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南县第二实验小学(222500) 张 永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汤姆和爸爸一起钓鱼,有生以来第一次钓到了一条大鲈鱼,高兴之际却被爸爸要求必须放掉,因为还未到钓鲈鱼的时间。面对这一要求,汤姆不得不选择了服从,但却成就了他对“必须遵守”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并因此在以后的人生中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情节简单,语言平实自然,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既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拷问,也是人生规则的一种教育。如何让学生解读文本的意蕴呢?笔者在教学中,展开三重对话,带领学生读懂“必须”背后的意蕴。
一、与情境对话,深入文本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重对话的过程,其中与文本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深入文本呢?这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与情境对话,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力。
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找到文章对月夜的描述,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慢慢升起”,仔细体会月亮升起时的美好情景,并思考:汤姆心情怎么样,为什么此刻的月亮那么美?(因为汤姆兴致特别高,心情特别好)
那么汤姆又是怎么钓到那条大鲈鱼的呢?学生找到关键词语,并组成词串: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词语来叙述汤姆钓鱼的整个过程,抓住其中的动词,感受当时的情境。学生在叙述中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再来对照课文进行朗读,将其中的感情都表现出来,尤其是汤姆的惊叫:“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这句表现出汤姆的惊喜,为下一步的“必须放掉”设置矛盾冲突。
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当时钓鱼场景的美,并体验到汤姆钓鱼的动作,感受到他对大鲈鱼的惊喜之情。这些都是通过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获得的,为下一步的情感体验打好基础。
二、与人物对话,感悟情感
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情感贯穿始终。读者与文本的融合,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这个时候,阅读对话便展开了。此时,教师要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新意,读出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你必须放掉这条鱼”》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人物对话,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从“我”对父亲的抵触情绪到佩服,再到崇敬,从“我”钓到鲈鱼的“欢喜”到“烦恼”,再到释然,这段感情历程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必须”所蕴含的社会内涵。
文中父子俩有三次对话。针对这三次对话,我引导学生进行重锤敲打,把握文章内容。教学第一句:“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我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要重读,是哪个呢?(必须)为什么?(因为爸爸的声音很低沉,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如何读出来?(声音低一些)第二句:“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我问:这一句怎么读?其中有哪个词语是重点?学生根据文本的语境,发现这是爸爸在耐心讲道理,此时的语调要平缓一些。第三句:“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我问:如何读呢?其中有一个地方要读重音,是哪里?(应该遵守规定)这样能够将爸爸的斩钉截铁表现出来。
文本中,汤姆也说了两句话。我让学生画出来并进行解读:第一句话:“为什么?”要读得生硬,带有情绪,表现出汤姆的不情愿,不乐意。第二句:“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则是表现汤姆想要说服爸爸,语调应该是平缓的,心情也是愉快的。根据对话,我让学生从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入手进行复述,简单梳理故事脉络,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与心灵对话,参与体验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是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何进行人文渗透,这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在《“你必须放掉这条鱼”》的教学中,“必须”是一个社会公德所赋予的命令,也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规则。但正如汤姆所说,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知道,为何非要放掉不可呢?这个精神层面的升华,如何让学生把握和理解呢?文章在结尾处进行揭示:“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不论什么时候,每当我向朋友或者孩子们讲起这段往事,内心总是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针对这段话,我带领学生展开了心灵对话:当年埋怨爸爸,为什么现在又崇敬爸爸?你怎么理解爸爸?他到底是可敬的,还是令人讨厌的?为什么?学生从中体验到爸爸的优秀在于:他具有严于律己的品质,其中那斩钉截铁的低沉的声音,正代表了他对自己的严格和对规则的自我遵守。接着,我又引导:在文中有一段精彩的点睛之笔,你能找出来吗?你怎么理解?
学生找到中心句:“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我以此拓展并迁移:在生活中,你遇到哪些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
显而易见,在三重对话之下,学生能够从情境进入文本,通过心灵的对话,情感获得升华,并由此发展了生活化的阅读能力,对语文自主阅读的兴趣也大大提升了。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