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选文是一个全息性整体,在同类题材、文体中具有“唯一性”教育价值。工具、人文的失衡及其他多种因素对文本唯一性造成一定的遮蔽。多维度审视文本唯一性,让其复位,着力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兼顾目标的通识和合情、追求方法的情味和理趣、凸显立人的思维和思想等方面开展教学实践,能更好地发挥文本的唯一性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本;唯一性;
Valuing Uniquenes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exts
HUAN Ke-hui
文本是一个全息性整体。作为教材的选文,在同类题材、文体中具有代表性,其“唯一性”更加明朗。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被选编在观察单元,旨在使学生“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诸多教学实践显示,该课教学偏于训练、倾向理性,轻视甚至忽略了爬山虎顽强、坚实、努力向上等品质,课题中“脚”的隐喻更是鲜有涉及。从修辞学角度看,文章是用修辞(形式)来表情达意的[1]。在文字和形式背后的情和意是作品的生命,它们与文章的表层融为一体,彰显着文本的唯一性。教学偏重形式而轻内涵,无异于失魂落魄。认真审视文本的唯一性,有助于我们回归平衡、双线并进。
一、文本唯一性的模糊
1.选文作为“用件”和“例子”的教学倾向轻视了文章的情和意
叶圣陶说过,文章只是个例子。围绕例子,教材编排了特定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系统。随着选文类型的细化,作为“用件”和“例子”功能的课文越来越多,这无形中影响着选文整体的表情达意功能,强化了选文的工具性之用。如有的教师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演绎为纯策略课,完全把选文当作一个提问、整理问题清单的例子,课堂索然无味。语文教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教学一旦重于工具性、失于人文性,语文课的性质就会跑偏,就会变味。
2.要素训练的理性盖过了以文化人的感性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教学应多关注整体性。读者要在内心建构一个关于文章的情境模型。这个情境模型当然包括文本的灵魂,即蕴含其中的方法、思维、情感、思想等[2]。触摸不到、内化不了文本的灵魂,只能游走在文本的浅层。教学《爬山虎的脚》,如果只从“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个角度展开,则要素训练的理性必然盖过以文化人的感性,造成“皮肉”分离。正确的教学逻辑应是从文本的整体性、人文性出发,在探索文本灵魂的过程中进行要素训练,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3.教学的短期发展性目标弱化了长期基础性目标
很显然,一方面短期的目标(如一课一得、单元教学目标等)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形成儿童的语文素养。即使有各学段螺旋上升的长程训练,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另一方面,注重朗读、感悟、积累等的传统语文教学,在儿童字词学习、课文理解、语感训练等方面却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类长期的语文基础性目标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应坚持,这也是小学语文的内涵之一。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里发现思想、信念、道德和智慧,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长”出精神、灵魂来。任何“巧妙”的拆分,都是愚蠢的拆散,后果是让语言文字与思想精神硬性分离[3]。工具、人文的失衡及其他多种因素,形成对文本唯一性的遮蔽。
二、文本唯一性的理解
1. 文本的“自性”唯一
一篇文本的产生,包括题目、题材、体裁、结构和主题等,表现的是唯一的作者,在唯一的综合背景下,表达出唯一的独特感受或观点。这种“自性”唯一,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孙绍振先生解读文本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文本的个案分析。当文本被按一定的标准选为教材课文,成为典范时,更凸显了文本的“自性”唯一。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从文本唯一性出发,让其“复位”,是我们进行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基点。
2. 作为“课文”的唯一
首先,课文的人文性应与儿童的生命发展节律产生一次亲密契合。当文本被选作课文后,其读者便是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其人文性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纵览教材,每一篇课文只会编排一次,只会发挥一次在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影响,这种影响与学生的生命发展节律相契合。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如果不能以蟋蟀的勤劳、干净、卫生等品质,不能以法布尔对生命的讴歌和赞美去影响学生,而是仅仅关注“连续细致观察”的目标,那么,对学生的影响必将失却温度,错过文本与儿童发展的一次亲密契合。其次,成为课文后的工具性应成为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一次力推。课文是教材专家遴选出的训练语文要素等的优秀例子,在很多方面极富代表性与典型性,其对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一次次力推:力争用最好的外在范例塑造和建构儿童最稳固的内在认知结构。如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习作:游_______》,每一段教材的安排都在为儿童建构一个尽量大的、趋近完善的习作认识结构而助力,包含拟题、选材、详略、顺序、抓住特点、过渡、感受体验、心情表达等方面。单元整体结构是如此,单篇课文的工具性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唯一性。
3. 师生角度的唯一
(1)作为儿童学程中的唯一。从儿童的学程看,每一篇文本只会在教材中出现一次。出现一次的文本如何在儿童的认知中留下一个点或刻下一条痕呢?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唯有与儿童的情感、生命等相连接,才能产生长久的影响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心。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形式训练的内容必然要与选文的情感、思想熬成一碗浓汤,才能发挥选文在儿童学程中的唯一性价值。
(2)作为教师教程中的唯一。选文的“用件”“例子”功能,虽然很多文章都可以替代,但成为教材后,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教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便具有了唯一性,每一篇选文,都会成为教师教学认知结构中的特例,深度研读其主题思想、写作规范等,对教师的读写素养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文本唯一性的雕琢
1. 着力教材的解读与处理
(1)超越教参。文本解读应深悟单篇文本的个性,融通单元文本的共性,乃至学段的共性、语文的共性。富有深度与个性化的解读,是对教参共性解读的超越和创造。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理念对教材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文本个案内容与形式研读的基础上,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联系整个教材体系,超越格式化的理解与阐释,努力走向个性与创造,才能最终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2)超越练习。统编语文的课后练习系统、课前自读提示等,既显示着教学目标,也暗示着教学方法、所属教学板块等,需要我们逐题研读并加强联系,根据学情和教师个性灵活施教,力争释放出练习系统最大的价值。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的自读提示:“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感情?”如果仅仅按照这样的要求和顺序展开教学,难免呆滞、刻板,忽略了教学的创造性。这一环节可以转化为“颁发小红花”活动: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这个孩子的哪些表现可以得到小红花?说说你颁发的理由。依此类推,很多课后练习都可以转化为任务式、情境化的活动推进,帮助儿童的学习走向深入。
2. 兼顾目标的通识与学情
(1)语文的通识目标。目标清晰,一课一得,追求精准、高效的教学是当下的趋势。但鉴于语文学科的特质、选文的个性、儿童学习的重复性特征等因素,语文的通识目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固守,这既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经验,也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如众多单元课文人文主题的联系、互补,选文题材、表达等方面的整体融通等,都是需要顾及的目标。这些通识目标处于儿童语文素养积累的低层,只有立足于一篇篇的唯一,才会产生富集效应。
(2)变化的学情目标。学情是教学目标制定、调整的依据。因为区域、校际、班际、个性差异等因素,学情千差万别。真正符合学情的目标才是合理的。审视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阅读目标,从经验看,只要阅读就会产生想象,想象和阅读是同一个过程。所以,本课的目标定位与实施应从“感受、体会自然之美”的阅读审美体验出发,反观阅读与想象的过程,而不能先把想象从阅读过程中抽离,再去关照读者的审美体验。这就是学情,是个体阅读的自然逻辑。
3. 追求方法的情味与理趣
(1)多一些语文的情味。众多语文教学名师的课堂总是彰显着浓郁的语文情味,甚至很多时候,上出了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语文最终是“表现与存在”[4],是情感与人的世界。工具理性消解了语文的情味,语文学科便会失去生命色彩。语文应该实施浪漫的教学,给予儿童浪漫的精神,在浪漫里尽情呼吸和成长,这是重要的过程,过程就是目的。
(2)添几分语文的理趣。雕琢唯一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彰显感性多彩的情味,也需放大抽象清晰的理趣。为语文教学添几分理趣,能让效果大为提升。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琥珀》一课,可以出一组判断题:A.书中的故事绝对是真的(),B.书中的故事绝对是假的(),C.书中的故事很可能是真的()接着,用男女比赛的方式到课文中去找证据,并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对话过程极富理趣,高效完成了课后的主问题: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实践表明,增强教学的理趣能让思维真正动起来,成就每一次教学的唯一。
4. 凸显立人的思维和思想
(1)更加关注思维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5]。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培养的是接受式的顺向思维,要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育人功能,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就需要积极关注多种思维方式,多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以塑造儿童的批判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如《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儿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也要借助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全面地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对话建构中初步形成正、反、合的辩证思维。
(2)更多聚焦思想性。语文课程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更为深层的思想性、文化性是亘古不变的存在。当今中国和世界,环境、资源、网络、疾病和战争等多种不稳定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如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成为时代新人,更具有民族和时代的迫切感。聚焦思想性,才能深入对话文本的唯一性。统编教材选文彰显着阳刚向上、积极有为的中华文化气质,选编的各类选文都旨在育心铸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文本(选文)是一个个独特而完整的言语生命,唯一性是其自性体现之一。打开文本与学习文本的方式必然要从其整体性、唯一性入手,外在的要素训练与目标系统不应高于文本自身,而应与文本的整体性、唯一性同生共在。因此,教师应在文本解读、目标设置、教学处理等方面深耕“慧”种,发挥文本的唯一性价值。
[1]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270.
[2]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3] 成尚荣.定义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4]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14.
[5]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