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城务工人员,是指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乡村农民工从乡下走进城市,在城市各条战线上参加生产和建设,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工人。而他们的随迁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则是成为城中学校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地理环境,他们课前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都不尽相同,甚或对课前预习并不重视,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课前预习习惯的问题,则是城中学校越来越重视研究的课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树立数学课前预习的意识;(二)正确认识数学课前预习的意义(即是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教师对数学课前预习的科学指导以及合理评价;(四)总结归纳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的实施,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引导到正确的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上来,使得他们不断提高学习数学能力与水平,为实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而努力。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预习;数学课前预习;习惯;良好习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农民工正逐渐成为中国各条战线产业结构发生新变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并成为中国新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从乡下、从农村走进城市,在城市各条战线进行生产和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新产业工人,而他们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则是我国城中学校所面临的一个问题。随着国家教育政策不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仅仅在城中民办学校上学,同时,也能够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体现了当今中国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的公平,然而,这些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也就成为城中学校教育科研的新课题,这也是祖国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产物。当前,不少城中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研究,乃至举全校之物力人力投入于探究,本文正是如此,正是进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的探讨。
预习,是指预先习训或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是说:人们对做成一项工作或处理好一件事情,都要预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正如要建造一座桥梁,就要预先设计图纸和准备材料,农民要耕种就要预先备好种子等等。在学校看来,所谓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①是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②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科来说,要引导和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数学预习习惯,是要在一个过程里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当前,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占学生总人数95%以上,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地理环境,他们课前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都不尽相同,学习成绩不乐观,大多数家长因工作和生计原因,没有重视子女的学习,导致其子女的自学能力很差。一方面,这些随迁子女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而没有课前预习的意识。另一方面,丛然有一些随迁子女很想预习,但又不知道如何预习。当然,也有很多数学科任教师只作简单要求学生预习,却没有做好预习的引导工作,导致数学课前预习成了“纸上谈兵”,做作形式。如此做作,又怎能培养随迁子女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呢,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又怎么能提高呢?
一、树立好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意识,是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必要前提
彼德罗夫斯基所说:“人所特有的、心里的最高级水平叫做意识,意识是心理高级的、完整的形式,它是人在劳动活动中,在与其他人不断交往(借助语言)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结果。”③由此可知,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在此,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没有了觉知,就是失去了意识,那么,他的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学校看来,学习不能没有意识,因此,我们首先引导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树立好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意识,引导这些随迁子女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即将讲授的功课进行预先学习,即是对即将讲授的课时内容进行感觉、知觉、思维、记忆,在心理上感悟到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必要前提。
二、充分认识数学课前预习的意义,是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关键
实施数学课前预习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终身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预习有助于高起点的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课前预习,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事先学习即将讲授学习的课程,也就是对这一课程内容事先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去悟知教材内容、理解知识、发现问题、构建疑问,从而达到实现对知识感性认识,并进行自我初步构建知识的过程的目的。这些随迁子女对即将讲授的知识有了感性认识,有了自我初步构建知识的行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从他们发现的问题和构建的疑问中入手,这样,教师就可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起点,避免了课堂教学俗套化,形式化。这就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预习有助于拓展思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路,是指思考的线索。④ 预习功课,就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初步思索的过程,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数学功课的预习,目的就在于让这些随迁子女心中有数、开拓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就能容易跟上老师上课的思路,甚至能够一举反三的效果。正如当老师讲到“四则运算时”,他们就会想到: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如果有括号的,就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没有重视、不习惯于课前预习,就不能形成拓展思路,就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通过思维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⑤ 教师引导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预习功课,实际上就是让这些随迁子女透过教材内容的现象,去认识功课中数学的本质和规律。以上提到的“四则运算”,通过学习,这些随迁的子女们就能认识和领会到了“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如果有括号的,就先算括号里面的”,这就是一个本质、就是其中的规律。当这些随迁子女们具有了善于开拓思路、养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也是他们独立进行的探究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就不断得到提高。
(三)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缩小个体差异。
人,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来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社会中接受更多范围更广的知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小学阶段,学会独立做好课前预习,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时刻。由于这些随迁子女相互间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这一关键时刻里,能够锻炼自学能力,在自学活动过程中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联系、自己检验与判断等,从而发展了自学能力,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异就会逐步缩小,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明确有效预习方法,是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方法,是指关于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等。⑥ 反映着人们采用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或处理事情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预习也不例外。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预习,不是盲目的,不是孤立的进行,而是在老师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作出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他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预习方法,才能以积极学习的方式真正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每一个随迁子女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才能真正地培养自学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人。而积极的数学预习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前,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骤初步感知教材,独立思考,为课堂教学铺好道路。积极预习应注意两个“应该”:
1、数学功课的预习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做到:有针对性地预习。
有了目的的预习才是有效的预习,预习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有效的预习活动总是有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要对即将讲授的课时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初步的了解;
二是要温习相关的旧知识,初步理解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进行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是要找出课时(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己感到费解的、陌生的或似曾相识的知识作出记号,构建疑问,准备好带着问题听课,勤思多问。
四是要独立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构建起疑问,等待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寻求解答。
针对这四方面而开展预习,就能体现了数学功课的预习是在有针对性的、有有循可依中进行的,而不是泛泛做作的。
2、数学功课的预习应该有序的、顺序渐进地进行。
有序的、顺序渐进的有效的预习、是成功的预习。人们在处理问题或者完成一项工作中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遵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办事,数学功课的预习也是这样。因此,我们要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随迁子女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就应该从预习目标、预习内容、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规划预习进程,按知识的层次系统有序的、有条不紊地展开预习。如此,就可以使得这些随迁子女既能获得知识,又能达到预习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预习效果。
四、教师应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关于数学课前预习的指导和评价
虽然数学预习是孩子们独立进行的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但仍然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以及及时客观的评价。所谓指导,就是指示教导、指点引导。⑦ 由于数学课前预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为了使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们能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前预习,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教师就必须给予预习方法的指导以及科学客观的评价。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合理布置预习作业。
小学阶段的随迁子女年龄小,学习能力比较有限,他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开
展预习,甚或往往把翻翻看看数学课本就当作预习,这是一种“走马看花”式的看书,这并不是从教材内容和学习的本质上进行的预习,是一种没有责任、没有目的的胡作浏览,最后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要让这些随迁孩子们从本质上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就必须以数学课本为主线,以孩子们为主体,布置合理的预习作业。如,在对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点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课时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时,布置的预习作业可以设计为:(一)阅读课本第43页,初步了解和认识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变化有何规律?(二)阅读教材第44页,初步了解例2的解题方法;(三)试图完成P44做一做第1、2题。预习作业落定了,随迁的孩子们所进行的预习就有目的了,预习就有循可依了,这样的预习就实实在在的了,而不是“走马观花”的了。
教师布置数学预习作业应该把握好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数学课本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正是反映着教材的“精、气、神”,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应该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在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P34《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其重点和难点当然就是“读法和写法”。把握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就是把握了这个课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在辩证唯物论看来,就是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真谛。因此,作为一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既能够学会看知识的重点,又领会领会难点知识。这就是把握了教材的本质与真谛,从而达到了数学教学的预期的预习。
教师指导课前预习,应该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把课时预习、单元预习,乃至学期预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预习。
辩证唯物主义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体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作为一个事件也不例外。而数学课前预习可分为:课时预习、单元预习以及学期预习等,它们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因为数学知识层次关系的密切联系性所确定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时预习时,不能把课时预习分割开来,如若如此,就不是完整的预习了。我们指导孩子们进行预习,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获得全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作为指导者,只有把课时预习、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整合起来、有机地联系起来来,才能才使得数学课前预习活动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得这些随迁子女获得全面知识、系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4、教师应该发挥评价的作用,加强引导随迁子女们进行自评与互评。
评价,也是一种高效益的指导,它归根到底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所谓评价,就是评定价值高低。作为数学课前预习,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教师对每一个随迁子女的课前预习成果进行评价,也是教学活动和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
评价活动是贯穿在课前预习活动过程的始终。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预习效果的高低,可以通过评价来衡定,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评价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评价检验随迁子女们的预习效果,对于随迁子女们的收获应该给予肯定,并且对于他们的错误理解给予及时纠正和鼓励,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发展性功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体验着成为学习主人的喜悦。由于评价具有多边性,在一个教与学的集体里,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等。而学生的自评、互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就随迁子女们来说,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这就是说,在整个课前预习活动程中,在教师发挥了评价的作用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发挥随迁子女们的自评和互评的优势和作用,这也是让他们体验自评和互评中获得成长的喜悦。
总之,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学预习能力是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学习活动。一方面需要学生的自觉积极预习,另一方面需要数学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评价。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①【p1417]②[p123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6月第1版】,
[2]③p46 ⑤p176【叶奕乾主编,《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3]④【p518]⑥【p142]⑦【p70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