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学贵有疑

  • 投稿糖琴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55次
  • 评分4
  • 77
  • 0

福建莆田市秀屿区笏石杨林小学(351100) 陈剑峰

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一、质疑字音、字义

(一)圈疑查阅,通读释疑

初读课文首要任务是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因此,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不懂的字音、字义勾画出来,通过查阅、询问等方法明白生字的字音、字义。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课文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能读通读顺的。初读并非只读一遍,而是要经过反复的朗读,尤其是出声朗读,发挥眼睛和耳朵共同协作记忆的功能,才能把生字的字音、字义牢固识记。

(二)根据汉字的构造质疑

从构造的角度上看,绝大部分汉字都是形声字,形表义,声表音。许多字义都与字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氵”与水有关,“犭”与兽类有关,“辶”与走路有关,“口”字旁与嘴巴有关,“月”字旁与肉有关。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字形的角度去质疑生字的含义。如,“烦恼”的“恼”字,为什么不是“月”字旁的“脑”,而是“忄”的“恼”呢?因为烦恼是心理活动,跟心有关,所以是“忄”旁的“恼”字。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字形、字义。

(三)联系上下文质疑

联系上下文可以直接感知词义,理解词语。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或者把学生引进情境之中去理解词语。比如,教学《荷花》一文,对“活”字的理解,可先让学生看课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结合第二自然段的一些动词,就不难理解它的意思。但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对欠缺,阅读能力有限,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时,需要教师扶一把。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学生读句子:“‘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原以为句子中的“异口同声”一词容易理解。想不到一问,学生竟答不上来。于是,我引导:

师:文中为什么用两个“知道”呢?

生:因为有不同的学生在回答。

师:只有两个学生在回答吗?

生:不是,有很多人回答。

师:现在大家再想想“异口同声”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不同的学生回答同样的话。

当学生无法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相关的内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理解特定语言环境下字词的含义。

二、抓住关键词句质疑,理解课文内容

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者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堂上,教师只要围绕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有些关键词句并不好找,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往往不善于把握关键词句,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

人教版课标本的《画家与牧童》一文,有这样一句:“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句中的“著名”一词是全文的关键词。只要抓住这个词,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但是,学生很难把握住这样的关键词。在学生读完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要问吗?

生:为什么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因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所以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2:因为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他的画,所以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3:因为他画的《斗牛图》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所以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生4:因为他画活了,所以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当牧童说他画错了,他是怎么做的?

生:“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师:这说明戴嵩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是一个谦虚的人。

师:谦虚与他的“著名”有关系吗?

生:因为他为人谦虚好学,所以能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

三、抓住情感质疑,启迪想象

作者对每篇文章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呢?恰到好处的质疑往往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启迪想象。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妈妈的账单》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写:“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

生1:小彼得为什么羞愧万分?

生2:小彼得为什么要把钱还给妈妈?

师:让我们先比较前后两份账单,再猜想一下彼得此时在想什么。

生1:小彼得一定在想:自己才做一点点小事,就向妈妈要报酬,而妈妈为自己做了那么多的事,却没要一分报酬,多么不应该呀。

生2:小彼得一定在想:自己为妈妈做事是应该的,以后再也不能找妈妈索取报酬了。

生3:彼得一定在想:自己找妈妈要报酬太丢脸了,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的事,一定很辛苦,以后我要多帮妈妈做事。

……

这里抓住了主人公的情感让学生质疑,并展开想象,与文本深度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质疑写法,引导练笔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写作特色,都是极好的写作范例。《春》是一篇很好的写景范文,《穷人》一课提供了心理活动描写的范例,《美丽的西沙群岛》教学生如何采用总分总的习作方法。如果我们对每一篇课文都能设计有针对性的模仿练笔,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引导练笔要注意找准契机,让学生质疑课文的表达方法。比如,教学《荷花》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感悟荷花美丽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并展开如下对话。

师:这么美丽的荷花,作家叶圣陶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呢?他主要抓住荷叶、荷花的哪些特点来写?”

生:他抓住了荷花、荷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来描写。

师:怎样才能把颜色、形状、味道表达具体呢?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出示一幅菊花图)请大家先仔细观察图中菊花的颜色、形状,以“公园的菊花开了”为题,模仿课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来描写菊花。

(学生进行练笔)

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上,那是不够的。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是阅读理解引导有余,表达方法的指导和练笔不足。感悟写作技巧和练笔要双管齐下,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质疑,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而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之中,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阅读课堂中,一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不可能逐一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对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去粗取精,挑出能够帮助学生读懂字音、字义的质疑;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启迪想象的质疑;能够理解写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质疑。这样的质疑才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