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张岱:一生笔耕的“语”与“文”

  • 投稿二月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37次
  • 评分4
  • 35
  • 0

李子山

在古代,中国的汉语教育一直与哲学、史学、文学、经学纠杂在一起,并多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直到清朝末年,西学东渐的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才有《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全国范围的实际推行。在当时规定的必修学科中,“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两门才是与语文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即使以后有了专设的,也不称语文,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统称“语文”则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事。史称绝代小品文家的张岱,居然没有教过语文,但他的一生笔耕却和“语”与“文”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张岱出生于1597年,明亡时他47岁。张岱的祖先是古剑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祖先之一的张九龄为唐开元的宰相。张岱的一支始祖为宋代名将、魏国公张浚。张浚的世孙张远道于南宋成淳元年任绍兴知府。就此张岱祖辈始在绍兴繁衍子孙。张氏在元代耕读传家。至明代科举人才辈出,张氏门第日渐显赫。明隆庆五年(1571)张元忭为张岱曾祖父,祖父和叔祖皆为万历年间进士。至张岱父亲,才科场失意以副榜贡谒选,为山东鲁肃王府任右长史。

张岱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极为浓厚的书香世家。高、曾、祖、父四代都是知名学者。他自幼耳濡目染,聪慧过人,有神童之誉。考取秀才之后,却受阻于乡试。

有学者认为,张岱科场败北,实乃性理中事:其一,他读《四书》是坚决“不读朱注”的,而朱熹的《四书集注》正是官方钦定的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其二,他虽忠于大明,但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对皇帝并非一味崇拜,有时批评还相当激烈。如此的张岱,当然不为所选。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崇祯帝自缢煤山,明亡。时张岱47岁,人生轨迹由此改变。次年,鲁王朱以复监国。朱到绍兴,张岱因其父曾任鲁肃王(朱以复父)长史,迎鲁王至家设宴招待,轰动绍兴。鲁王委张职。张岱见鲁王用人不当,复明无所作为,数月后即离职避去。陆军入绍兴,张岱受到通缉。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犹如从干仞山冈上跌入了无底深渊。从此,多处颠沛流离,过着饥寒相迫的生活。同时,绍兴的许多名节之士先后为国赴难。如刘宗周为抗清绝食身亡,王思仁高呼“高皇帝”(朱元璋)气绝,张岱的姻亲祁彪佳沉水自溺。他的近亲曾为县令的堂伯张九山被清兵所执,不降而死,堂弟张介子因举兵抗清被俘,英勇成仁……张岱敬仰这些志士的壮烈,也想以死明志,但因撰写《石匮书》未完稿而决心忍辱负重、坚持到底。“乱来家愈光,老至更长饥”“焦饭与酸齑,遂于数量多”,正是他当时苦难生活的写照。就这样,张岱东躲西藏,过了数年的流亡生活。待到风声平静,才回到城内,租了一个颓败的宅子(快园)蛰居下来。他的后半生极为困顿,常“瓶粟屡罄,不能举火”,不得不以老病之身学习耕作,担粪、舂米、养鱼。同时,他坚持写作,记录其身处社会最底层的移民“心路历程”。

张岱的散文著作结集的有《陶庵梦忆》《琅嬛文集》《西湖梦寻》等,此外还有如《夜航船》《快园道古》《史阙》《冰雪文》《石匮书》等多种著作。他60岁时以一人之力完成了博大精深的巨著《石匮书》,晚年还写了《石匮书后集》63卷,记崇祯一朝及南明朝历史……总之,他一生笔耕,其文史创作不仅在文学、史学上留下了宏伟业绩,而且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张岱的散文佳作惠及语文教材

散文是张岱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史称其为绝代小品文家,绝非虚饰。他的散文独树一帜,综合了明代“竟陵”“公安”两派之长,而且题材更为广泛,不仅有写人物山水的,而且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涉猎。如写打猎的、说书的、演武的,还有写饮茶的、赏月的、画画的……几乎所有的风俗胜迹,无不涉笔成文,充分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生活风采、社会画图。他热爱生活,熟悉生活,善于写别人不经意的日常琐事,又能以独特的视角,在日常场景中发现人所熟视,但未能以为文的情趣与感触,传达出丰富的美学意蕴。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多篇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或课外读物,对青少年的语文学习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如《湖心亭看雪》《柳金亭说书》《龙山放灯》《白洋潮》等,都是语文教学中最佳的范文。看《湖心亭看雪》中的这一小段:“雾凇流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两三粒而已。”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岱笔下的西湖雪夜,何尝无诗无画?看西湖雪景,着力于微观中显宏观,用“一痕”说长堤,又用湖心亭之“一点”、自舟之“一芥”和人之“两三粒”来反衬西湖“上下一白”的茫茫景象,多像一幅水墨写意画,洇润出气象混沌的雪夜西湖,用墨极简,留白很大,让人遐想。

又如对柳敬亭说书的描写:“哮央声如洪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至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柳敬亭说书》)张岱通过语言惟妙惟肖地模拟了武松的声音动作,精彩地表现出柳敬亭极其高超的说书技巧。文后,张岱还直接加以评论:“其疾徐轻重,舌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齿舌死也。”对其说书技巧,真可谓赞美、钦佩之极。

这就难怪教材的编者、教者和读者都会十分喜爱这样的课文。

二、张岱的艺术主张影响语文教育

在晚明的散文发展史上,公安派的袁宏道和竟陵派的钟惺,可谓各有特色、自领风骚。如果说袁宏道首开风气在万历年间,那么钟惺纠公安末流而开竞陵之风则在天启年间,而张岱继后得振余韵,已在明清之际了。应该说,这三位在晚明散文发展史上各以自己的成就而成为当时众多散文作家的杰出代表。但在这三人中,张岱又以能体现出兼收并蓄而自成一家,而且被认为无论是散文的思想还是艺术水平均要高出袁、钟两家。因此,他的艺术主张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值得点赞之处,这无疑也会对语文教育发挥出有力的影响。如张岱极力主张诗文要抒发真情、直出胸臆。因为现实的生活是非常真实的,无法矫揉造作。他说过“食龙肉谓不若食猪肉之味真也,貌鬼神谓不若貌狗马之形为近也”,所以,他总是竭力推崇:文章“何论大小哉!亦得其真,得其近而已矣”。(《琅嬛文集·张子说铃序》)与此相关,张岱便非常欣赏艺术中的“天然之美”,在这方面也有诸多主张,如“米颠石,具丘壑,有烟云,无斧凿”。(《谢伟止研山铭》)“画米家山者。止取烟云灭没,几同泼墨。然不知其先定轮廓,后用点染,费几番解衣盘礴之力也”。(《再跋兰田叔米家山》)这些言论都是盛赞艺术高于画作的原始素朴而不留人工痕迹。同时,他又认为艺术创作中要体现浑然天成之美,必须有赖于在实践中的勤学苦练。他在揭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的辩证关系时说:“世人一技一艺,皆有登峰造极之理,至人必以全力注之,及其神通入化,必待天宫,不必全藉人心。盖使人着力不得,不着力又不得,服之习之,使自得之,极日‘游’也。”(《石匮书·妙艺列传总论》)画画如此,写作也如此。从本质上说,百艺同属一理,这些论述的影响力自然也就会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三、张岱的读写理念施盖语文教学

张岱的好学博识是成就他散文小品写作之所以能够登峰造极于一代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原因,所以他对乐读勤写之重要性的认识,也非般人所能及。这也就使他的读写理念惠及了语文教育。如张岱十分重视艺术家的读书修养,他曾说过“余回忆王太史评唐寅周臣画,谓二人稍落一笔,其妍丑立见。或问臣画何以不如伯虎,太史日:‘但少伯虎胸次数千卷书耳。”’(《印汇书品序》)周臣的画为什么会差于唐伯虎?比技艺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唐伯虎的书读得比周臣多。因为多读书才会增长见识,从而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质量和美学价值。他还说过:“学者胸次不高,有两病:好周旋世故,不苟于尘缘,一也:为博杂见闻,不苟于学问,二也。”(《四书遇》)在这里,他竭力主张做学问要排除杂念,不凑热闹,不随大流,不热衷于应酬,不追逐于时尚,不盲从于古人,在好读勤写中形成并且坚守自己的独立性。

张岱在写作上也曾经历过模拟到消融,最后达成自成一家这样的过程。他曾自叙其创作经历是先从前辈诗文入手的:“余少喜文长,遂学文长之诗。因中郎喜文长,而并学文长之中郎诗,文长中郎之前无学业。后喜钟谭诗,复欲学钟谭诗。”(见《琅嬛诗集自序》)但以后,他有了自己的见解,便烧掉了模拟前辈的那些相似之作,“余既取似文长者而烧之矣,今又取其稍似钟谭而终似文长者又烧之”,这种从模仿入手而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存在,有了抒写自我心灵的意识,而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这一条学习写作之路,也是颇具普遍意义的,因而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力亦自不待言。

四、张岱的语言风格润泽语文学习

人们之所以喜欢张岱的散文,原因很多,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首先是他的作品均以短篇为主,全文少则百余字,多则数百字。行文要做到短小,并不容易。因为短就要求语言的凝练,蕴意深长,这就必须抓住事物的个性特征,“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毫,则睛中一画”方能达到生动简洁的表现。描写人物如此,描写景物也一样,须抓住特征处的绘景状物,使笔下的山川风物充满“喜怒动静”的活力。如《白洋潮》:“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万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作者以拟物、比喻等多种手法,将海潮作了动物化、生命化的特征描述,写得确实生动感人。

张岱的语言还富有谐趣,极具幽默感。正如他自己所言:“入理既精,仍通嘻笑;谈笑微中,不仅诙谐。”(《快园道古序》)同时,因为张岱的散文描写的多是江南城镇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的风俗图画,所以也就相应地形成了他的语言特色是以浅显的文言为基础,大胆吸收口语、俗语,读来浅显明快,而且又兼文辞的变幻多姿,长短句交错杂陈,奇偶句流转跌宕,读起来朗朗上口,齿颊留香,深得青少年喜爱,将其以范文编入教材,确实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从多方面作为学生写作的借鉴之范。

张岱世居浙江绍兴,中途虽有一段时间为避清军之祸而流离失所,但也只在浙江一带。晚年贫困度日又一直居住在绍兴的快园,至今故居尚存,而且已成一处名胜。所以,把对张岱的这位大家的研究与“浙派语文”相联系,析其影响力还是颇有价值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退休协会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