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射阳县实验小学(224300) 顾 平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选编的散文,文质兼美,情深意长。在作者的笔下,心灵手巧的姥姥凭借着一把剪刀,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始终编织着五彩的世界,编织着内心最美的梦。课文通过姥姥的剪纸,传达出浓浓的祖孙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姥姥对孙儿的爱,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为此我挖掘剪纸的两个神奇之处,通过解读姥姥剪纸的“熟”、“神”、“栓”,让学生走进姥姥的内心世界。
一、抓剪纸之“熟”,品姥姥的熟能生巧
《姥姥的剪纸》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似是写姥姥的剪纸,实则是围绕姥姥的剪纸,引发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姥姥是一个没有知识的农村老太太,她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也不懂什么高深的知识,但她有一双会说话的剪刀,凭借这把剪刀,她有了令人惊叹的人格魅力。
师:读完《姥姥的剪纸》,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生:神。姥姥太神了。
师:姥姥的“神”表现在哪里?将你喜欢的句子圈画起来,一起来交流。
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寻找姥姥剪纸的神技。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却在翻来折去中把普通的材料剪出灵魂,姥姥随心所欲地发挥,达到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高超境界。这无所不能的剪纸技艺是姥姥独有的,也是姥姥与众不同的地方。
文本对姥姥剪纸技艺的描述,不但有侧面展现,也有正面描述。在具体分析时,我让学生体会关键字词,理解姥姥技艺的“神”。
师:你从哪里看出姥姥剪纸技术高超?
生1:“岂知功夫不大”,说明姥姥的技艺精湛。
生2:“大小疏密无可挑剔”,说明姥姥的手很有准头。
生3:“形象生动”,说明姥姥心中有数。
姥姥的技艺如此精湛,到底是如何修炼的呢?全凭一个诀窍,那就是“熟”,熟能生巧。对姥姥来说,不停地剪,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月光下、灯光下,甚至摸黑,她年复一年地剪着,就练出来了。
二、探剪纸之“神”,析姥姥的善良淳朴
语文阅读,重在探究,从探究中揣摩人物,解读人物,挖掘文本内涵,这是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的路径。姥姥的剪纸技艺那么高超,她的剪纸拿来何用?文中用朴实的语句,形象地写出了姥姥有求必应的大方和随和。
师:姥姥一般都剪什么?
生1:乡下人结婚用的、过年用的、贴窗花用的,她都剪。
生2:公鸡、母鸡、鸭、鹅、喜鹊、梅花,只要是姥姥能看到的,她都能剪。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姥姥对乡亲的情谊?
生3:姥姥有求必应,手头有活忙着的时候,还是对乡亲们的请求满口应承下来,忙完之后抽空给乡亲们剪纸,而且总是很投入,那双剪刀就成了她延长的手指。
通过对文本的挖掘,我引导学生再次体会姥姥技艺的“神”,并通过姥姥对乡亲的有求必应,感受姥姥的情深意长,而姥姥这个人的善良、淳朴和慈祥则是她剪纸艺术的本质所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得以深入理解,拓宽了文本。
三、读剪纸之“拴”,悟姥姥的深情
解读细节,是训练学生得言、得意、得法的主要方式,《姥姥的剪纸》中有浓浓的祖孙情,其中的一个字眼就是“拴”。
师:姥姥用什么样的剪纸拴住我?
生1:“我”那么调皮淘气,姥姥想要拴住“我”,必须有高超的技艺,而且还要好玩。能够将“我”拴在姥姥身边的,就是“老牛”和“兔子”。
师:姥姥的“兔子”和“老牛”,反映的是什么?
生2:姥姥和“我”的生活。
生3:反映了姥姥对“我”的疼爱,还有五彩的童年。
姥姥和“我”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被定格在剪纸中,成为美好的回忆,让“我”感受到了老牛的忙碌和辛苦,兔子的可爱和幸福。
如果说童年时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成年后,姥姥的剪纸则拴住了“我”的心。剪纸里有姥姥的期待和梦。
师:姥姥对“我”有着什么样的期待呢?
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姥姥与孙子的情感。“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老牛出神地望着渐渐走远的兔子。”这其实暗示着,姥姥注定要看着孙子慢慢长大,然后到遥远的地方去,直到消失在自己的视野里。但对“我”来说,无论走到哪里,兔子和老牛依然还在一片有声有色的梦境里,那是永远的亲情和割不断的牵挂,以及姥姥带给“我”的温暖和幸福。
《姥姥的剪纸》文美情深,在充满民俗格调的描述中,农村的姥姥将深情定格在剪纸中,留给了后人无限遐思,而这正是文本所传达的审美和意蕴所在。我在教学中正是基于此,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见证这悠长而又普通的祖孙情,并将这深情与剪纸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那是童年剪影里的美丽梦境,也是作者长大后留在心里的幸福。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