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平
榆次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山西晋中 030600
[摘要] 目的 探讨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价值。方法 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手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通过工作站后处理后获取多平面重建、透明显示图像、CT仿真内镜、表面阴影成像等,与横断面图像进行结合,明确术前分期,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CT显示均出现阳性表现,60例患者病灶均检出,检出率为100%,其中术前分期准确率为90%;预测食管癌手术切除率为96.7%;术前CT分期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T诊断食管癌能够明确淋巴结转移、病灶侵犯范围、远处转移等,准确术前分期,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螺旋CT;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135-02
[作者简介] 郭建平,男,52岁,中专,榆社县,中专主管技师,主要从事放射学。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早期诊断、治疗对于预后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临床以鳞状上皮癌较为多见,较少出现间腺癌,其中食管中段为疾病的多发部位,其次为中下段[1]。手术切除是治疗患者的有效手段,而临床病理分期及病变部位直接决定切除位置。螺旋CT为近年来临床广泛使用方法的影像检测手段,能够对食管病灶与其周围组织之间关系清晰显示,在食管癌观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对CT在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情况进行研究,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65.21±4.33)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4.36±1.66)个月;所有患者均经常规全面检查,排除肝、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无腹腔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术前远处转移、食管癌T4期无法手术患者等。
1.2方法
CT检查:使用GE Light Speed Plus螺旋CT机,患者检测前空腹,检查前饮用温开水600~1000 mL,患者取仰卧体位,自颈部至肝门区进行扫描,螺距0.8 mm、层厚5~10 mm,扫描参数为230 mAs、120 kVp;采用欧乃派克进行增强扫描,300 mgl/mL,注射速率为2.5~3.0mL/s,按照患者体重计算用量1.5 mL/kg,三期增强扫描,静脉期为65 s、动脉期为25 s、平衡器为3~5min后进行扫描。
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姑息性手术8例,根治性手术50例,探查手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食管癌患者均为鳞癌。
1.3 CT分期
参考MOSS等提出的食管癌CT分期标准:腔内出现息肉样肿块,食管壁未受到局部侵犯,未出现增厚现象为Ⅰ期;食管壁未出现局部侵犯,食管壁增厚5 mm以上为Ⅱ期;食管壁伴随局部侵犯且食管壁至少增厚5 mm为Ⅲ期;出现远处转移为Ⅳ期[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值;计数资料采用χ2值,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分期显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出现阳性指征,CT分期显示I期26例,Ⅱ期22例,Ⅲ期9例,Ⅳ期3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I期26例,Ⅱ期21例,Ⅲ期11例,Ⅳ期1例,C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CT表现
食管管壁出现环形增厚或者局部增厚现象,伴随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块,本次研究中60例患者中管壁厚度5 cm以下9例,食管壁增厚在5 cm以上患者51例,最厚部位为30 mm。出现软组织肿块或者结节,管腔出现不规则狭窄;病灶对周围脏器造成侵犯,脂肪间隙不清,支气管、气管等均受到侵犯,主要表现为支气管或者气管增厚或者受压,气管后壁后突或者受到推压出现移位,本次60例患者中左侧支气管侵犯5例,气管侵犯6例,主动脉受侵犯4例(表现为主动脉间与食管中快接触面在110°以上,主动脉环壁增厚,分界模糊,主动脉及肿瘤之间脂肪层消失);主动脉侵犯标准:主动脉横断面取为圆周,若肿瘤与圆周接触面在90°以上则说明主动脉受到侵犯,若小于45°则说明未出现侵犯,而在60°~75°则说明不能确定。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短径为10 mm则确定为淋巴结转移,纵膈淋巴结转移10例,食管旁淋巴结转移18例,锁骨下淋巴结转移3例。肝脏转移2例。
3讨论
手术切除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通过术前准确分期能够明确适应症,并确定治疗方案,手术方案的制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如肿瘤大小、位置、恶性程度、病理分型、腹腔内及纵膈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是否出现远处转移、患者年龄、手术适合器械、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接技能等[3],因此术前选择更为合理的评估手术方法手段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临床检测手段的提高,B超、X线、电子内镜、钡餐检查等在临床使用广泛,然而受到仪器及方法学的局限,食管癌分期准确度较低。CT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推广使用的检测方法,能够对人体的解剖结构进行准确显示,并得到区域淋巴结、食管肿瘤、远处脏器组织的影像学信息,可直接测量厚度,并通过观察管壁内外界面,对临近结构受到的情况进行准确反应,从而对手术适应症的评估及术前分期的判断产生影响[4];CT能够对肿块的远近端情况及表面等产生影像,由腔内进行观察,从而产生与胃镜一样的效果,有助于肿块更好的分型,从而评估整个食管情况,为食管病变提提供更全面直观的信息,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患者检出率为100%,其中疾病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0%,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T诊断效果显著,但采用CT分期诊断中仍存在漏诊情况。分析可能是因,食管癌直接浸润邻近器官主要为气管、主动脉、肺、支气管、心包、纵膈、下肺静脉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受到侵犯部位主要为主动脉、气管、左侧支气管、淋巴结等。然而在关管壁浸润深度的研究中,螺旋CT仍然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食管壁出现不明显、不增厚的早期食管癌中诊断准确率较低,病变发现难度较大,而对于食管壁局部增厚敏感性较高,然而在恶病质及偏厚患者判断中存在较大的难度,进而影响判断的准确性[4];螺旋CT在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进行评价时,敏感性较高,然而其特异性较低,因此临床一般将淋巴结短径大于10 mm时可判定为转移[5],然而在诊断中,炎性病变可导致淋巴结变大超多10 mm,而即使10 mm内的淋巴结亦可能出现转移[6],因此采用CT诊断时可出现一定的误差,进而引起CT的分期低估或者高估。因此在诊断时,医护人员要熟悉食管癌的CT诊断影像,并严格诊断,从而减少误诊率的发生。
由此可知,在食管癌的术前分期中采用CT能够对病灶清晰显示,具有扫描速度快、创伤小、图像质量好等优势,肿瘤大小、形态及部位等均可清晰显示,同时对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范围及远处转移等显示,为术前分期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有着重要的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少宇,罗建光,王远波.螺旋CT扫描在食管癌术前分期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药杂志,2009,7(11):122-123.
[2]程祝忠,阳宁静,席晓秋,等.64排螺旋CT扫描在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中的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12):929-932.
[3]毛友生,赫捷,程贵余.我国食管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对策[J].中华肿瘤杂志,2010,32(6):401-404.
[4]黄伟,李宝生,巩合义,等.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放疗临床靶区的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10,32(3):225-228.
[5]Hong Qi Peng,Kevin Halsey,Chen Chih J,et al.Clinical Utility of Postchemoradiation Endoscopic Brush Cytology and Biopsy in Predicting Residual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J].Manucha Summer Nugent William H.Rodgers Mohan Suntharalingam Bruce D. Greenwald Cancer,2011,117(6):463-472.
[6]李娟,祝淑钗,刘志坤,等.超声内镜结合CT扫描在食管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46-49.
(收稿日期:201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