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个性化解读”的有效操作路径

  • 投稿VVVV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41次
  • 评分4
  • 21
  • 0

“个性化解读”,就是指有一个文本,就有一个专门属于它的具体化、针对性的解读。文本与解读之间存在着一种明确的、不可替换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文本解读中最主要的就是解读者与“这一个”文本实现真正的链接,建立起解读者的已有经验与这一个文本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之间的链接。文本要实现个性化解读,就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链接:独特的情感认知方面的链接——作者的所思所感;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的链接——作者的所见所闻;个性化的语句章法的链接——作者的言语表达。值得重视的是,解读者必须有一种明确的意识——所面对的是这一个文本,而不是这一类与另一个。这种关于“这一个”与“这一类”的区分,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中进行文本解读的通则。

一、以发掘隐秘结构来实施“个性化解读”——超越“单向维度”,走近“两难结构”

好的散文直指人心,贴近生活。而生活本来就是一组多选题,充满了矛盾与冲突;是一个难解的方程。真正好的散文文本,总是在启迪我们:生活中的的确确存在很多两难问题,需要我们有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去持续地思考、反复地权衡,作出自己的抉择。我们会努力超越单向维度,全力走近文本的两难结构,从而贴近文本进行匹配性的“深度解读”。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寻获到关于具体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这一个文本的真性解读。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雪儿》一文为例进行分析。

1.从理顺“情感脉络”人手,体味内心的两难。《雪儿》与《放飞蜻蜒》相比较,更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因为《雪儿》这个文本具有“两难结构”。细读文本,我们就能发现文中的“我”对白鸽雪儿的情感很深:首先,文中“我”的腿跌伤了,一个人在家备感孤独,特别需要贴心的伙伴来安慰自己。其次,“我”与雪儿都是“伤病员”,同病相怜相惜。再者,“我”对雪儿是一见如故,视为自家人。“我”和雪儿朝夕相处,默契融洽,情感日益深厚。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铺垫“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正是为了告诉我们,要放飞雪儿,还雪儿自由是个“难题”。文中的“我”逐渐陷入两难的境地——雪儿是留还是放,是选择自私还是选择忘我?“我”作出选择越难,就越显出人性的真实。在两难中越是能够忍痛割爱,还鸽子以自由,就越能显现出爱心的纯真与朴厚。这种舍得放手、忍痛分离的情怀无比高尚、感人至深。

2.从翻译“细节语言”人手,体会无奈的两全。同样,颇有灵性的雪儿也面临着生命的两难选择。飞回吧,有辱使命,愧对信鸽的称号:飞走吧,显然有悖良心,百般不忍。飞回不行,不飞回也不行。这就是生命的一种常态——两难的境遇。但尽管是两难,但最终还是需要作出选择,雪儿必须在“陪伴恩人”与“完成使命”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忧喜交加的诗意弥漫于字里行间,使得这篇文章更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两难中的抉择比直接的行动,更可见生活的真实,更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情感力量。

3.从实现“三方相遇”人手,体悟意蕴的两味。抓住《雪儿》一文中“我”的两难来解读,我们就能破译出最贴身、更匹配的定制解读——生活中,相遇后总有分离;生命里,选择时常有两难。真正的爱心就是放弃自己心中的私爱而成全他人的心愿:正确的选择就是倾听使命的召唤而铭记友情与恩情。

二、以体昧作品情调来实施“个性化解读”——超越“无机阐释”,走近“形而上质”

在我们的小语文本解读中,常常充斥着外在的机械解读。解读者没有触摸作者的内心,也没有投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没有实现心与心的交融。这种冰冷的无机解读极容易滑向“类解读”。其实所有好的文本都是热的,有灵性的,甚至是有形而上质。所谓“形而上质”是指崇高、悲壮、恐惧、动人、丑恶、神圣、悲悯的性质。这些性质通常在复杂而又往往根本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显露出来,作为一种氛围弥漫于该情境中的人与物之上。这些不可言传的性质解释生命和存在的深层意义。抓住作品中的形而上质来体味文本丰富、生动的意蕴,也是走向个性化解读的一条重要路径。像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就具有一种形而上质。我们在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时候,可以采用三步走的策略来加以体味与还原。

1.用陌生化的眼光来审读反常之处——还原德国人养花的“共产主义”理想。采用陌生化的眼光来研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德国人的养花习惯与行为都很“反常”。这反常的背后,究竟藏着些什么呢?需要我们调用相关的生活经验加以还原。“花朵都朝外开”,说明德国人有一种开放的胸怀、洒脱的大气:“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说明德国人有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说明德国人有一种“为他人养花”的共识。透过这些反常之处,我们就能洞悉,养花是德国人修炼道德情操的一种特有方式。如此,在他们那里,养花之道上升到一种至高的境界——不再是一种“小私”的行为,而是一种“大我”的运动。德国这个奇特的民族,通过“全民养花”“全城献花”的运动,无声却热烈地诠释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产主义”理想。

2.用动感化的想象来享受花街长廊——体味德国人的“浪漫主义”情调。花儿是浪漫的,德国人养花成风,本就浪漫:不约而同地把翩然怒放的花儿摆放窗外争奇斗艳,更是浪漫。再进一步,如果让所有的花儿都动起来,那么弥漫着花香、闪烁着花影的德国街市,是怎样的一种风情呢?一个人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抬头往右边看,一户人家大方地端上了一盆“姹紫嫣红”,对面的一户人家热情地献出了一捧“花团锦簇”。信步前行,好像有谁在喊口令,家家户户养的鲜花次第排出,如同蜿蜒盘旋的“花龙”,盛装迎接“贵宾”的到访。这样的街市每天都在举办园艺博览会,每座城市都是气势恢宏的园博园。你想想,一街的风光为你一人所拥,这是何等的浪漫啊!如此看来,德国人爱养花、爱街市花廊,更爱那浪漫主义的情调——形而上质的诗意氛围。

3.用数学化的设计来感受智慧心灵——再现德国人的“智慧主义”生活。德国人看起来很“傻”,自己养的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不是亏了吗?对此,德国人却有自己独到的算计。屋内养花,养一盆,只能观赏到一盆;屋外养花,还是原来的花,只是变换了一下摆放的位置,不增加任何投入,就能观赏到成千上万倍的花、更好的花。正所谓你献出一盆花,收获两条花廊。看似小亏,实则大赢。我们不能不佩服德国人的智慧,实在是大智若愚啊!这是德国人在诗化哲学引领下所生长出来的美学智慧、诗性智慧。

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关注到作品所散发出来的特有的文学情调,就能真正解读出每一个文本所特有的“味道”。那是心灵的对话(斯科特·派克),那是意志的搏斗,那是内心的抉择,那是值得我们为之哭泣的心境。

三、以调试最佳焦距来实施“个性化解读”——超越“两极视野”,走近“中观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中频频出现的类解读,和解读者的宏观视野有关。正是习惯于用宏观视野来审读文本,所以只能看到一类文本的共主题,而不能看清文本的“个主题”。如果要回归个性化解读,调整视野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视野有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其中中观视野,处于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中间地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观视野是兼顾了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一种适当的解读角度。它既有一定的主题聚化与哲理沉思,又有生色的体悟与具体的观照。因此,运用中观视野来引导文本的解读,就可以更好地聚焦文本的特质,实施真实匹配的个性化解读。真正突破宏观解读的虚幻性以及微观解读的局限性,从而能够恰当地把握解读的深度和尺度,全面而有针对性地完成个性化解读的操作项目。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狼和鹿》一文为例进行分析。

1.观照宏微,让解读差距得以凸显。如果我们调用宏观视野来解读,结果就是“破坏生态平衡就要遭到惩罚”。如果调用微观视野来解读就是“捕杀狼是错误的行为,导致了凯巴伯森林的毁灭”。这两种解读一个过于笼统,一个过于细微,都不是最好的解读。如果我们调用中观视野,注重融合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下的“两极解读”,就能够寻获一种恰当的解读——个性化解读。

2.下通微观,让宏观解读得以下降。在解读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宏观解读“破坏生态平衡就要遭到惩罚”接一点“地气”——向下追寻人们破坏生态平衡的具体原因。如此,我们便可明晰:这是因为当地居民没有意识到那一片葱绿的森林不是只属于鹿的,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宝库也不是只属于狼的。充满活力、美丽健康的凯巴伯森林是属于“狼和鹿”的,属于森林里所有的“自然居民”。美丽的森林是“和”的。

3.上连宏观,让微观解读得以上升。我们还需要让“捕杀狼是错误的行为,导致了凯巴伯森林的毁灭”这一微观解读得到一定的提升。我们可以向上追问:“捕杀狼这样的错误行为为什么会一错25年?导致凯巴伯毁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于是,我们就可以发现,任何单一化的世界都是脆弱的、危险的。凯巴伯森林中,正是狼和鹿相生相克、相克相生,才创造了完美的生态平衡,才创造了美丽的绿色世界。

4.上牵下连,让中观解读得以生成。凯巴伯森林事件再次警醒人们,世界是属于“大家”的,自然是“和”的:自然因“和”而有生机、而更美丽。面对自然,人人要心怀敬畏,不可随心所欲、胡作非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一种恩典。自然有自然的逻辑与规律,自然有自然的伦理和法则。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