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抓实“两点”,让语文课落地生根——《我和祖父的园子》教例品析

  • 投稿王陶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98次
  • 评分4
  • 25
  • 0

江苏如东县岔河镇岔河小学(226403) 朱 建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校的一位老师执教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这位老师认真阅读了《呼兰河传》,精心预设了每个教学环节,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细细品味了其中的几个教学环节,启发颇多。

启发一:抓实基点,顺应学情教字词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三组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第一组:蜂子 蝴蝶 蜻蜓 蚂蚱 小鸟

第二组:韭菜 倭瓜 玉米 黄瓜 谷穗

第三组:栽花 拔草  下种 铲地 浇水

学生正确读词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组词语各有什么特点。接着,教师展示了与前两组词有关的图片。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为阅读文本扫清障碍。粗看这个环节,词语分块出现,很有条理,配以相应的动植物和昆虫图片,既检查了生字词,又让学生认识了相应的事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了蜂子、蝴蝶等图片,学生表现出短暂的兴奋,纷纷大声嚷着自己认识的动植物和昆虫的名字。细细揣摩这个环节,不难发现,这组词中的动植物和昆虫,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不太了解倭瓜是南瓜的别称之外,其余的动植物和昆虫都是学生认识和熟悉的,再让学生看图片,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并没有什么帮助。课堂四十分钟,需将工夫用在刀刃上。教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为他们搭建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倘若为了追求场面的热闹,弃学情于不顾,那课堂只能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只能成为群众演员。

启发二:落实“问点”,紧扣文本悟文情

环节一: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1.读着萧红清新自然的文字,我们仿佛走进了园子。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漫步,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园中昆虫、蔬菜、花草充满生气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环节二:一篇清新的叙事诗

1.自由读课文,看看“我”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事,哪件事最有趣。画出相关词句,用心读一读,和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我”在园子里心情怎样?这是个怎样的园子?

环节三:一抔心灵的净土

1.“我”做这些事的时候,祖父是什么态度?请画出有关句子。

2.请你看看图上祖父的笑容,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

环节四:一串凄婉的歌谣

1.出示《呼兰河传》的简介

运用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提高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四个教学环节,有三个运用了阅读提示,以第一个环节“一幅多彩的风土画”阅读提示为例,我发现提示的预设存在以下问题:(1)问题多而杂,指向不明确。仔细数一数,第一个阅读要求竟有八个之多,涉及读、想、感、悟等各个方面,问题缺少层次和梯度。有的问题设置超前了,如“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学生才粗略地读了课文,还未真正触摸语言,怎么能一下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呢?这样的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只能浅尝辄止,顾此失彼。(2)修饰语过多。如“读着萧红清新自然的文字,我们仿佛一起走进了园子”“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漫步”等句子,使阅读提示看上去很美,宛如一首小诗,但过多的修饰语会严重干扰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使学生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使提示失去原有的作用和意义。

教者精心设计了四个环节,以“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篇清新的叙事诗、一抔心灵的净土、一串凄婉的歌谣”为小标题串起了整个教学,使教学环节看上去很精巧,结构完整。然而,细读文本便会发现,《我和祖父的园子》描写的是童年时代的“我”跟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玩耍的情景,文中质朴、欢快的语言,展示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以及祖父那深深的爱,将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整本书的评价作为这节课的脉络,如同用一顶大帽子扣在一个小脑袋上。“一串凄婉的歌谣”是《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所不具备的信息,将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是画蛇添足。课标指出,要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落实课标精神,教者设计了较多的填充式语言训练,有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后的感悟填空,有的是表达形式上的仿写,但都没有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究其原因,是语言训练的点较多,反而形成了什么都想练,什么都没练好的局面。孩子气十足的语言,是课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让春天般新鲜的语言变成学生的语言,让浪漫而富有诗意的景物在学生的脑海中变成一幅鲜活的画,是教师应抓住的训练点。教者应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让学生在文字中多走几个来回,充分体会课文语言在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抓住其中的一个训练点,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