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善用课堂“留白”彰显“言意兼得”

  • 投稿路人
  • 更新时间2015-10-19
  • 阅读量313次
  • 评分4
  • 61
  • 0

俞海强

台湾作家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一书中提到“学校教育除了做打开人的经验及发展人的抽象能力这两件事外,第三件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更多创造”。“留白”的本质,就是保留学生更多的权利,即自我实践、自主体验的学习权利。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也注意到课堂“留白”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准确理解“留白”的意义,定位“留白”的价值,所以,课堂上也出现了不少似是而非的“留白”现象。许多教师习惯于“自导自演”,替换了学生“主角”的身份,代替了他们的思考,很多“空白”都被自己填补,而学生也坐享其成,成了漫不经心的听众;有些教师未能“吃透”教材,难以有效挖掘课堂中所蕴藏的“内容”和“情感”空白的价值,从而繁重无效的学习任务油然而生,为了一味地赶进度,密不透风的课堂,容不下学生喘息、思考的余地。

如此似是而非的课堂“留白”,本质上反映的却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忽略或轻慢。教师强势推进课堂,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学习情绪体验、学习思维生成为代价的。因此,教师挖掘教学资源,组织课堂教学,要时刻以“留白”为追求,创设舒缓的学习环境,营造开阔的学习空间,力求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语言积淀、情感生成,真正融合一体,享受“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学习乐趣。

一、弃“面面俱到”留“思考空间”

不难发现,有时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的讲解却换来了学生的不厌其烦,这种“超限效应”现象在课堂中时有发生,“话说三遍淡如水”,苦口婆心的说教,只会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判断,积极地填补思维的空白点,那种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往往始终充斥着教师的声音。

学生根本没有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构建对知识理解的机会,偶尔的一次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却被淡淡的一句“你想好了吧,谁先说”打断了学生想象的思路,现在很多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发言,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但到了最后,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思考、学生的讨论,都在教师刻意的讲解分析的引导下,走向了事先设计好的“圈套”,所以这一舞台上,学生始终还是一个配角!而学生的思想依附在教师的指引下,心智逐渐处于懒惰状态。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空白”直接关系着学生言语的表达、情感的释放、思维的发展。限制教师的声音不是让教师不说,而是说得少、说得精。深邃的思想往往来源于貌似沉默的思索过程。课堂上少讲,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有效取舍,结果往往能抓住要害,形成能力。

二、忌环节烦冗给“感悟”机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学应当给学生留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空白”,从而完成心理体验和情绪感受。而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课堂几乎毫无缝隙可言,完美的教学操作成了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完全忽视了学生心理体验的完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多数教师会以教材内容为主线进行分析,寻找切入点,但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被牵着鼻子走,所得所获甚少。教学贵在培养学生能力,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无须零碎地分析课文,应倡导板块式整体架构,使教学环节简洁而流畅,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让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即一课一得足也,教学应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以学生最需要的方式入手,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体验探究的契机。

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因此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充分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然而我们往往还未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就急着出示重点语句或段落,伴着教师精心搭配的“讲解”,要求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感悟,结果却是火候未到,入味不深。来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整个教学过程以读贯穿始终,占据了足有半节课的时间,课堂上,没有教师烦琐的讲解,有的只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乐意从读中去理解字词,从读中去感悟文章的情感,并把文章读得津津有味,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谓是扎实而有效。的确,学生有了充分的、整体的感受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在“内驱力”推动下,去体验阅读文本中所产生的意蕴、情感等,同时将语用之点融入阅读之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教学目标过杂,环节过多,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并且缺少思考的时间和内化的过程,语文实践的机会就会悄然丧失,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确定为自觉的追求目标,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备课时在探寻文本教学价值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设文本“空白”还“语言训练”

文本中的“空白”,易使学生荡起想象的浪花,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记忆深刻,而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提供学生思维发散的契机。

根据程度的深浅,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收获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即把教师教学的内容“炒冷饭”式的内化。如在执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通过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也能体会到贝尔曼是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人。另一种是素质和能力,即通过“空白”填补。在执教过程中,教师无须用过多的语言去修饰主人公贝尔曼的高大形象,不必“一厢情愿”地干涉学生的思维,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情景的遐想,来完成对贝尔曼作画过程深刻体验、内化的过程,努力让学生把握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思维轨迹,使文本变得更加充实,既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跨越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所以在备课时,就要备一切可能,尤其是“空白”处所生成的教学资源,如此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的舒展,才能真正使教学走向可持续发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好多文章语言精练,只要细心阅读就会发现留白,让读者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推测、想象,通过填补,开拓思路,增强联想的能力。

四、留评价“缺陷” 促“自主建构”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我觉得……”“我认为……”“如果能再全面点会更好”这样带有主观性的评价。且不说评价缺乏多元性,面面俱到的灌输难以唤醒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有时候利用课堂中的“缺陷”反而更能有效地达成教学效果。从格式塔理论来说: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的即有“缺陷”或“空白”的事物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此“内驱力”的推动下,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自主地在内心完成“缺陷”的填补。

如在完成《最后的常春藤叶》空白填补后,学生基本能从“贝尔曼的病情”“当晚的天气”“艰难的作画”为抓手,联想当晚的情景。他们的练笔让人震惊,尽管他们所写的角度不同,甚至不全面,发现这样的“不完美”,教师对学生写的内容情节没有进行修改和补充,更没有再去强调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所有的一切已经不言而喻了。很多学生都举手跃跃欲试,而教师选择了在巡视中发现的比较典型的三篇代表作进行交流,以点到为止没有再延伸下去。蔡加尼克效应表明,人在面对问题时全神贯注,但当问题一旦解决后就会松懈而不再在意,很快便会忘记。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受到阻碍,反而会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心理,以此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学生文本解读出现异常时,教师可以将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比较“落花生一样的人”和“石榴苹果那样的人”谁有用时,教师可以安排“实话实说”环节,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自由辩论。教师除了在关键处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把握外,不用说任何话左右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自悟明理,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和盘托出,而应借助对这些模糊语言的解悟,让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填补空白并再创造,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浙江省奉化市武岭小学 3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