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223600) 乔丽芳
[摘 要]语文教学的效果,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针对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策略,让学生把文本读透,对文本解读得心应手。
[关键词]文本 阅读 解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0
语文教师都知道,对文本进行解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一次评优课活动,具体分析了参赛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他们都能主动地带着学生解读文本,以达到教学目标。但是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么是就字解字,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要么是没有尊重文本内容,甚至脱离文本而带着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这样的文本解读在很多时候是低效的,有时甚至是无效的,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就结合其中一位教师的文本解读过程,来谈一谈当前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策略。
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
师:刚才大家已经阅读了第二段,这一段中有一句话是“他们全然不顾”,请大家展开想象,他们会全然不顾什么呢?
学生坐在那东张西望,没有举手回答。课堂就要冷场了,教师只好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可以试着想一想,这么大的洪水,当官兵们跳进水里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危险?
生1:他们会有一定的生命危险。
师:对,他们家中还有老母亲,还有妻儿,还有自己最惦记的人,甚至自己的家乡也发生了灾情,他们却在这儿保护大堤。你们想一想,他们全然不顾的是什么?
生2:这些官兵在长江快要决堤的时候,为了保住大堤,可以不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可以不顾在家翘首企盼的妻儿。
一、存在的问题
文本解读一定要让学生结合文章的语言文字来进行,如果脱离了文本的语言文字,那么这样的解读就没有基础,学生也无法理解文字的内容。就比如上面的教学案例,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就是一种脱离文本的解读。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从文本的表述来看,学生知道他们全然不顾的是自己的脚趾被割破了,但他们为什么回答不出来呢?那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深入地阅读课文,没有学会从文本中解读答案。当学生的思维出现瓶颈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这段文字,先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答案,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文字知道他们全然不顾的是什么。这时候,我们再提问:在保住大堤的战斗中,仅仅只是片石割破了脚趾吗?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危险情况?他们会想到些什么?先让学生从文本中解读出答案,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拓展,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解读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读,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目标。
二、解读策略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文本的叙述出发,但不能只对文本表层的意思进行解读,要把握文本的核心内涵,既不能歪解文本的意思,更不能错解文本的内涵。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呢?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应从阅读开始。
首先,确定文本,解读主体。文本解读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内心有一种文本解读的欲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所以,我们不能利用外力来促进学生的文本解读,要让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从而走进文本的核心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才能形成文本解读的能力。就好比上面的案例,当学生的思维出现瓶颈时,教师不能自己说出官兵们应挂念的人来,而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文字,形成主动建构的态势。因此,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其次,理清文本,解读载体。文本解读的载体是什么,这个我们要理清楚。因为只有重视解读的载体,我们才能知道如何解读,解读什么。笔者认为,文本解读的载体应是课文,而不应是教师的语言引述;应该是静态的文字,而不是反复的点拨。因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解读文本,虽然看上去也达到了目的,但是因为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参与其中,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依赖心理,凡事都要别人提醒才能做下去。所以,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我们要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文字来展开,让学生对文字进行品读,进行体验,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建构。
再次,明确文本,解读客体。客体是为主体服务的。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客体存在于其中,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方向。所以,在学生解读文本之前,教师要先对文本进行解读,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然后预估学生在解读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可以解读到什么程度,自己应该从什么地方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的效果,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文本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通过多读才能慢慢领悟。我们要树立文本思想,让学生自主品读文本,保证学生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反复读。学生只有通过多读,把文本读透了,对文本的解读才能得心应手。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