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巧用提问艺术引导文本对话

  • 投稿hina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29次
  • 评分4
  • 73
  • 0

福建晋江市陈埭中心小学(362211) 李丽娜

提问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强调准确性——激发文本探究的热情

教师的提问艺术应该体现在准确度的把握上,过难和过于简单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必须做到难易恰当,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后问:文中提到有一位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这样使用词语矛盾吗?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也发现了这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语竟然同时出现在老奶奶的身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通过仔细品读,学生发现,“焦急”是很急于看到总理的灵车经过,跟敬爱的总理告别;而“耐心”是老奶奶不管等多久,她都愿意,就是为了与总理做最后的告别。两个词很好地把人们对总理的爱统一在了一起。

这一问题,学生不能直接从字面上得出答案,需要进入文本情境,获得体验后,才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巧妙,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二、体现层次性——挖掘文本品读的深度

学生的学习总是从易到难的,因此教学活动也应有层次地展开,让学生踩着教学的轨迹,逐步深入知识的殿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设计层次性的提问,引领学生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和品读,不断加深和拓展认识,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体悟。

例如,在学习《荷花》这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

(生齐读第二段)

师:大家觉得本段写得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生1:“白荷花冒出来”的“冒”字,我觉得写得很特别,但又不知道好在哪里?

师:对,你的感觉很好,我也觉得这个字写得好,但是好在哪呢?我们先来说说“冒”是什么意思。

生2:有向上升起的意思。

师:大家在读这一句时,头脑中会产生怎样的想象呢?

生3:好像看到荷花亭亭玉立地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之间冒出,很是好看。

师:是啊,一个“冒”字写出了荷花超凡脱俗的美。

师: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语呢?

(生尝试,觉得很多词都无法表达这样的意思)

在这一片断中,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对“冒”字进行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荷花的美,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传神之处,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富有煽情性——体验文本情感的厚度

文章本是有情物,是作者丰富情感的寄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情”做文章,通过富有煽情性的提问,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体验文本情感的厚度。

例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从学生已有的家庭亲情出发,引导他们感受文本描述的民族情感。

师:小朋友们,谁是你们最爱的人啊?

生1:爸爸、妈妈、哥哥、姐姐。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

师:可是文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有亲人关系吗?他们是兄弟姐妹吗?他们有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吗?

生3:没有。

师:那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作亲人呢?他们离别为什么会这么难舍难分呢?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品读文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故事,从中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结成的那种不是亲人却胜过亲人的、用鲜血凝成的亲情。

教学中,教师围绕文中的情感设计问题,使学生走进了文本创设的情境中,从中读出了隐藏着的深深感情。

四、突出思考性——拓展文本想象的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上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呢?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推动他们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例如,学习《夏天》一课时,文章围绕夏天进行了描写,但是全文并无一处写到夏天的热,却使读者感受到了夏天的热意。我从“热”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感受文本的描写方法。

师:小朋友们,在课文中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夏天的热啊?

生:有。

师:那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品读课文,很久,却不知道怎么回答)

师:大热天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学生受到了启发,他们从凉爽的绿颜色、洒满绿荫等角度去感受夏天的热,进而体会到了课文是通过描写凉爽来衬托出夏天的热,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

提问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起到启发的作用,使学生的想象更加的丰富,思维得到有效的延伸。

总之,教师要思考提问的技巧,研究提问的艺术,让问题成为学生走进文本的指路明灯,成为学生走出文本,形成感悟的催化剂,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