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很多企业来讲,行政管理的工作也都是尤为重要的,它可以说是为了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谐以及规范企业运行,同事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各企业也对行政管理高度重视,并在运行发展过程中积极展开相应工作。本文就整理了关于行政管理的相关论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
李红波,莫华(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社会的整体环境来看,虽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面,社会对此专业的需求也很大,但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多能力复合型的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笔者在了解了我国行政管理需求现状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能力需求,以期为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为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力;需求;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阶段,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不仅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他们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对行政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需求的变化,对于培养本科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和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1.1社会认同高,就业面较广
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较长历史,整体结构较为成熟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认同度。相较于其他公共管理专业,社会更加熟知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一般而言,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行政机关的工会后勤、办公室、人事档案等。而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面变得更加宽广,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还可以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秘书助理、公共关系管理等。此外,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还可以是行业协会、慈善机构、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
1.2社会需求量增加,但供过于求
笔者在对近几年的人才招聘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始终是排名靠前的热门招聘职位,但是从行政管理专业的整体招聘情况来看,存在着供过于求的情况。目前,全国的行政管理职位需求与供给比值始终维持在1∶2.5左右,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之所以会形成现在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大学扩招,导致本科毕业生的人数急速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机制失衡,无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行政管理人才。
1.3可替代性较高,更需要复合型人才
从现阶段我国的行政管理市场反应来看,目前,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着一些基础的行政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只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对整体的职业要求能力较少,因此可替代性较高。在对相关政府机关和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很多从事着基础性行政工作的行政管理者也表明,这些工作的可替代性很强,一般基础素质较好的经济、中文、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都可以满足岗位的需求。在进一步的调查之后发现,目前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提升,政府机关特别需要具有较强文字运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强的行政管理人才。从整体上看,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和政府机关,更加需要复合型的人才,需要综合能力强、又具有一定行政管理专业水平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
2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要想更好地帮助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帮助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就必须着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国家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目前行政机关要求行政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分别是:心理调适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政治鉴别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能力也是现代企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对行政机关领导和企业负责任进行广泛的意见征取之后,笔者认为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
2.1计划组织能力
计划能力是指行政管理人员能够规划,来安排个人或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并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实现方法,然后通过文档的方式呈现出来。组织能力是指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或组织的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和物质资源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安排,从而推进计划有效实施。良好的计划组织能力,能够让行政管理人员更加高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内容,更好地进行内部沟通,有效地消除各种不必要的冲突,为组织和企业创建更好的工作环境,从而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
2.2文案写作能力
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要求之一是文案写作能力。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需要制定、撰写许多规章制度,在与机关、企业进行内外沟通的时候也需要使用大量的应用文字函件。此外,行政管理人员还需要经常撰写课程报告、经验、教训和总结等。所以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文案撰写能力是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文案写作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胜任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
2.3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行政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而熟练地运用现代办公自动化软硬件也成为行政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职业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在的行政管理工作已经开始向超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基本的网络沟通、网页设计和网站维护及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能力。
2.4依法行政能力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法律在日常的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也经常会涉及大量的法律问题,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法律知识,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知法懂法,能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处理事务。
在政府机关中,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备宪法意识,了解相关行政法律法规,能够遵照程序规范行政、依照法律途径解决行政纠纷。在企业中,则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能够了解相关的劳动保障法、工伤赔偿法和环境保护法等与企业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法律修养,并且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利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问题。
2.5财务管理能力
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都离不开财务管理。随着我国社会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的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预算将会变得越来越透明,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能够制定部门预算,进行部门财务分析和管理。对企业而言,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备优秀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要能够有效地节省企业日常开支、为企业获取更大的收益。此外,在一些较小的组织或单位中,由于组织架构较为简单,企业工作人员较少,这就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常常兼任财务管理的工作,所以,无论是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所以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只有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机构做出贡献。
2.6调研分析能力
在行政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还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调研分析能力。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往往需要通过调研分析来完成公共政策制定、市政设施改善和公众意愿采集等诸多方面的工作。而在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当企业导入ISO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SA社会责任管理之后,需要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调研报告来处理企业公共关系、公共事务及一些日常的行政管理事务。
2.7创新能力
虽然从组织机构诞生之日起就有了行政管理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行政管理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这就需要创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和创新型的行政管理人员。
创新是将原有的知识、信息和资源等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具有新的功能性和有效性。因此,创新除了包括技术和产品创新,还包括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8其他特色能力
一个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行政管理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一些其他的特色能力。行政管理不仅是一门管理科学、还是一种艺术。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出众的领导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另外,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而言,良好的外语能力还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涉外事务。
3结语
在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之后,发现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认同度高,就业范围很广,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存在供过于求、可替代性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在对相关行政机构和企业进行调查之后发现,目前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要求主要有计划组织能力、文案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
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对学生进行以上能力的针对性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本科毕业生,才能够更好地为我国行政管理做贡献。
第2篇: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改革
周联兵(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39)
摘要: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质量而言是不可缺失的一环。但在当前的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影响着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质量:一是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写作基础缺乏深入研究,二是远程在线方式不利于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高效交流,三是时间安排不足和学习资源缺乏影响论文教学质量。我们要积极采取教学改革举措,把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质量切实提升上去。
关键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导师制
开放教育是教育部1999年批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2012年转型为国家开放大学系统)举办的一个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类型,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程。行政管理目前是开放教育招生的第一大专业,也是国家开放大学确定的十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重点专业建设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专业培养质量,而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短板和弱项,而毕业论文环节又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综合实践环节的核心内容。因而,在明晰现有毕业论文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提升毕业论文环节教学质量,十分有必要。
一、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及教学框架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基本上是在职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处于“出口”位置,对于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关于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环节是否一定要让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在教学改革中一直有讨论。有观点认为开放教育主要面向厂矿企业和城乡的基层劳动者,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毕业论文较偏学术性,所以主张用其他形式代替毕业论文写作。然而,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1]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运用等也是一次全面的检验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质量而言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安排包含课程性质、指导教师、教学方式、论文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系列规定。应该说,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框架总体上要素齐备,保证了行政管理每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名毕业生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对论文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毕业论文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毕业论文环节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2]因此,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之道,对于提升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质量很有益处。
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实际写作基础缺乏深入研究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平时接触学术论文的机会比较少,对论文的基本规范、基本写作模式缺乏认知,同时学生基本上是成人,时间精力有限。这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普通高校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大多有进行课程论文写作的经历,并且普遍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接触过学术期刊杂志,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基础。这个学术基础恰恰是开放教育学生所欠缺的。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当前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未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一旦论文写作教学工作未能基于学生的实际,不仅教师的论文教学与学生脱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相互都会产生抱怨情绪,教师认为学生很难指导,学生认为教师未能有效指导,这无疑对论文环节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2.远程在线方式不利于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高效交流
尽管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安排中,对远程论文指导过程进行了时间、次数、指导记录等方面的规范,但这仍然没有较好地克服远程在线指导在毕业论文教学中的不足,远程在线指导“很难及时地针对具体问题找出具体解决对策”。[3]论文指导是一个交互性要求特别高的教学环节,师生面对面指摘论文文本,讨论论文得失,形成修改意见,学生不明白的问题现场随时交流,教师即时回答,这种现场指导即时交流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而远程论文指导通过电子信箱、QQ等方式,首先存在时间差,学生给教师寄发论文文档,教师未必恰好在电脑前,立即可以处理回复,时间差本身就可能消磨学生的论文写作热情。其次,远程论文批改需要教师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对文本进行批注,文字描述往往远复杂于现场语言交流的形式,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一线论文指导教师指出,对于学生论文的参考文献书写格式问题,教师给学生标出“参考文献书写格式要统一”,但不少学生常常改上三四稿还是改不好。
3.时间安排不足和学习资源缺乏影响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性质重要,定位突出,但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存在着不足,不能充分支撑毕业论文教学效果。这突出表现在教学时间安排和学习资源提供两方面。从教学时间安排上看,一般一门课程都是安排一学期的教学时间,但毕业论文环节却时间紧张,每学期从安排指导教师与学生第一次沟通,正式启动论文写作,到论文定稿提交,只有两个月的时间,而且这两个月还要同时完成社会实践及实践报告的撰写。当然,这样的安排与开放教育分四级办学,需要给论文管理留出时间有关,但论文写作时间压缩之后,对于质量确实是有负面影响的。而从学习资源提供上看,其他课程通常都提供文字、音像等三种以上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学习,而毕业论文环节作为一门必修课,却恰恰缺乏学生可资凭借的学习资源,这既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也常常使得指导教师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论文写作的琐碎问题上,但仍然效果不佳。
三、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举措
1.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宽进严出”和“以学生为中心”思想
开放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宽进严出”,具有中等学历者,即可报名入学,但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方能获得毕业资格,这是开放教育保证其质量的底线。“宽进严出”不仅是教学和教学管理者要树立的开放教育思想,而且要把这一原则准确告知每一位学生。严字当头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对于毕业论文环节而言,从论文工作启动之始,指导教师就要给学生提醒这一点,从而在主观上树立严格指导、认真写作的意识。当然,强调“宽进严出”并不是简单地严格考核学生,教育本质上还是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因而,为了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我们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提升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助力学生学业发展,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就要求教师切实基于学生学术基础薄弱、写作时间紧张的实际,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环节的难点问题,围绕毕业论文“什么样”“怎么写”,积极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2.推行导师制,拓长论文写作时间
针对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际水平缺乏了解,以及学生学术基础薄弱短时间内很难写出较高质量毕业论文的现实,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应通过教学制度改革,来予以应对。通过推行导师制可以一体解决上述问题,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改革思路。导师制具有以下含义:一是导师制下,指导教师不再是在学生学业最后一学期,通过短短两个月,完成毕业论文指导;而是在学生学业最后一学年开始,就建立师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在学生和教师双向自愿选择前提下,师生指导关系甚至可以在学生入学后更早地建立起来,同时也就拓长了学生的论文写作时间。二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导师可以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基础能力的培育。
3.主要采取面授课堂指导方式,辅之以远程在线指导
鉴于远程在线论文指导方式的固有缺陷,有必要探索形成“面授课堂指导为主、远程在线答疑为辅”的论文环节教学方式。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生学业的最后一学期,要把现行论文写作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将其视同一门必修课程,安排面授课时,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写作面授课,并且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在课堂上主要进行师生互动、答疑解惑,学生撰写论文则在面授课堂之外进行,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如有急需解决的问题,则可以通过远程在线沟通方式向指导教师寻求解答。而对于导师制下,将学生的论文写作提前的情况,则提倡导师与学生进行每月会见或随机约定会见。通过较多面对面的沟通,做到即时交流、精准交流和反馈交流,就能克服通过远程在线方式进行论文指导的弊端。
4.开发毕业论文写作电子辅助资料包,提升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开发适用的论文写作辅助资料,使学生写作过程中有所遵循。首要的一个辅助资料是统一的论文写作电子模板。因为很多学生对论文格式规范不了解,导致论文格式不规范现象较为严重,例如很多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常常存在的参考文献书写格式问题,指导教师有时给学生批注四五次,但有的学生仍然达不到要求。为了减少指导教师和学生在论文具体琐碎格式规范上耗费过多精力,由开放教育教务部门统一制定论文格式电子模板,直接发给每一位毕业生套用,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事实上有不少普通高校,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就有学位论文格式模板供学生使用。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如能使用统一的论文写作模板,对于统一论文格式规范很有益处。此外,历年来毕业论文存在的诸多共性的问题可以梳理出来,形成文字或视频讲解,使学生在写作中自动规避易犯的错误。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范文和反面例文,学生可以从中吸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上述这些论文写作辅助资料可以打包处理,形成毕业论文电子辅助资料包,一起发给学生,以资提升学生自主写作能力,这将对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工作水平和论文质量的提升很有帮助。
第3篇:就业期望到就业现实的过程探究—对南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个案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但在就业市场化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本文从就业期望和就业现实两方比较切入,研究了南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关联性,演绎归纳就业期望到就业现实的联系与差距。把握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方向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实际,探索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间落差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尝试寻求打破就业桎梏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就业落差;行政管理专业;政策倾斜
一、研究动机
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国家的就业政策逐步放开,就业呈现市场化态势。随着国家教育投资逐年增长,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而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差距对其就业心理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行政管理学是植根于政治学之土壤,沐浴管理学之甘霖而成长起来的专业,我国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在政治学和管理学之间摇摆不定。行政管理是个过于抽象的概念,且因本专业涵盖范围广泛,定位困难,就业形势不被社会各界看好。各类学习机构趁机向该专业学生推销诸如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等,致使大批学生无法专心致志地做出职业规划,在就业选择中徘徊不定。为此,我们决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探究,于困境中寻求突破,为行将毕业的该专业大学生提供意见参考,也为更多有意报考行政管理专业的学子提供较完备的就业信息。
本文以当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为背景,研究南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同学的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关联性,就调查结果归纳出就业困境的现实根源,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
本文通过南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获取了2013届、2014届、2015届和2016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在了解当前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将此次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
1、问卷调查和追踪研究
问卷共两份,第一份为就业期望的调查,在2016届毕业生秋招就业前发放问卷60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同时开展相应的追踪调查工作,时刻关注问卷填答者的就业情况。在毕业生返校论文答辩之际,发放第二份内容为就业现实和就业期望关联性的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并借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情况统计进行数据分析。
2、走访调查
走访了历届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咨询近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态势,并就造成如今就业困境的原因及改善途径与老师展开探讨,老师亦对学校给出的积极政策做了详细解释。
通过对已有资料和数据的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关联性,力图引导我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增加就业信心。
三、数据分析
1、就业期望
如图1所示,被调查的230个四届毕业生中有72人选择了大中型国有企业,占总人数的31.30%;另外,38个人选择了外资企业和自主创业,分别占总人数的16.52%,自主创业不仅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要求,而且工作方式更加自由,加之国家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扶持,俨然已在毕业生群体中掀起一股自主创业的浪潮。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上对未来向发展空间有较高的要求,更青睐能开发潜能、提升能力的职业。其他因素所占比例并不是特别高。
如图2所示,关于毕业生最理想的就业地区,考虑该问题的230个人中有100人认为生源地是最理想的就业地,占总人数百分之43.10%;其次是沿海发达城市,共有92个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40%;选择学校所在地和中西部城市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了解到,沿海发达城市因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较多的发展机遇吸引着大量应届毕业生驻足;而选择生源地的作答者是这样解释的,生源地离家近,一方面是父母的要求,另一方面,生源地更易提供家的归属感,熟人脉络有助于寻得就业发展机会。
如图3所示,关于毕业生最期望在工作中所获得的回报,选择丰富经验的占较大比例,考虑该问题的230个人中有119人选择了丰富的经验,占51.73%;接下来依次是薪酬福利、社会地位,而社会地位仅有19人选择,可见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社会地位并不十分被看重。考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毕业生不断向上发展,提升自身含金量,完成增值投资,而近半数的人选择薪资福利是基于保存自身生存资本的考虑。
2、就业现实
如表1所示,在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上,2016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大多集中在民营企业,比例达到57.14%,国有企业占据17.46%,外资企业11.11%,选择继续攻读学位的群体占9.52%,进入公务员队伍占3.17%,出国深造占据1.59%。由此看出,民营企业已然成为毕业生解决就业的“救命稻草”,这是民营企业需要的职员数量大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共同作用的结果。需求较少的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筛选走了少部分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而面对大多数毕业生资质低于社会期望和需求的现实,民营企业被迫选择资质相对较低的毕业生作为自己的职员,同时解决了大部分无法满足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就业要求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如图4所示,民营企业在毕业生群体择业对象中一直保持着高吸引力,虽有小幅波动,但其在消化应届求职者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2016年就业市场状况,民营企业仍以过半比例遥遥领先其他性质工作单位。此外,毕业群体对于党政事业单位的青睐程度也以肉眼可见的幅度爬升,这也是近年行政岗位竞争激烈、一职难求的原因所在。
大学毕业生基于在实际应聘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针对毕业生该具备的也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素质也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如图5所示,该组作答者给出如下选择:专业水平和交际能力分别以26.52%和33.47%的高比例成为主要因素。专业创造价值,良好的专业知识是一个人逐步走向职业化的重要基础,是大学毕业生在千万就业大军中立足的前提与保障。出色的交际能力在面试和工作中同样至关重要,好莱坞流行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即使拥有再高的专业水平也无法得到施展。”而追源该类必备素质,现下大学生应如何培养,该从课堂专业知识传授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中习得,同时作为企业用人单位看重的两点,应届毕业生应重视起自身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和积淀。
剔除无效问卷后,现有问卷结果显示(见表2),毕业生就业所在地有三个地区:生源地、学校所在地和东部发达地区,其中生源地占42.86%,学校所在地占15.87%,东部发达地区占26.98%。由此可见,生源地与东部发达地区都是毕业生的密集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南通大学学生大都来自江苏省,他们往往会选择回生源地或离家较近的地方如上海、浙江等地工作,这些生源地及邻近地区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较好,毕业生可以更便捷地利用已有的人脉、资源快速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于中西部地区有较好的发展平台,从毕业生的期望和现实意义来看,选择东部发达地区是比较合理的。
结合近三年数据(见图6),选择在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比率大幅增长,相应地,留在学校周边发展逐渐失去吸引力,而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如沿海地区、港口城市的应届毕业生也在以一定速度逐年下降。
3、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对比
此次课题主要研究资料是南通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目前正面临就业的2016届毕业生的问卷填答情况,辅以前三届已毕业学生的相关就业数据,在就业单位性质、就业所在地、就业与本专业相关度等方面得出一般结论:我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就业实际情况与就业期望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只有28%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的规划符合就业现实的实际情况。
以就业单位性质为例,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只有大约8.30%的学生毕业后倾向于在民营企业工作,而四届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总比例的30%以上。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单位是国企,占比例高达31.30%,但结果却只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国企工作。另外就业所在地的期望与现实差异较大,表现较为明显的分别是学校所在地和沿海发达城市。而谈及求职所获,累积经验一项以51.73%高居首位,40%毕业生认为薪酬福利不可忽视,而另有8.20%的同学更期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四、走访调查
据校就业中心指导老师、辅导员介绍,近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不考虑持续与否等非慎重考虑情况,毕业生签约率达95%,领先于管理学院其他专业。
就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老师作出解释,并给出建议:一方面,就业期望的滑跌源于经历经验的不足,信息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缺失缺乏,这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体系即重理论课程而相对轻视实践课程有一定关系,而高校提供的实习、社会实践机会能有效防止理想与能力的脱节,因此,在校大学生要重视社会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注意锻炼综合能力。同时,毕业生对期望的理解应首先遵从“人职匹配”的原则,即“能力+需求=职业”,只有全面把握就业市场,认识自身能力,准确定位就业期望,才能缩小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差距。
五、结论与启示
本课题组对行政管理专业及就业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一是范围广,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时代和市场的背景下,行政管理人员所服务对象的范围逐步扩大,覆盖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服务、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而对象的扩大对行政管理专业人士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通常要具备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剧化了专业素质高低分化;二是就业市场的“欺骗性”,行政管理专业涉及多个领域,看似就业情况乐观,但实际上,由于行政人员相对稳定,企事业单位的对口岗位却很少空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5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需求供给失衡。在2016年6月8日,上海市教委鉴于行政管理等10个专业新生录取率和毕业生签约情况不太理想,造成整体指标偏低,将其列为2016年度预警专业。
南通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但是依然存在着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业期望和就业现实差距较大。这主要是学生过于注重理论学习,期望通过直接获得固定的“套路”顺利步入职场,而忽略实践、实习过程导致的。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学院的作用至关重要。学校学院应利用自身优势,落实职责,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优化求职环境两个方面做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学校和学院在帮助毕业生寻找理想工作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如举行宣讲会、招聘会、建立校园招聘网、通过“通大就业”的专门性APP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机会。学院更应着眼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业指导课、社会实践的开展等都是成功的例子,其中,适当的社会实践、实习机会有利于缩小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此外,学校应适当调整大四同学的课程安排,保证毕业生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迎接就业浪潮,且大学生自身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面试时到位的礼仪、得当的仪表等细节点都将是加分项目。
第4篇:供给侧视域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路径
付翠莲,鄢小艳(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供给侧改革中的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理念给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供需错位”与“供需不匹配”状况,迫切需要进行结构性改进。以地方高校“校-政-社”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为例,认为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对学科发展趋向和社会治理环境问题作出回应,需从供给侧改革理念中寻找思路和途径,采用“公共行政+企业行政”的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综合性课程设置,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搭建学校向社会过渡平台,有效实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给侧和社会人才需求侧的平衡。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总书记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全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进制度供给,创造新供给引导和释放新需求,通过改善供给环境进而优化供给侧机制。相对需求侧改革而言,供给侧改革是更加强调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供给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目的是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着“供需错位”与“供需不匹配”状况,提出的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为地方高校改革提供了一个高校与社会相衔接的切入点,也为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以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达到协同与匹配,以最大限度实现人才供给侧和社会人才需求侧的平衡。
一、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中关于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理念给地方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高校作为供给方,供给社会的主要产品是人才,如何提高人才供给方的人才质量,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我国各行业从业人员供给侧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后续服务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结构性问题,“供需错位”与“供需不匹配”状况凸显,亟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此,必须从高等教育人才生产线上找原因。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自1999年实施高等教育扩招计划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呈现几何级的增长态势。随着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加,理论上能够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但实践中,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导向是“以省市本科院校为主”,作为传授知识和输出人才的供给方,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就业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需求侧改革的思路导致了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不断凸显。在科技知识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方面还存在“两张皮”现象,以至于部分本科生陷入毕业即失业、“学非所用”、“有价无市”的困境,就业率、薪酬待遇及工作满意度不尽如人意,而用人单位一些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缺口严重。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相比,本科毕业生甚至出现薪酬与学历“倒挂”等不正常现象,导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引起的结构性失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当前,地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虽然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从业人员的主力,但地方高校面临的最大窘境就是生均经费严重不足,资助教学改革的项目经费额度和范围小于科研项目,没有相应资金资助,很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获得资助的力度非常有限,直接制约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导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课程体系设置与学生就业需要之间严重不对接,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与产业发展、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
(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需要转型
近年来,在倒逼压力下,我国从经济社会领域需求侧的投资、出口、消费,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从传统偏重精英教育的理念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转化。从人才培养理念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是与学术型本科和高职专科不同的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应注重应用性和实用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一是具有地方性,即立足于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能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强调应用性,即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供给侧视域下,为跟上经济快速发展步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转变社会偏重精英教育的传统观念,在办学理念及定位上要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注重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人才生产线的源头出发,培养服务于地方行业结构的应用型、职业化人才。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要求向应用型转型
20世纪30年代,行政管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被引入到中国后,行政管理学专业在我国开始兴起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学科大调整中行政管理专业终止,直到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号召哲学社会科学要补课,1984年,我国才恢复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我国在1997年国家实行学科调整后,把原来隶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调整为管理学科之下新增设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并把公共行政学更名为行政管理学。目前全国约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兼具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培养方面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历史短、地方高校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有限,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深入等因素,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共性缺陷有:如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方案目标不够明确,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吻合甚至相脱节,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和边缘化导致很多学校难以加大对行政学科的投入和建设,学生就业去向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初衷偏离较大;从课程设置来看,行政管理学科虽已归入管理学门类,但由于该学科最初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大部分学校至今仍延续了政治学学科注重培养从事学术性研究的特点,所设课程政治学色彩依然浓厚,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性课程较多,操作性课程较少”,重理论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课程较为缺乏。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转变。
二、“校-政-社”应用型导向协同育人培养实践——以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近年来逐渐探索出一条以“校-政-社”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温州大学秉持“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生命线的观念,致力于培养“重实践、强创新、能创业、懂管理、敢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于地方发达的民营经济。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融合地方元素,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被确立为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居2017年广州日报应用型大学排行榜榜首。
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于2005年,作为在地方综合院校开办的新兴专业,初建时相对法学、经管类老牌和优势专业明显“先天不足”。迄今专任教师仅10位,每届仅招收一个约40名左右学生的建制班,存在着专业的特点不太鲜明、可替代性强,学科地位不明晰、学科体系混乱等问题。如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凝炼自身的专业特色,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色明确人才培养取向和重点,进一步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职场竞争力,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这些问题倒逼着学校和学院相关负责人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直面学科发展困境和现实,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培育应用型导向人才为目标,以建立实践基地为载体,尝试探索“校-政-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大学生实践锻炼,毕业生就业率和单位满意度逐年提升。
(一)尝试探索以“校-政-社”协同育人为突破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汇聚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真正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间的无缝对接,温州大学出台了《温州大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学建设与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行业、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支持各学科和专业实行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近年来尝试探索以“校-政-社”协同育人为突破口的人才培养路径,即以“校-政-社”合作为突破口,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强化大学生实践锻炼为抓手,重视对学生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的综合培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深造、就业、创业竞争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形成一套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科研训练模式和创新激励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校-政-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在加强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广泛寻求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聘请社会工作经验丰富、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政府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校外实务专家,开设多期行政管理专业实务论坛,并参加大学生实践、实训社团教学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大学生增加了对社会实践的感知和认识,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共进的运作机制。
(二)以较强的师资力量为依托,指导和带动学生做项目
近年来,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通过培养和引进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师资数量虽不多但实力较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60%,有博士学位者占80%,且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教师中共主持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包含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重点项目,横向项目有近200多项,项目研究经费近一千万。目前专业教师中学术经历与研究领域涵盖了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主要关联方向,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学历水平、知识结构,特别是研究能力都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产生有利影响。目前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专任教师师生比为1:14,其优势在于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纵向、横向课题研究团队,以项目带动为龙头,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实践锻炼,指导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探究精神。此外,通过指导学生参与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的横向合作项目,参与省、市和学校举办的各级各类“挑战杯”及“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老师带领并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调研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校-政-社”协作育人的目的。近年来,专业教师以研究中心或社团组织为载体带领学生参与的政府及社会组织横向合作项目,主要有温州市侨联委托的“‘亲情中华’侨界留守儿童快乐营项目”、温州市直机关工委、市审管办、市编办委托每年常态化开展的“温州市直部门‘即办制’动态考核项目、全市各县(市、区)、功能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满意度调查以及全市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考核项目”、温州市民政局委托每年常态化开展的“爱心驿站项目考核、弱势群体帮扶项目”等等。通过教师纵、横向课题、学生课题为依托的“研究型理论学习”,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与侨界留守儿童关护等诸多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实践平台所支撑的“实践型管理训练”,以及温州大学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读书会”、辩论赛、演讲赛、各种社团活动等为载体的“应用型技能培养”,带动学生增强科研能力,并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使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有效培养了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以强化大学生实践锻炼为抓手,打造“校内+校外”开放式培养平台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特质,尤其需要加强职业训练的资源融入。温州大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强调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与温州市有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协同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社会服务基地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搭建课程实践平台、专业实习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打造“校内+校外”开放式培养平台。校内,建立“法政学院实训实验室”“温州市瓯海区劳动人事纠纷仲裁高教园派出庭”“社会工作实验室”“公务员行政能力实训中心”“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等平台;校外,做大做强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创客中心中“社会工作协会”“绩效评估工作站”“星之火大学生防灾减灾志愿服务协会”“同行公益服务社”等社团,利用好校内外这两个平台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参与社会调研和公共服务外包,为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公共管理能力、社会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如图2)。同时着力构建“校-政-社”三方协同育人中的“投入+受益”的驱动模式,形成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统一的经费投入和资源筹措机制。通过三方协作,培养出更符合用人单位需求、实践创新能力更为优秀的人才资源。
三、供给侧视域下行政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导向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注重供给质量和扩大有效供给,针对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科发展趋向和社会治理环境的回应,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中寻找思路和途径,最大化地发挥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作用,实现专业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一)构建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扩大就业面
供给侧改革不仅要求提高学生培育质量,还要求扩大有效供给,这意味着在高校教育培养中,必须明确把握学生培育方向,指导学生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为社会输送符合需求的专业人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都需要拥有公共管理知识素养和技能训练的人才。传统的开办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一直自认为是培养政府官员的“摇篮”,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主要是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许多学生就读该专业的初衷也是为了毕业后都能顺利走上公务员岗位。但近些年来公务员考试成为热点,据统计,有些热门职业和职位平均录取比已达到9451:1和7681:1,录取率仅为0.02%。而在报考环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也受专业、基层经验、政治面貌限制,当前的行政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进入党政部门、参公的事业单位口径越来越小。如此看来,有限的公务员岗位数量难以满足庞大的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群体,这决定了必然有一大部分该专业学生转至企事业单位或其他行业就业。实际上社会和市场需求侧并非仅有进入政府部门才是唯一途径。当前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剥离后向社会组织的析出,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都将给具有公共管理技能且富有服务情怀和公共精神的人才造就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温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占2/3以上。大部分进入企业(也包括非营利组织)工作的学生建构了一条可能从初级文秘、人事行政、行政总务、公关专员、企业社会责任(CSR)经理到高级行政总监的不断上升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向的全景图。基于此,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采用“公共行政+企业行政”的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技能,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
(二)优化综合性课程设置,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衔接
行政管理学科的多样化的知识背景、包罗万象的行政体系、全方位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都决定了其多学科的基础和特质。当前“困扰中国行政学的核心问题,不是清晰而明确的学科边界所造成的约束或限制,而是学科边界意识淡漠和不确定所导致的学术立场不清、学科身份不明的问题。”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因此,探索制定“规定+自选”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设立综合性、完整性的由非跨学科课程充实的课程体系,更利于社会和市场需求相吻合。
1.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制。在课程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包括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题研讨课程和系列讲座课程四个模块。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教学和“校-政-社”合作相结合,突出实践训练阶段相关课程。在有职业资格要求的专业领域,应尽可能地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联系。
2.构建校院两级平台。校级教学平台的课程可以由学校统一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三个部分。院级教学平台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院级超市课程、院级实践课程四个部分。
3.开设超市自选课程。作为“自选动作”,超市自选课程可以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超市自选课程分为六个模块,即:政治学模块、公共管理模块、法学模块、社会工作模块、工具方法模块、创新创业模块,要求本科专业学生最低选修30个学分的课程作为毕业条件。
4.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依托学院和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开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实验、电子政务实验、行政演讲技巧与实践、公务员考试仿真训练、行政管理情境模拟训练、社会治理与公益创新实战、公共管理调研实训等实践课程。
5.开发“双轨制”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取向,分类开设“研究型”实践课程、“实用型”实践教学的“双轨制”课程供学生选修,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研究型人才进行课题立项,可通过调查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获得实践学分;对于实用型人才进一步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开展“顶岗”实习实训,可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和实习单位考核情况获得实践学分。
(三)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搭建学校向社会过渡平台
供给侧视域下应用型导向人才培育模式是在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双重教育下,借助人才培养基地,将实践基地纳入教学轨道中,结合相关课程定时开展实践,使学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同时,能够协同促进实践基地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教学循环。很多地方性高校的研究方向与领域体现了相当的区域性,主要是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为他们提供科研和智力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人才协同培养的锻炼平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将实践教学的“6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课时比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逐一落实到位。其中,认知实习、实训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认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等单位行政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行政理想和公共服务精神;项目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将来从事行政职业的综合素质。整个大学四年,使实践教学伴随理论教学同步推进,贯穿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创新认知实践模式。认知实践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通常安排为期一周的时间。在创新认知实践模式探索中,本着就近安排的原则,立足当地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由学院统一负责落实单位,组织学生下到机关或企业接触实践。在认知实习期间,聘请这些单位的高层管理者为大学生作报告,为大学生讲授现代管理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我国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各层次的权责划分以及运转情况,地方机构改革的难点分析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3.创新毕业实习模式。毕业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计划中是参加实践活动时间最长而又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习的操作模式上,要有所创新和突破。一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实行“挂职实习”制。即根据实习单位岗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实习学生担任科级以下部门副职。这样,他们可以尽快投入所在实习部门的工作运行过程,增强责任意识,成为实习单位的“主人”。二是带着研究课题参加毕业实习。学校及学院开展内容多样、涉及面广的调研课题项目,依照教师命题、学生自选的原则,让学生带着相关调研课题开展毕业实习。
4.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将实践教学纳入全面质量管理的轨道。实践教学组织领导机构各成员要明确分工,实行工作责任制,负责对实践教学的全面领导。同时,建立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对实践教学实施质量控制。实践教学带队教师必须与实践教学单位指导教师经常保持沟通与联系,并亲自下到实践教学点巡查学生的情况,征求和听取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与评价,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总之,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出发,着手提高学生质量水平,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应用型导向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结合现有的理论教学,优化理论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引入企业、政府的实践型人才,实行大学课程双师教学机制;同时,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建立各类人才培育基地,促进学生提高理论结合实际能力。通过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最终促进本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期全面培养建设新时代卓越的行政管理人才。