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用,更须关注“质增值”——从《母鸡》的两次教学说开来

  • 投稿傲慢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43次
  • 评分4
  • 57
  • 0

林乐珍

“增值”,往往是出现在经济领域的一个术语。语用教学“质增值”,指在语用教学中关注优质输入,让学生增加的语用在质量上有所增值。可见,“质增值”的过程也包含了“量增值”,在增值程度上又比“量增值”深了一层。以下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母鸡》的几次教学,聊聊对当前“语用热”的几点思考。

几年前偶然听到教师讨论《母鸡》的教学,大致程序如下:(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读课文第1—3小节,说说“我”为什么讨厌母鸡。(3)研读课文第4~6小节,说说哪里让你感动。(4)讨论: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5)我们的妈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请写下来。站在母亲的视角,我有感而发:“孩子对母亲生活上的照料、关怀是能够感受到的,最大的分歧在教育的沟通上。母亲的每次叮嘱,孩子反嫌唠叨。文中‘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不正是母亲教育孩子时的唠叨吗?这是很好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点。”大家纷纷应和,要我上这课。静心品味,作者通过描述母鸡的行为、叫声,表达了对母鸡从讨厌到敬畏的情感变化。行为描写比较感性易懂,可以转换成图片场景来创设课堂情感体验场,显然,感悟叫声中包含的情感是重难点。于是,教学思路随之形成。

【《母鸡》2009年版教学】

一、披文人情

1.盘点词语。

2.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从内容上看,上、下第一行都是写声音的,第二行都是写动作的;从表达的情感上看,上边是写对母鸡的讨厌,下边是写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师:课文哪几个小节写讨厌母鸡,哪几个小节写不敢再讨厌母鸡?

二、破文动情

1.师:用上这里的几个词语,说说讨厌母鸡什么。

2.师:后来为什么不敢再讨厌?画出描写母鸡行为、叫声的句子。

3.师:用心去体会,你一定会有话要说或有问题要问。

三、悟文移情

1.创设情感体验场。

课件播放母鸡行为,场景营造,配乐旁白:这就是母亲,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它警戒着——/发现一点儿好吃的东西,它啄一下,马上放下——/它半蹲着——/它伏在地上——/多么温馨、融洽、和谐的画面。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那咕咕的声音一遍遍响起(播放声音),用心听,它仿佛在说什么?(逐一出示图片)

是小鸡还不会啄食吧,它咕咕地辅导着什么?——/孩子碰到困难了,它会怎么安慰,怎么鼓励?——/这两个孩子一定偷懒了、淘气了,妈妈在批评什么——/妈妈有事要出去了,它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在咕咕地叮嘱什么?—遍又一遍。/它还会咕咕地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方面,写下来。除了老师提示的,你还可以大胆地发挥想象。

出示:____,它咕咕地辅导:“____。”/____,它咕咕地安慰:“____。”/____,它咕咕地批评:“____。”/____,它咕咕地叮嘱:“____。”……

四、写话抒情,总结提升

课上完了,反响不错,但心里总隐隐感觉不是滋味。直到2014年,接班四年级,再次教学《母鸡》。反思前稿设计,在语用点的选择上,基于师生的认知差异,把触角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促进了文本语言的“成活”,可以说,学生在人文体验上有了很好的增值。

但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上,“____,它咕咕地( )=‘____。”’似乎是对课文“行为场景+叫声”表达形式的语言转换。细细琢磨:这样概括式的描述,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这篇课文,也能写出这样的语言。课堂中,学生写的内容虽然丰富,但略显机械。因为通过行为场景和叫声表达情感对于学生来说还只是个抽象概念,没有融会贯通,没有内化到他们的言语仓库中,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不多或者说几乎没什么提高。语用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重构,像这样止步于语言知识的语义传递只是“语言知识量的增值”,绝不是“语用”的终结点。

如何从“语知”深入到“语用”?认知心理学认为,“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不能靠说教,应靠迁移、运用、领会。因此,语用教学要“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实现“质增值”。思考之后,就有了新一版的教学。

【《母鸡》2014年版教学】

片段一: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作者开始讨厌母鸡,后来就不敢再讨厌了。

师:为什么讨厌?

生:它叫个没完没了,讨厌。

生:有时候不这样乱叫,又细声细气的。到了下蛋的时候更加吵得受不了。

生:有时候,欺侮鸭子,又怕公鸡。

(教师随机板书学生概括性的语言)

师(出示课文第1~3小节,画出学生说的几方面):读读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生答,略。教师结合课堂生成,在相应的动作、联想处做上记号)

师(指板书概括性语言):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你发现了什么语言秘密?

生:把动作展开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真实的场面。

生:有了自己的联想,更生动了。

生:写了细节,别人读起来更有感受。

这是“据意识言”,基于学生原有认知与文本语言的差异冲突,让他们去探究并发现文字背后的奥秘,习得语言形式。

片段二:

师:是呀,细节最能打动人心。走进课文第4—6小节,哪里让你感动,做上批注。

生:以前的母鸡连公鸡都不敢反抗,现在为了孩子,见到黄鼠狼就大叫,母爱无畏啊!

生:母鸡啊,你自己都饿瘦了,为什么还把东西省下来给孩子吃?你先啄一下,是先试试这东西能不能吃吧。

生:母鸡伏在地上,半蹲着,鸡雏们爬在身上,多么温馨、祥和的场景啊!

生:这一次次咕咕的叫声中该有多少叮咛,多少不厌其烦!

这是“依言会意”,在学生发现了语言奥秘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反一”,借助文本语言范例,通过批注进一步关注场面描写,使之内化在学生自己的语言系统中。

片段三:

师:(课件播放相应场景)看哪,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这就是母亲,请拿起笔,选择一个场景写下来。

(学生可转换课文场景,可自己展开想象,进行场面描写)

这是“以言表意”,及时让学生巩固并运用学到的语言表达形式,“举一反三”,在内化课文“意”的同时也内化了“言”。此时的表达是糅合了本课阅读的全部意义之后的一个升华,母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可敬的形象了,而是化作了学生心中那个“负责、勇敢、慈爱、辛苦”的母亲的形象。

【思考】

反思《母鸡》的这几个课例,颇有感触。当前,语用教学不断升温,语用教学如何优质输入,实现“质增值”?

一、依托“高度”增值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说,这是对多年来这一争论问题一个较科学的判定。显然,《母鸡》教学中,开始几位教师讨论的“我们的妈妈又是怎样关爱我们的”,语用点只是在文本精神层面上的掠过,学生实际上并未进入课堂,进入知识,进入思想,也就没有真正进入学习过程。

《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说教”的产物,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资源很丰富,但很多内容所蕴含的情感要素是隐性的,教师自身必须深刻地理解,在诸多的教学价值中选择适当的核心价值点,然后才能传达给学生。“2009年版、2014年版教学”建立在学生对知识领会与感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将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过程中,学生在说、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这样的目标立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高度”,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目标。

二、挖掘“深度”增值

课文之所以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凭借,就在于语言学习内容的可创生性。因此,在从静态的教材向动态的“学材”转化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立足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高度”,还需要寻找适合的言语生长点和能力发展点,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设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尤其在对“达到什么程度”的把握上要心中有数,不能光有形式却没有实质性的增值。如“2009年版教学”中“____,它咕咕地()=‘____。’”的语用点虽然也是基于文本“行为场景+叫声”的语言形式,但也仅仅浅尝于形式。而“2014年版教学”透过语言形式的表象,抓住本质,即“展开动作、结合联想”的行为场景描写的表达方法,使学生在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智慧上得以提高,语用自然就有了“深度”。

三、借助“厚度”增值

我们往往比较容易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但要让文本言语增值,就要优化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语文中的“语用”教学,不是讲授系统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课文语境中,感悟它们的特点与运用规律,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征。

“2009年版教学”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场面描写单薄,过程没有展开,对学生来说,“行为场景+叫声”的语言形式还是“心中有,笔下无”。而“2014年版教学”则透过语言形式的表象,深挖内涵,紧紧围绕语言增值点“据意识言一依言会意一以言表意”,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在这言意转化、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螺旋式提高。

四、拓展“宽度”增值

语言规律的把握、语用技能的形成往往需要在众多同一类语言现象的不断刺激、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相应的“心理图式”。而一次即学即用的课堂模仿,很难在学生的心理图式中留下关于某种语言形式的痕迹,只有采取诸如把相同写法的课文归类学习,引进与课文语言特点或相同或相似的片段,才能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形成语用能力。

2014年版《母鸡》教学的第二课时,引入了《麻雀》,在同质的拓展阅读中,再次加深和强化“展开动作,结合联想”的场面描写方法和作用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言语图式”。当学生对怎么表达有了较为明确的感觉,说话、写作就能“从心底自动而自然地涌出”。然后补充“老舍之死”中老舍被批斗完回到家的一段情景资料,通过异质阅读触发学生对亲情的立体认识,从而珍爱亲情。这样,由一个点延伸为一条线,再拓展到一个面,从而实现语用教学“质增值”。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