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治军 薛重重 杨丽萍 黄继贤 韦 湘 廖建军
粤北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广东韶关 512026
[摘要] 目的 分析B细胞血液肿瘤外周血淋巴细胞CD40、CD154表达率的特点。方法 28例B细胞血液肿瘤患者分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17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11例;选取3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CD40、CD154的表达率。结果①MM组:CD40表达率为(17.50±8.32)%,CD154表达率为(1.00±3.26)%;B-NHL组:CD40表达率为(29.84±15.61)%,CD154表达率为(2.01±0.59)%;对照组:CD40表达率为(6.48±3.34)%,CD154表达率为(3.25±1.04)%。②化疗后B-NH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0表达低于化疗前,P<0.05。③MM患者III期组PBLCD40表达率高于I~II期组,P<0.05。B-NHL患者PBL CD154表达率III~IV期低于I~II期组,P<0.05。 结论 ①MM患者、B-NHL患者均存在PBL CD40高表达,B-NHL患者同时存在PBL CD154低表达;CD40高表达提示MM预后差,CD154低表达与B-NHL预后有关。②化疗降低了B-NHL患者PBL CD40表达率。为临床上进行B细胞血液肿瘤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B细胞;血液肿瘤;CD40;CD154
[中图分类号] R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b)-0009-03
大部分的B淋巴细胞血液肿瘤表达CD40分子,CD40、CD154与肿瘤细胞生物学意义非常复杂,国内外有关其与实体肿瘤和B细胞血液肿瘤的表达的研究众多,但结果不尽相同[1-2]。鉴于上述情况该课题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初步了解CD40、CD154与B细胞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B细胞血液肿瘤患者治疗时机、方法及预后评估依据,以2011年7月—2013年3月的28例B淋巴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粤北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28例B淋巴细胞血液肿瘤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39~81岁。28例B淋巴细胞血液肿瘤患者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3]分两组:MM组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按照 Durie和Salmon分期标准分为I~II期8例,III期9例; B-NHL组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按照Ann/Arbor制定的分期标准,分为 I~II期4例,III~IV期 7例。 对照组为该院门诊体检健康人员,男19例,女11例,年龄25~67岁。
1.2 方法
1.2.1 主要仪器、试剂 FACS-Calibuer 流式细胞仪、红细胞裂解液(美国Becton -Dickinson (BD )公司);ROCHE 76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罗氏公司);流式细胞荧光标记抗体CD45-PerCP、CD40-PE、CD145-PE,流式细胞荧光标记抗体阴性对照为IgG1-PE 和IgG1-FITC(美国Beckman公司)。
1.2.2 CD40、CD145检测 空腹8 h后外周静脉采血2 mL入EDTA抗凝管(安徽赫尔生物医学检验科技有限公司),混匀,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Beckman-Coulter公司)进行CD40、CD154荧光抗体标记检测。检测鼠Ig G1阴性对照,并以阴性对照为对照标准检测CD40、CD154的百分比,分析数据并打印出二维散点图,以荧光抗体染色阳性的细胞百分数记录结果。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B细胞血液肿瘤患者PBL CD40、CD154表达情况
MM组PBL CD4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018,P<0.01),但其CD145 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3,P>0.05);B-NHL组PBL CD4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7.882,P<0.01),其CD145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t=2.401,P<0.05)。见表1。
2.2 B细胞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前后PBL CD40、CD154表达水平的变化
MM组有7例患者,B-NHL组 有5例患者进行化疗,化疗前后仅有B-NHL患者PBL CD40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7,P<0.05),化疗后表达水平低于化疗前,其余表达水平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见表2。
2.3 MM和B-NHL 患者PBL CD40、CD154表达水平在不同疾病分期的比较
MM患者PBL CD40表达率在I~II期组和III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B-NHL患者PBL CD154表达率在I~II期组、III~IV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国内外关于CD40及CD154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已有报道,有文献[4-7]报告在卵巢癌、小细胞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和肿瘤局部CD40表达率增加。该研究中B淋巴细胞血液肿瘤患者PBL CD40表达率高于健康人群,这与国内外研究数据基本一致[8-10],另外,该研究还提示B-NHL患者同时存在PBL CD154低表达。
该研究中化疗后B-NHL患者PBL CD40表达率低于化疗后,B-NHL患者经化疗后PBL 淋巴细胞亚群中B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B-NHL组的PBL CD40表达率与B细胞百分比存在正相关性,故其化疗后PBLCD40表达率下降,但MM患者PBL CD40 化疗后表达率偏低,但与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MM患者所采用的化疗强度较低,而化疗后PBL 淋巴细胞亚群中B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不明显有关。
该研究提示MM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晚期的MM患者肿瘤负荷较高,外周血所含的骨髓瘤细胞较高,故CD40表达较高。B-NHL分期与CD154低表达有关,CD40-CD154结合可激活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系统,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而在CD154与CD40结合后,CD154的表达率升高, CD154联合IL-4、CpG可以高效促BCP-ALL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从而有效提高机体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效应从而产生抗肿瘤效应[11-12]。如上所述,CD154的低表达反应了CD154与CD40结合率较低,CD154与CD40结合率较低,导致机体的免疫缺陷,该研究中III~IV期组的B-ALL患者CD154表达率明显低于I~II期组。
综上所述, CD40高表达与MM预后有关, CD154低表达与B-NHL预后有关,CD40、CD154表达水平可以作为MM、B-NHL这两种B细胞血液肿瘤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之一。增加膜CD154效应的相关抗体有望在B细胞血液肿瘤治疗中取得成效,这为临床B细胞血液肿瘤患者临床综合治疗提供了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维红,于津浦,曹水,等.CD40 /CD40L 交联在CD4+T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的机制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23(10):890-894.
[2] 刘占云,王艳煜, 俞娇,等.可溶性CD40 在部分B 细胞淋巴血液肿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1,11(6):620-622.
[3] 张之南, 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3 版.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6-134.
[4] 蒋国勤,吴斌,刘燕.CD40 配基化对乳腺癌细胞株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J].中国癌症杂志,2005,15(5):435-437.
[5] 范开席,申洪明,孙小钧,等.CD40 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肿瘤学杂志,2007,13(6):471-473.
[6] 卢旭东,朱晓兰,陈成,等. CD40 信号通过TNFRⅠ途径抑制肺癌细胞增殖的研究[J].癌症,2009,28(1):20-23.
[7] 穆传勇,陈成,庞雪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患者外周血中CD40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6):841-844.
[8] Law CL, Grewal IS.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targetingCD40L (CD154) and CD40: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dv Exp Med Biol,2009,647:8-36.
[9] 孙宏治,宫建,王巍,等.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0、CD40L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37):73-74.
[10] 汪萍, 张冬青.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联性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4):449-452.
[11] Messmer D, Kipps TJ. CD154 gene therapy for human Bcell malignancies[J]. Ann N Y Acad sci,2005,1062:51-60.
[12] 沈维娜.D40、CD40L和sCD40在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中的作用[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30(10):1288-1290.
(收稿日期:2014-05-06)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摘要
1. 摘要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2. 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
3. 综述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研究数目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选择的、提炼数据的规则及这些规则是如何应用的、数据综合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可以写成结构式摘要,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4. 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5. 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除了公知公认者外,首次出现时须注明全称或加以说明。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语译名的术语,可使用原文或在译名后括号中注明原文。
6. 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但为了对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详。
7. 中文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姓名下方,英文摘要(含英文题名、汉语拼音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可置于中文摘要的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