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医学教育论文范文,医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形势下网络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2-22
  • 阅读量253次
  • 评分0

    摘要:网络教育有不受时空限制、多方资源共享、可授课人数较多等多种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软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级教师网络平台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信息资源堆砌繁多等问题。新形势下,传统的学校教育供给方式弹性不足,无法应对突发情况的冲击,教育模式短期内需要调整,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结合苏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肿瘤放射治疗专业的网络教学体会,浅谈目前网络教学的现状及实行方法,提出可能的改善对策和对未来网络教学的展望,强调未来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紧密结合,或许能够相得益彰,各自发挥优势,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教育 教学改革 未来趋势


    网络教学的背景

    随着信息化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建设,网络教育共享成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合理使用可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且教学成果显著。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共享,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1]。苏州大学通过智慧树在线大学平台在今年3月份开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网络授课。

    网络教育的现状

    假期过后各地方院校包括大、中、小学都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和“停课不停教”的号召,开展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网络教育。包括在线直播教学、慕课教学、翻转课堂,使用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进行讨论式教学等。虽然网络教育方式多样化,网络教学的资源比普通线下教学更广阔,但当前因很多客观因素导致网络教育没有达到理想化的效果。

    当前网络教育的方法:(1)在线直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利用直播教学工具可以构建虚拟教室,在其中实施一对多的同步在线教学。因网络教学方式涉及的学生人数比线下教学多很多,此前已有多个课外辅导机构采取此方式进行线上直播教学,例如考研辅导机构、英语考试辅导机构等。这些机构已有自己开发的较成熟的直播教学App,或者与其他直播平台合作,如CCTALK直播App。(2)慕课教学:这种方式下指导老师和学生不仅在空间上分离,在时间上也是分离的。慕课教学允许学生自行支配学习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学习特点灵活调整学习步调,自我控制学习进度。这对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量身定做,有的放矢。常见的工具软件包括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3)翻转课堂: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在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在线上直播课堂中,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应用练习和参与讨论。直播过程中,教师主要任务是澄清相关概念、解答学生问题、启发在线讨论、引导学生自由在线交流等,同时可以通过线上设定好的应用练习或测试来进一步强调、巩固、加深或延伸相关知识。常见的工具软件有智慧树平台翻转课堂、腾讯课堂等[2]。苏州大学正是采用了智慧树平台来为学生进行网络授课。(4)会议讨论式课堂:这种方式下学生也可以连接麦克风参与到课堂,适合一个小规模的班级上研讨形式的课程,此外也可以连接摄像头打开视频通话功能,能更生动的模拟线下上课模式。常见工具软件有腾讯会议、钉钉、QQ等。

    当前网络教育的短板:(1)网络教学客观条件参差不齐: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仍然不平衡,教育技术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差异仍较大。特别是部分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率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在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以及条件优越的家庭中,网络学习可以发挥较大作用,而在农村、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等网络及设备条件较差的地区,则作用有限,甚至无法操作。除此之外,网上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良莠不齐,教育内容、授课水平、教学节奏等差异也较大。因此网络教育会受家庭经济状态及所在地区的影响,可能导致个别学生无法接受网络教育而产生不公平教学。(2)教师对网络教育的生疏:新形势下突如其来的线上授课,给师生都带来很大影响。很多老师突然接到“直播任务”,在网络不达标、设备不过关、直播环境杂的情况下仓促开始授课,特别是对一些年龄较高的教师,由于对平台和技术的不了解,不能发挥出平时的授课实力。学生方面独自面对电脑,缺乏互动,没有学习氛围,学习效率低。虽然线上教育也有其优势,如扩散比较方便,编辑成本比较低,不用考虑太多地理上辐射半径的问题,但是线下教育的很多特质是线上教育无法实现的,如老师对学生的高频反馈,对学生思维变化的理解,集中学习环境的打造,同学之间的模仿竞争、友情、精神交流等。(3)网络课程效率的不确定性:网络教学中难以时刻掌握学生学习的动向,是一个主要问题。因为直播平台中的音响与声音,包括视频中所展示的内容也都是反映教师端的页面,而对学生的听课状态根本无法把握。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依靠平台给出的数据,如到课人数、课前签到、观看直播时长等进行判断;但数据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学习成果。比如有的同学持有两部甚至以上的手机,一部手机签到上课只是用来挂机,而用另一部手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的同学可能账号处于直播间内,但是点名回答问题找不到人。因此网络课程的学习效率就有了很多不确定性,教师对直播过程的把控也相对困难和吃力。(4)网络课程设计不理想:大多数老师对网络平台授课还比较陌生,在备课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或许还是沿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显然这样并不利于课堂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上网络课的积极性。众所周知,网络本身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无论是用电脑端还是手机端学生均可以自行查找感兴趣的内容,传统课堂上课氛围好、互动性强,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设计具体,衔接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而网络教学由于受硬件、软件工具等的影响和网络的波动,提前设定的内容也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造成讲课进度的延缓或内容的丢失,进而影响到整节课的流畅度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网络教学的改善对策及未来趋势

    网络教育的改善对策:(1)资源共享与全方位支持:政府应加强偏远地区信息网络方面的技术,对缺乏网络教育设备的学生,教育局可向学生借助临时网络设备,以免有学生因客观条件无法参与到网络课堂。在网络学习资源方面,为学生提供政策支持与经济帮扶,设立共享教学资源库,着手建设网络化校园,从而实现人机互动、人人互动,资源共享。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应共同努力打造合适的网络教学环境与学习习惯,实现个性化教育与学习模式[3]。(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各级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多有不同,他们作为网络教育中的先行者,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与新方式[4]。作为苏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的教师,我们相比在校的专职老师有更多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医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古代中医有望、闻、问、切,现代西医也需要在视、触、扣、听中完成医患信息的传达和规整,如何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操作在网络平台上传授给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老师各方面的素质,不仅仅是专业上的,还包括科技信息、计算机应用、网络调试与心理互动等。(3)重视网络教育形式并提高监督强度:网络教育形式很早就已经在许多培训机构广泛使用,近期因为特殊背景才大范围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但它不是过渡时期的替代,未来网络教育将更加普遍并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而且范围不仅仅是在校的学生。因此学校、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当前自媒体时代网络学习的受众人数持续在增加,作为教育最前沿的高等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内容的逐步适应和完善网络教学。此外,提高网络教育的监督强度,致力保证学习质量是提高网络教育效果的关键,如二机位监督考场下的考试,抽查式电话提问等。(4)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管上述客观条件全部具备,但学生自己本身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话网络教育将毫无意义。政府和家庭依然要将学生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与学生讲清楚,网络教育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陪伴在每一位学生左右,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学习与他们自身紧紧相连,谁也无法置身事外,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能接受,承担起时势赋予他们的责任,或许能让他们更快速的成长。

    网络教育的未来趋势:谈及网络教育的未来趋势依然是一个大命题。作为非教育出身的一名医学生教师,笔者觉得“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主导方式。因为这种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在扩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均有确切又明显的优势。混合式教学方式作为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组合形成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将成为未来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课堂上师生之间面对面进行互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也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学生可重复学习,有利于其不断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因此,把基于传统课堂的线下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线上教学模式相结合,将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时效性,更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结语

    新形势下网络教育展现了其独特优势,能够充分呼应“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号召,而且网络教学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只要统一规划,加强认知,改善教学模式,避免教学形式化,思考网络教学改革方向,扬长避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教学的明天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杨璐,唐寅,魏强,等.新冠肺炎期间医学网络教育方式调查及探索[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2(9):50.

    [2]张阳.高职院校网络教学中易现问题与对策浅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7):199.

    [3]孟瑶.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9(2):180-181.

    [4]王巍,秦姣.高校网络直播教学问题及完善策略探讨[J].科技与创新,20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