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引导:让学生进入状态

  • 投稿文兄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43次
  • 评分4
  • 58
  • 0

江苏高邮市第一实验小学(225600) 郑 春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在状态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时常注意对学生积极学习状态的诱发和引导。然而有的教师似乎得了“失语症”,对学生的引导显得功力不足,出现了“强引成牵”“放引成纵”“错引成误”等不良现象。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进入状态呢?

一、引入关键词句的赏析

阅读教学必须植根于文本,教师的引导必须基于文本,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如《天鹅的故事》的教学片断——

师:“镜子般的冰面”,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1:把冰面比作镜子。

师:这样比喻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冰很厚。

生3:说明冰面十分光滑。

师:这么厚、这么滑的冰面,必须用什么才能砸碎呢?

生4:必须用很重的东西才能砸碎。

生5:必须用十分粗糙的东西才能砸碎。

师:天鹅的身子重吗?粗糙吗?请再体会一下老天鹅破冰的场面。(生自由读)老天鹅是怎么破冰的?

生6:老天鹅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

师:从“像石头似的”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7:天鹅哪能与石头相比,只能加快速度,猛扑过去,这是在玩命啊!

生8:像石头一样扑打,老天鹅疼痛难忍,冰面上白羽片片,血迹斑斑。

师:是呀,然而镜子般的冰面依然如故,老天鹅放弃了吗?

生9:老天鹅再一次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

师:(意味深长地)一次、两次、三次……老天鹅用柔弱的身体,一次又一次地猛力地撞击冰面,真是一位“顽强的破冰勇士”!让我们一起感受老天鹅的英勇、顽强和坚韧。

(生有感情地朗读)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抓住“镜子般的冰面”“像石头似的”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将冰面的坚不可摧与老天鹅柔弱的身躯进行比较,体会老天鹅有力的动作、顽强的意志、破冰的艰辛以及奋不顾身的形象,从而促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融入文境,获得了真切的体验。

二、引入身临其境的体验

许多课文与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要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就必须精心创设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体验,品味语言。如教学《木兰从军》时,为引导学生还原木兰从军前的处境,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师(父亲):(咳嗽几声)木兰啊,文书上写的是我,我还拿得动刀枪,让我去吧!

生(木兰):不行,您年老多病,上战场十分危险。

师(父亲):战场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去就没有危险?

生(木兰):我身体棒,武艺高,反应快,不会有事的,还是我去吧!

师:(又扮演弟弟跳了出来)姐姐,我是男孩,让我去!

生(木兰):不行,你年纪太小,怎能上战场?

师(弟弟):可是,军营不允许有女子。

生(木兰):我可以女扮男装。

师(弟弟):这是欺君之罪。

生(木兰):这是为了保卫国家,皇上会原谅的。

师(弟弟):女扮男装多不方便,会比别人更辛苦的!

生(木兰):放心吧,我会小心的。你在家好好照顾父母,好好练武!

师:(又扮演母亲含泪走过来)女儿啊,咱们家老的老,小的小,依我看,就别去了,官府不会计较的。

生(木兰):去,可以多一份力量。现在国家有难,我怎能不去呢!

师(母亲):你说得有道理,可是咱们应该先顾好自己的小家啊!

生(木兰):没有国家,哪有小家!母亲,您就放心吧,我武艺高强,不会有危险的,我会像父亲那样,为国立功的。

上述教学片断,师生通过角色扮演,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对文本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和适度的补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木兰克服重重困难,说服家人,决心替父从军的鲜活场面,使学生被感染、被激活,进入亢奋的学习状态中。“披文以入情,循路而入境。”在对文本情境的模拟再现和对人物对话的切身体验中,学生与木兰面对面碰撞,获得了跨越时空的交流,进而怀着兴奋的心情,带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三、引入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语文学习的特质之一。绘声绘色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融入文境,从而对文本的理解更生动、更透彻。但朗读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读、放任读、泛泛而读,而是教师以智慧引导,让学生突破难点,悟得意象,领会文中之情、言外之意,促使学生意以言表,情以读显。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歌声》时,对朗读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

师:你的声音多好听啊!不要着急。(师范读)“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

生1:“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

师:雨下得有点大。雨点再小一点。“仿佛——”

生2:“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

师:哦,这风太大了。(师范读)“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

(生跟读)

师:每个人都读得这么好了,大家一起读一定更好。大家看我的手势一起读。

(集体读)

上述教学片断中,在支老师毫无痕迹的引导下,学生时而品味文字,时而倾听范读,时而潜心诵读,浸润于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有滋有味地朗读,赋予了文字情感与生命。于是,暮春早晨,那蒙蒙的细雨、浓郁的花香、新鲜的微风,在学生心中飘散漫溢,是那样的自然圆融、了无痕迹。在这里,一切高深的讲解黯然失色,任何华丽的展示徒劳无力。学生渐入佳境,身心融入了,心智开启了,视野清晰了。

四、引入畅快淋漓的交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认知水平不同,个人兴趣不一,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内涵的把握常常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提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生本之间自由交流的时空,有目的地针对学习中出现的矛盾点、争议点、疑问点、模糊点、生发点等,引辩启思,激励学生大胆表达,自由交流,畅所欲言。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理想的风筝》中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时是这样展开的——

师:孩子们,笑话谁都会说,可刘老师谈笑的是他那条断腿,打趣的是他自身的伤疤啊!他为什么笑得这么轻松呢?

生1:刘老师很乐观,他认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缺一条腿根本不算什么。

生2:我觉得,他对待生活是积极的,虽然缺了一条腿,生活不太方便,但他看得很淡,不觉得是什么缺陷。

生3:刘老师很开朗,虽然身体有缺陷,可心态非常好,总是笑对困难。

上述教学片断中,一句简单的引导,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激起学生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刘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豁达的思想境界,进而在自由表达、酣畅交流中,获得交流的满足、认识的提升、发现的乐趣以及成长的愉悦。

总之,将学生引入自读、自悟、自得状态的策略很多,而上述引导策略在具体运用中,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交叉重叠且相辅相成的。适时、适量、适宜地引导,恰似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会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的作用,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