麻痹疾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应用留针30min 针刺方式治疗后,11 例面神经麻痹疾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0 例有效,13 例无效,总有效率70.5%;研究组患者应用留针19min 针刺方式治疗后,16 例面神经麻痹疾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4 例有效,4 例无效,总有效率90.9%。该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中医针刺治疗后
(19.84±3.57)d 面部功能恢复正常,临床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6.40±4.51)d;研究组患者经中医针刺治疗后(14.64±3.19)d面部功能恢复正常,临床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1.18±3.46)d。两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面神经麻痹疾病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口僻”疾病的范畴[4]。针灸治疗所产生的刺激时间是对针灸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也是目前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的一个重点性问题。目前临床上公认采用针刺方式对面神经麻痹疾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 然而相关文献关于实际留针时间与面神经麻痹治疗效果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5]。此外, 中医学著作《灵枢·五十营》有“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 气行十六丈二尺, 气行交通于中, 一周于身。”的表述,简而言之中医学理论中将一呼一吸称为“一息”,按正常人每分钟呼吸次数在16 ~ 18 次激计算,270 息的时间应该在15 ~ 17min 之间, 即经气循行周身通常情况下需要时间在15 ~ 17min 之间, 因此19min 留针时间与理论上的经气循行周身所需要的时间更为接近, 采用留针19min 针刺模式对面神经麻痹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本次研究结果亦可以充分证明上述观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妍, 韩宝杰, 励志英. 毛刺法治疗急性期面瘫60 例[J]. 河南中医,2009,21(04):109-110.
[2] 李彦知, 杨建宇, 范竹雯, 等. 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治疗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3(11):1019-1021.
[3] 桑德友, 刘文宾, 赵婧, 等. 面神经炎中医治疗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3(11):998-999.
[4] 王辉. 中医分期多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60 例[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14(04):109-110.
[5] 梁东升. 针刺配合远红外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 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8(06):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