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艳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微博作为当前最具人气的互联网新媒体方便了高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微博的优势动态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理性、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微博,并在此基础上熟练运用微博,以发挥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助力作用。
关 键 词:微博;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8-0066-06
收稿日期:2015-01-09
作者简介:黄艳(1979—),女,河南遂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广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LSZ01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1]随着互联网覆盖范围的日趋广泛,作为互联网新媒体的微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超过九成的在读大学生都拥有微博账号。微博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和自由度等诸多优点,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及时性和便利性。因此,必须正视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从中挖掘新方法。[2]
一、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中的积极影响
微博能够发布信息、传播信息,实现信息交流,因其出色的传播性与交互性而成为当代中国最受欢迎的互联网新兴媒体之一。在微博商业模式愈发成熟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及时通过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微博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已将互联网以及博客等新媒体作为教育载体开展工作。但是,由于互联网以及博客的主要优势在于发布信息,其信息传播能力与互动性较弱,导致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站点及博客页面成为了一般思想政治教材的信息化资料库,与信息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要求相距甚远。而微博不但拥有强大的信息发布能力,更拥有广泛的传播范围、迅捷的传播能力以及高度互动性,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信息时代的载体需求。
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体载体,可以使各个高校、院系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形成一个群体,彼此通过对话沟通,实现思想的交融与碰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可以通过微博ID在微博当中寻找并关注本校大学生,获得信任后使其成为“粉丝”,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任沟通关系。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微博管理观察学生动态信息,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此外,由于在微博中各个用户的身份实现了“去现实化”,能够以绝对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互动,实现思想分享,这种“去现实化”效应也让平日高高在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变得更为亲民,有利于大学生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沟通关系。
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体载体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实现匿名、及时交流,并且不用投入太多的经费,可谓效率高,花费少,解决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滞后带来的实效低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科、马哲等课程的教师应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将微博作为“第二课堂”开展工作,把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分享平台,使大学生拥有自由表达个人意愿的渠道,真正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
(二)微博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和过程的交互性
微博平台的开放性源于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微博可关注、转发、评论的功能使其成为互联网社会交际平台,信息一经出现,将迅速传播到微博的各个角落。在微博平台中,所有的微博用户都是信息发布主体。微博运营商会按照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整合出当日的热门话题并显示在“微博热搜”榜单上,这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迅速找到最新鲜、最热门、最符合时代特点的信息,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无味的状况,从而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高校的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采用由教师在固定时间、地点和场所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日益活跃,必然会对如此死板枯燥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反感,其结果是教师在台上激情四溢、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思想政治教育站点资源丰富但点击寥寥。而通过极富时代气息与趣味性的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被动客体地位向主动主体地位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碎片化并覆盖在学生浏览微博的各个环节中,有技巧地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可以避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教导的内容产生反感。可见,利用微博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教育者的身份从绝对权威的“掌控者”转变成了只具有相对权威的“引导者”,鼓励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所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3]发挥各个教育主体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创新方式方法,使各教育主体间实现交互。交互式教育不仅有利于创建积极、平等、向上的沟通环境,也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加深其相互之间的了解。微博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实现交互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其正确使用微博。[4]通过建立共同语言与共同的讨论点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加深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的了解,从心理上接受并认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三)微博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只能通过教师的说教来实现,导致大学生因对事物接触不够广泛而不能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微博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对大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微博不但可以通过“私信”功能实现传统即时通信软件的沟通目的,也能够通过微博转发、@功能实现信息核裂变式的传播,还能够确保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各个领域的信息。因此,通过微博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微博的社交功能使大学生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空间和身份桎梏,让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沟通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广泛性。
二、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中的消极影响
(一)微博中的负面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偏差
微博,即Twitter,译为“鸟语、叽叽喳喳”之意,是用户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分享、获取的平台,它弥补了博客篇幅大、信息繁琐、交流受限等不足,是目前最受欢迎、使用范围最广的交流平台之一。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点击和查看微博中的热点话题并进行转发、发表评论等,还可以在感兴趣的微博用户的关注按钮上点击关注,以及时了解到对方的动态信息。微博实现了信息的汇聚、融合、交流,“舆论群组”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舆论群组”由社会各领域的网民构成,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聚在一起,群组成员可以自由、畅快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建议。“舆论群组”中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即当大部分群组成员都偏向于某一错误观点时,其他群组成员也都对此表示认同,并任由此错误继续发展传播。若大学生被这些错误的信息引导,就可能会影响其以后对同类问题的看法,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被错误或不健康的信息影响,会导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微博环境下纷繁复杂的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微博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积极性、交互性以及自由度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使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海量信息资源,这是微博的优势所在。然而,微博在给人们带来无尽资源的同时也因为各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共存而出现了激烈的碰撞。微博中各种非主流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充分关注。
如果微博用户将自己遇事后的激烈情绪发表在微博中,这种激烈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关注自己的微博粉丝,并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在这种情绪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围观”、“骂战”、“病毒式营销”等现象日趋白热化,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围观”现象是指网民将身边发生的事情、自身的所想感悟以及一些生活趣事发布在微博上,吸引博友的注意力,在博友评论、转发之后,引来其他网民的共鸣与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吸引更多的网民参与到讨论之中。在“围观”过程中就存在部分网民积极参与微博评论而对信息发布者的求助或要求熟视无睹、消极以对的情况,这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主动、热情地参与微博讨论时,其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微博信息庞杂、多样的影响而渐渐失去主见;另一方面,由于受网民消极漠视态度的影响而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素养降低。“骂战”一般始于两名在微博平台拥有较高人气的用户之间,最初仅仅是双方表达个人的观点,但随着两个对立观点被其他微博用户反驳或赞同而最终形成两大微博群体之间的对立。在“骂战”最为白热化的阶段,微博用户的主页上到处都是各种激烈言论,这对大学生培养理性逻辑思维非常不利。“病毒营销”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营销手法,和电影《盗梦空间》中纯粹依靠口碑进行的“病毒营销”不同,当前微博中充斥着各种“有奖转发”活动,通过@功能转发信息后就有机会获得价值不菲的奖品。这种微博吸引了大量用户转发,容易使大学生形成“投机获利”的不良心态。
(三)微博环境下“信息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异化”是指客体基于主体而存在,主体对客体起引导作用,但在客体发展的过程中,主体对其引导力逐渐弱化,甚至在最后出现了客体占据主导地位的“反客为主”的局面。互联网语境下的“异化”指的是人类虽然是信息技术的创造者与使用主体,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覆盖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失去了对信息技术的控制力,导致部分人成为信息主导的客体,而非自我主宰的主体。
鉴于微博发表字符数被限制在140字以内,所以传统媒体的采编优势在微博环境中被拉到最低点,而在博客时代无从表达的网民们更是找到了宣泄情绪、张扬个性的平台,海量信息从微博平台中喷涌而出。互联网的自媒性在微博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微博的信息发布者。正是由于微博信息过于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信息异化现象,一天24小时浮在“云端”不下线。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曾经断言,在信息时代,人类将身处信息的海洋中而不自知,始终保持着发布信息、获取信息的欲望。微博虽然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信息需求,却也造就了部分信念不坚定的微博“奴隶”。其表现为:觉得自己的信息不够及时、不够前沿、不够全面,总是隐隐觉得自己的信息不到位;而在自己发表微博之后,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关注。因为时刻担忧自己的信息不够及时导致自己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所以他们一直会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设备来刷新微博、关注微博信息,并将自己身边的事情第一时间拍照或通过文字信息发布到微博空间当中,甚至于在上课和吃饭时都要刷微博。虽然这种方式的确满足了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但事实上这种满足对大学生本身是否有益却值得商榷,毕竟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到的信息都是成品,降低了其通过独立思考锻炼思辨的能力。尽管微博的使用会造成某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被其奴役,甚至出现信息犯罪行为,但在大学生对微博认识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其使用微博的过程也会变得更理性、更富有技巧。
三、让微博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新载体
(一)基于微博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空间
微博是开展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成为了“互粉”,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将精力放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上,以趣味性强、发人深省的思想政治内容吸引大学生关注,并通过平实的生活内容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贴心人”和“引路人”。[5]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人微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所有的微博ID背后都住着一个真实的灵魂,只有坦诚的交流才能够深入到学生灵魂深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评论和转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正在困扰他们的思想问题,也可以将热门话题作为议题进行讨论。通过话题功能,还可以将议程掌握在自己手中,控制舆论发展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工作,就是一个通过思索、创作、阅读、积累实现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但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帮助,更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微博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大学生广泛使用微博的新形势下探讨如何将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融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部分难题尤为重要。”[6]利用微博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微博的舆论导向功能,同时也有利于帮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解决许多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一是通过微博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思想动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备课时不但要做到了解思想政治教材,更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对其当前思想心理特点有一定了解,否则会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在微博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浏览大学生的微博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情绪变化以及使其困惑的思想问题。因为这种了解方式更为直观且不与受教育者发生直接接触,所以往往更为大学生所接受。二是使微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资源库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判断力与思维能力。微博是互联网络新媒体,其平台中的舆论是社会最前沿、最新鲜的各类问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整合各类微博信息的同时,也应把各种微博信息作为宝贵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素材,从中找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契合点。如引导学生整理“方舟子大战韩寒”事件与“四川雅安地震”这两个话题的微博信息并进行讨论,以实现“思修”课程的教育目的。大学生在整理微博内容并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自身媒体素养和思辨能力。三是使微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第二课堂”。由于课堂时间与排课教室都极其有限,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诚然,面对面教学的实效必然会比远程教育更显著,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公共课程,采用大班教学,在一两个小时之内与近百甚至数百人进行深入交流是不现实的。而在微博系统中,上述传统课堂中的教学困扰就不再成立。微博环境的“去现实化”特点能够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打消大学生在表达个人意愿时的顾虑,实现师生平等交流。通过微博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实现良好互动,这也为课堂下引导学生自学、整理材料、课堂上进行大范围互动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微博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应通过微博优化校园文化,让微博在校园“微”出正能量。校园文化是一种高校精神,集中体现了高校发展的整体风貌。它对全体师生具有激励、鼓励、引导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和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思想与行为。校园文化具有凝聚、规范、鼓励的作用,在共同的校园文化背景下,能够迅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识,增强彼此间的凝聚力。在校园文化与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可以得到增强。校园文化能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与工作使命感,进而形成实际性的工作动力。同时,校园文化也能引导师生树立正确、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微博是目前最受大学生欢迎、适用范围最广的新兴信息传播平台,是大学生对信息进行获取、浏览、评论、转发的主要路径。微博拓宽了校园文化的影响范围,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使校园文化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21.
[2]谷月娟,朱晓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式传播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7):15-17.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359.
[4]吴勇.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广西社会科学,2011,(08):151-153.
[5]张陟遥.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01):141-142.
[6]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右干意见[Z].教党[2013]12号,2013-5-4.
(责任编辑:刘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